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会和上海老年大学组织的上海老年教育参访团,于今年5月20日至5月29日赴台湾参观访问。参访团由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上海老龄大学和上海老年大学六所高校分校以及“亲和源分校”组成,一行二十人。台北市教育会负责接待我们的交流、参访事宜。
我们参观访问了台中市乐龄学习示范中心(晓明福利基金会)、高雄市长青学院、慈济大学静思堂、宜兰县冬山乡乐龄学习中心、台北大安社区大学和台湾大学。通过参观访问、交流座谈,促进了两岸老年教育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双方的友谊。此行留下深刻印象,也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一、印象
台湾地区也进入人口老龄化状态。以高雄市为例,至2012年8月底,65岁以上的银发老人有296,880人,约占该市总人口的10.7%。面对日趋增加的老人群体,用心关怀长者和满足老人的各项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开展老人学习就是一项重要举措。他们用心营造一个长者“尊荣、快乐、学习”的乐园,使长者充满欢乐、活力,做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台湾地区专门为老年人开办的学校称为学苑,如长青学苑,乐龄学苑,松年学苑等。
(一)社会多元办学
目前台湾老龄教育事业均由各级政府主办,大多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所谓“公办民营”,是指老龄教育由当地政府牵头,提供场所,并补助部分经费。学校的实际运作则委托其它教育机构办理,或是政府委托民间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团体经营,并给予部分经费补贴。
例如高雄市的“长青综合服务中心”,就是由高雄市政府社会局投资建立的,把终身学习、照顾老人的精神生活作为政府责任。服务中心于1986年10月正式启动,为老人提供各项文娱和健康休闲活动,提供日间托老、日间照顾等服务,也成立了开展老年教育的“长青学苑”。服务中心采取的是一种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其宗旨是: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终身学习”为目标,拓展长者学习领域,充实长者精神生活。长青学苑的日常教学工作由服务中心委托的社会教育机构执行,设置督学机制,保证老龄教育的正常开展。
又如台中市“晓明长青学苑”,是由台中天主教晓明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台中晓明女中等协办的。除了政府给予少量财政支持外,它的运作完全由基金会来执行。
再如宜兰县冬山乡的“乐龄学习中心”,是由乡政府利用当地公私部门的资源组建而成。
同时,社会宗教组织也给予了老龄教育很大的帮助,基督教、天主教及佛教等基金会都会在资金、场地方面对台湾老龄教育给予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高雄师范大学还让老年人与大学生随堂听课,为老年人成就大学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课程设置
台湾老龄教育的课程也是为老年人的需求而设置的。以台中市“晓明长青学苑”为例,他们的课程分为五大类:观光语文系、休闲生活系、艺术生活系、医疗保健系和资讯生活系。通过课程和活动,使老年人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各项生活能力。
观光语文系主要有国语基础、国文欣赏、国文写作等文史类课程以及英语口语、英语应用、日语等外文类课程。休闲生活类主要有舞蹈、声乐、乐器等艺术类课程。医疗保健系则开设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课程。资讯生活系以电脑课程为主。
他们提出:让我们陪伴您一起进入崭新的“学习历程”:学习——完成未竟的求学梦;加深既有的兴趣,培养新的兴趣;开发人际关系;妥善安排好退休生活。改变——包括价值观念的改变、学习兴趣的延伸、人际与资源网络的扩展,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圆满。增能——强化自我角色与家庭关系;完成和展现学习成果;扩展对不同领域的关怀幅度;积极构建人际网络。贡献——对所学的相关课程学以致用;分享学习所得;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成为乐龄学习的传递者。
高雄“长青学苑”(包括各地区的社区型长青学苑)的课程包括语言、法律、书画、音乐、体育、文史、生态人文等内容。为了让老年人对“长青学苑”有认同感,他们还开展了《话我长青最佳短句》征稿活动。最佳短句有:“造就人才倍倍出,能歌善舞不輸人,乐器演奏个个精,国画书法个个行,环境清幽人人爱”;“长青乃老人终身学习、娱乐、健身、休闲等最佳场所”;“长青长青爱银发,各种活动银发爱,琴棋书画美心境,唱歌舞蹈健身心,教学英日国台语,长青,长青,赞!赞!赞!”;“长青是我退休的加油站,也是我生活的后花园”;
台湾老龄教育设置的课程与大陆老年教育设置的课程基本相仿,表明海峡两岸老年人退休后的乐趣基本雷同。
(三)志工的作用
在参观访问过程中,台湾志工(志愿者)们的服务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宗旨是“我服务,我高兴,我幸福”。
在高雄“长青综合服务中心”访问时,一进门就受到志工们的热烈欢迎。志工为我们引路,开电梯,陪同参观,十分热情。我们也看到一些志工在对外服务窗口做一些登记、文书的工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志工的热诚服务。“服务中心”定期对志工进行培训,使服务更加规范。同时对志工也有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免费上一门课或参加“服务中心”组织的台湾岛旅游活动等。
在台中“晓明长青大学”,志工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充分运用自身资源,开展为老年人学习的接送、户外活动的服务,进行师生学习作品布展等多项服务。在这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对志工的培训,通过心理篇(银发族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如何协助走出情绪低潮)、沟通篇(银发族的沟通技巧、失智长者的问题行为处理、照顾者的压力调适)、生死篇(面对自我的生死观)、体验篇(老人社会福利资源运用、老化模拟体验)等课程,识老、尊老、助老,提升志工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为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志工者队伍,在该校的招生简章中还明确规定,服务干部(志工)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如减免上课费用等。
在宜兰县冬山乡乐龄学习中心,也同样依靠志工的服务,提供多彩多姿的活动,让长辈有一个学习和人际互动的场所,过好充实快乐的每一天,以落实“健康终老”、“居家老化”的理念。
台湾各老龄教育的学校都活跃着大量的志工,他们把为老龄教育服务当作是自己的工作,并且工作得那么认真和热情。我们在参观花莲慈济大学(以医护类专业为主)、慈济基金会和故宫时,处处都能看到老年志工的身影。在慈济大学,给我们讲解的就是一位慈济医院的护士长,她工作之余就作为一名志工在基金会服务。他们将“大爱、感恩、尊重、关怀”、“教之以礼、育之以德”、“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等理念付之行动。
(四)养老与老年教育结合
高雄“长青综合服务中心”在开展日间托老、日间照顾等服务、为老人提供各项文娱和健康休闲活动的同时,开设了老年大学——长青学苑,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开展课程教学、举办讲座、提供保健等服务。还设置100多个老人进修班,凡是年满55岁以上、身心健康、且具有才艺专长、有服务意向者,可向“长青综合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经甄选参加有关进修班。学成后可以运用他们的学习成果,到他们所在的社区发挥教学和辅导作用。高雄市共有38个行政区,这些辅导员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小看的。长青学苑的日常教学工作,由“服务中心”委托社会教育机构执行。“服务中心”设置督学,保证老龄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一位老爷爷今年已101岁高龄,在87岁时和孙子一起考大学,孙子考上中华大学,他考进空中大学文化艺术系;91岁时和孙子一起大学毕业;他仍继续不懈地努力,在95岁时考上南华大学哲学系研究所,又用三年时间拿到碩士学位。人们说赞扬他:“百岁人瑞,为人低调,学习热忱,令人敬佩”。
又如宜兰县冬山乡的“乐龄学习中心”,设有托老所,从上午8时托到下午1时,提供午餐,定期量血压、检测血糖,每天带老人做健康操,在音乐陪伴下从事身心机能活化运动;还运用串珠、编织、书法等课程,活化老人的脑力和手指,使身心得到运动,延缓老化和卧床的时间。老人们也相互服务,每个人都是义工。在我们参观“中心”时,老人们把自己制作的花环掛在我们每个人脖子上,载歌载舞,和我们进行互动,热情为我们服务,还一起共进了午餐。
二、启示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台湾重视终身教育,要求政府为大众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希望所有社会成员都参与终身学习。他们认为教育是双向的,也要有学习者积极性,这是他们的义务。台湾地区在2002年制订了《终身学习法》,提出“终身学习是指个人在生命全程中所从事的各类学习活动,是正规教育体制外,针对特定目的或对象而设计之有组织之教育活动”。它提出“学习型组织,即组织支持成员之学习活动,采取有效之措施,促进成员在组织目的的达成下继续学习,使个人不断成长进步,同时组织之功能、结构及文化亦不断创新与成长,而导致成员与组织同步发展”。它也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之理念、态度、能力及方法,并建立其终身学习之习惯。”另外还提出了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管理。这些要求和表述,对于我们从事老年教育的人都很有启迪。
(二)多元办学
台湾开展老年教育的形式以政府牵头为主,社会力量支持为辅,即“公办民助”。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学校董事单位的捐资和学生的学费。
台湾老龄教育多元化的办理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社区学院的可持续运作,需要建立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政府必须改变统包统揽的方式,让普通高校、成人院校以及各种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都可以成为社区学院的投资主体。只有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才能拓宽社区学院的经费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社会志愿者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取代。在台湾地区,志愿者(他们称为志工)的服务制度起步早,发展快,老龄教育志愿者的培训体系的发展也与时俱进。而在我们国内,志愿者的培训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改进。我们应当借鉴台湾老龄教育志工制度的成功经验,完善志愿者培训制度,提高社会群体参与的自主性。
(四)收费随年龄递减
台湾老年教育在学员收费上,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收费是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递增而递减乃至免费的。老年人年龄越大,越能享受到社会的恩惠,他们是社会的财富而不是社会的负担。这种收费制度真正地体现了一种社会风尚,一种尊老敬老的精神,弘扬了尊老爱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因此,我们在收费制度上也应当有所改革,并将这种尊老敬老爱老的精神贯彻于老年教育的方方面面。
(五)办教育要与社区照顾、关怀特点相结合
台湾的老年教育是与社区照顾、关怀结合在一起的。首先,老年教育进社区,可以解决老年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近上学的问题。其次,社区开办老年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当地老年人提供精神关怀。我们也应该探讨今后的老年教育办学模式,在办好老年大学(学校)的同时,更加关注和侧重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办。例如社区在开办老年日间托老所、体现生活养老的同时,是否能渗透老年教育的内容,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相关课程,让老年人的脑部和身体都活动起来,从而延缓老化或卧床的时间,更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当然,我们现在已开始注重“养教结合”,在不少敬老院渗入老年教育,在生活养老的同时体现精神养老,
(六)加深两岸老年教育的交流
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流。此次参观访问团的台湾之行,也旨在增进两岸对老年教育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在台湾为期十天的交流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台湾地区人民的亲切、亲近和亲和。在交流活动中,台湾的老年朋友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礼物,告别时还留恋不已地为我们戴上他们表演时刚刚用过的花环,以表达惜别和不舍之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我们已与台湾的老年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仅增进了相互了解,也都感到十分有必要继续加强两岸的了解与沟通。因此我们建议两岸的老年教育交流活动能够定期举办,以保持常态化发展,有利于两岸老年教育的长期交流与相互学习。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