老年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但办学校搞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学校运作需要在教学上拥有一支热爱老年教育、业务精湛、敢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学校建设需要在管理上拥有一支懂得老年教育、协调组织能力强,勇于探索的管理队伍;
——学校发展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拥有一个比较齐全的课程体系和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制度。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创办伊始,作为一种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新生事物,既无样板效仿,也无做法借鉴,更无经验参考。于是,在老领导、老同志、老教师、老学员的共同努力探索下,学校在制度管理、师资建设、课程发展等方面,闯出了一条自我改革、自我进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全新路子。
2004年6月,学校成为市教委主办并主管的直属单位,工作职能随之扩展,兼有内外管理的双重职能:对内,加强学校事业发展,努力建设具有高水平的老年大学;对外,发挥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作为试验田、样板房、智囊团,对上海市远程老年教育、上海老年大学系统分校加强指导、评估与服务,学校调整体制机制,增设了远程教育办公室和分校管理办公室。
2014年7月,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关怀下,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新老校长平稳交接,预示着学校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三十而立走向新纪元。
——办学管理秉持人性化特点。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在探索与改革中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效能。2010年启动建章立制,对建校以来制订的规章制度全面清理、分类、修订和完善,组织力量制定编印“规章制度汇编”79项、“内部规章制度汇编”28项和涵盖9个系97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章程、部门工作职能、个人岗位职责,以规范学校、教师、学员和办学人员的行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学校特别强调了对老年教育的人性化管理,将其融入制度管理、民主办学、自主学习、以人为本、自我教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学校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弘扬长者风范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适应潮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网络化平台,是适应信息化发展、助推学校提升管理能力与办学水平的必然需要,也是体现人性化管理的首要前提。学校建立了网络管理工作小组,制定了《上海老年大学网站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学校网站”和“校园局域网”,规范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料库的管理,加强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维护和服务,提高了网站信息的更新速度。学校为管理人员配置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必需的设施设备,方便各部门资料和信息的收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同时,积极听取建议、调整网站栏目、充实网页内容、更新页面模块、增加视频和链接功能。现有的网络平台,不但具有视频广播、视频安全监控、视频录制、咨询服务和特色展示等功能,还具有学籍管理、学分登录查询、学员课程选择、报名与缴费等信息化管理功能。
上海老年大学网站已成为向社会展示面貌的一扇窗口、教师学员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社会各界了解熟悉上海老年大学的一条通道。
——加强统计和档案管理。老年教育统计和档案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统计和档案管理,有利于学校为老年教育科学决策发展提供服务。老年教育统计是老年教育发展水平测量、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2003年,市政府将老年教育统计纳入上海市统计序列,市统计局下发《关于同意统计报表的复文》,规范老年教育的统计项目、内容。学校建立统计管理工作小组,明确了成员与职责,对每年统计数据汇总、梳理、分析。档案工作完整记录学校发展历史,真实反映学校办学动态,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志。学校制定了《上海老年大学档案工作暂行办法》、《档案立卷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部门各门类档案归档流程》等制度;建立了档案管理工作小组,把档案工作列入部门和个人年终考核内容。2014年,学校改建了标准化档案库房,配置密集架、去湿机等设备,改善库房条件,规范档案管理,便捷档案查阅。
二、实现规范办学,提升质量管理
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要来自高校或其它教学科研单位的教学管理部门。步入老年教育领域后,发挥余热、推动改革劲头依旧,钟情事业、斗志不减更胜当年,全然以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和乐于服务老年学员的精神,从事着“老且新”的教学管理工作。
——系主任领导下的班长负责制。学校根据老年教育特点,突出“尊重”与“自我”,采用系主任领导下的班长负责制,实行学员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学校建立《班长日志》,班长使用《班长日志》如实记录教师授课和班级情况,期中、期末进行一次小结。系主任经常与班长交流沟通,阅读《班长日志》,全面掌握教师教学、学员学习、班级状况等情况。
——教学质量工作纳入常规管理。学校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是建立教学阶段检查制度。学期初重点检查教学设备设施的完好性、教师备课、教材准备等;学期末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学员代表座谈会,分析学期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总结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的进展和存在问题。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听课制度。首先是新教师试讲听课制度,每一位新到校任教教师都要进行一次试讲,在得到教务办、系主任等办学人员和学员代表广泛认可后方可聘用开课;其次是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管理人员经常性巡回并深入课堂听课,掌握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再次是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特别是聘请专家听课,促进教学经验的借鉴交流;最后是办学人员听课制度,管理部门与教学系对口联系,从校长到副校长,从教务到各部门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听课或教学教研活动,拉近办学人员与教师和学员间距离,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话语权与服务教学的意识。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校成立以主管教学校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教务部门负责具体业务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评估。系主任负责本系评审课目的申报和评估公开课的组织,安排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估。评估制度从2010年建立,每学期完成五分之一评估工作量,到2012年秋季,学校已完成第一轮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对111名教师、226班级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其中,被评为优秀教师者104人,占被评教师93.6%;被评为优秀班级课212门,占被评班级课93.8%。
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检查教学大纲遵守课时情况、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新成果、课程内容娴熟程度与信息量、授课态度与感染力、阐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师生互动成效、教学手段运用和课堂管理等。工作小组根据统计资料,会同系主任、骨干教师对该课程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教师科研情况和学员学习成效等因素,给出评价等级。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把对教学质量管理变成一项常规的、渗透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工作,调动了教学管理人员、学员、教师和专家等多方面力量,通过评估,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教学成绩,指出教学中存在问题,激励优秀教师,也鞭策相关教师,为老年教育事业努力取得积极成果。
三、稳定教师队伍,拓展教学领域
历时多年,上海老年大学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其中,来自高校的占35%;来自中学或中专的占20%;来自科研单位的占5%;来自专业团体的占15%。师资来源主要是退休教师,也吸收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
——注重师德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培养。学校制定聘用制度和教师规范,特别注重教师的师德人格魅力与业务能力的培养。在业务管理上参照常规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选定一个教学主题,组织召开一次教师大会和一次教师学习考察教研活动,解决一两个涉及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各系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具体教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评选出王世豪、邵季英、林仲兴3位教师为上海市老年教育教学名师;丁珏熊、蒋人杰、毛节民、刘文娟、吴蓓苞、方怡、王凯鸣、凌骥、王淑珍、马福良、任国稳、王金涛等12位教师为上海市老年教育教学优秀教师。
——编写和修订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活动。30年来,学校先后组织过3次大规模的教学大纲编写修订工作。在第三次教学大纲编写修订中,集中归类相应课程,突出体现学科方向;明确课程开设目标与授课内容,明确各课程学习时间与要求,明确学制概念;制定规范教材、讲义建设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等,立足于老年教育自觉、自主、非功利性、快乐教育与学习的本质,以区别于常规教育和文化活动,深化了对各种教学要素的认识,建立符合老年教育规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特色,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及“不规范”。学校把编写修订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常规性工作,新开设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已开设课程随着学科发展,适时修订补充,保证新知识的引入与吸收。
——编写适合老年教育的教材。学校把编写教材作为开展教研活动,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积极鼓励教师总结经验,编写适合老年教育的各类教材。学校制定鼓励教师编写教材的要求,积极组织文艺系、钢琴系、书画系和外语系等教师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填补老年教育教材的空缺,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老年大学声乐实用教程》、《书法与篆刻基础教程》、《家庭养花与园艺疗法》和《旅游文化赏析》等,被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评为2008——2013年上海市老年教育优秀教材和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