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思想家谭嗣同说过一句惊世名言:“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谭嗣全集?仁学上》)梁启超先生也在《治国学杂话》中说:“二千年间,宗派属变,壹皆盘旋于荀子肘下。”事实是,这位百岁老人荀卿弃世之后,他所创立的学派和学术,并没有随他而去。在之后的二千余年间,其人的名声或彰或隐,其人的地位或沉或浮,其人的评价或褒或贬,然而,以其人姓氏命名的一门独特的学问——荀学——一直绵绵不绝地驱动着中国历史的步伐,主宰着中国人的灵魂。在本文中,我们只想就荀学中的老年教育思想作一些简介,用以略窥其博大精深思想之一斑。
养生首在“治气养心”
荀子的养老思想,除了宏观上的一些理念外,还注重微观的养生。就是说,在同等社会条件下,为何有些人能颐养天年,而有的人却盛年夭亡,这就与一个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有很大关系了。
荀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健身观念:“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荀子?修身》)在他看来,如果能坚持治气养生,就能像彭祖一样长寿。彭祖是传说中的长寿人物,据说他靠治气养生之法,活到了八百多岁。
在荀子那里,治气养生,又叫治气养心。这里关键在于一个“气”字。“气”原指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云气,《说文》:“气,云气也。”后来,由于气的浩大、无所不在,渐次引申为指人的精神状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下》),庄子说“欲静则平气”(《庄子?庚桑楚》),《左传》说的“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大致上都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荀子说的“治气”,其基本的意思也在于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气质。在荀子看来,一个人是否能长寿,是与他的精神素养分不开的。在同一篇文章中,荀子说到气时,讲到了“血气、志意、知虑”,这些实际上都是在讲人的精神世界的状况。
荀子怕人们对“治气”究竟是怎么回事搞不清,于是作了十分具体的分解:“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坦诚善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偏小,则郭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平庸低劣闲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轻浮而自暴自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que,音缺,诚实也),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荀子?修身》)这里针对不同人物提出了“治气”的九大具体要求:
对那些血气刚强、遇事不冷静的人,要帮助他柔化性格,懂得“调和”处事的重要性;
对那些遇事思虑重重、优柔寡断的人,要帮助他懂得坦诚善良之道;
对那些凶残暴戾、不可理喻的人,要晓之以人生正道,并引导他顺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对那些贪图“便利”、轻率行事的人,要引导他动静有度并善于节制自我;
对那些心胸狭窄、气量很小的人,要开阔他的视野和心胸;
对那些思想卑下猥琐、贪图小利的人,要提高他的思想境界和志向;
对那些平庸低劣、闲散无所事事的人,要选用良师益友来改造他;
对那些懈怠而自暴自弃的人,要用由此造成的恶果和祸灾来警示他;
对那些思想过分简单、还不懂得处置繁复世事的老实人,要引导他们在弄懂礼乐精神的前提下,学会思索,免得受骗上当。
在这里,荀子简直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他的所谓“养生”,重在养心,即提高人的心理的、品格的素养。一个人要长寿,不从“知虑”、“猛戾”、“狭隘”、“贪利”、“驽散”、“怠慢”这样一些不良品性中解脱出来,那是怎么也实现不了的。
在荀子看来,养生也罢,养心也罢,关节点在于一个“养”字。而所谓“养”,就是要形成良好的礼义习惯。“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理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所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以为乐,若是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荀子?礼论》)意思是:恭敬辞让是用来保证平安的,礼义法规是用来调养情操的。一个人如果只是苟且偷生,这样的人必定会早早的死亡。一个人如果只是贪图私利,这样的人到头来会自受其害。一个人如果只是懈怠、懒惰、偷生、懦弱,这种人生之路实际上是危险的。至于纵情作乐的人,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只有用礼义道德修养自己,才是人生的坦途。
荀子发明了一个新的养心名词,叫做“心平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经常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又处处能自我愉悦,那么健康长寿就不会有问题。
荀子说道:“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纤之履而可以养体,局室、芦帘、藁、蓐、敝几筵而可以养形。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夫是之谓重己役物。”(《荀子?正名》)心气平和愉快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一般的色彩也能调养视觉,一般的声响也能调养听觉,粗饭菜汤也能调养胃口,粗布衣衫也能保养身体,狭小的居室、芦苇做的帘子、稻草做的坐垫、破旧的案几,也可以保养容貌。物质条件一般但可以过得欢欢乐乐,没有权势爵位却会有好名声在外。这样的人,就算是达到了“心平愉”的境界了。那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重己役物”——重视自己的生命,使万物只是供自我役使的东西而已。
益寿的良方:做能宽容的“吉人”
荀子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方面的修养。在他看来,“物各从其类也。”(《荀子?劝学》)人一方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不能从“人”这个“类”中绝人地分离出来,每个人与他所交往的人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是否善处人际关系,与其能否益寿有着十分的密切的联系。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正是荀子发明了“宽容”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字眼,这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贡献。他说:“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荀子?非相》)在他看来,只有对人能宽容的人,才能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就一番大事业。什么叫宽容呢?在他看来,就是要做到:如果你是个贤能的人,就要容得下没有才干(“罢”,无能)的人;如果你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那要容得下愚昧无知的人;如果你是个知识渊博的人,那就要容得下知识浅陋的人;如果你是个学有专攻、粹然有成的人,那就要容得下学识驳杂、无显著特长的人。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荀子把宽容之道称之为“兼术”,也就是兼容并蓄。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只要看到别人的短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那些罢者、愚者、浅者、杂者,自有其自身的长处在。宽容者不只对这些人的短处能宽厚待之,同时也能发掘他们身上的某些长处,从而收到兼收并蓄的奇效。
荀子还向世人推出了“吉人”这一称谓。所谓“吉人”,顾名思义就是吉祥如意的人。来到人世,谁不期盼吉祥如意?但是,怎样的人才能真正吉祥如意呢?荀子给出的答案是:既能宽容于人,又能严于律己的人,他才可能成其为“吉人”。
荀子是这样表述的:“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恃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虽在贫穷徒处(孤立)之势,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荀子?仲尼》)
这里主要是讲律己。他说,你处身富贵时,不要自夸。你受到别人信任时,不要忘记谦恭。你肩负重任时不要独断专行。财源滚滚而来时要看到自己的功业还不足,要极尽辞让之礼节后方可接受。福事来临要安和,祸事临头要冷静。富了要广为施舍,贫了要节俭行事。不论是贫还是富,都不做邪恶的事,如此处世为人,方可永为吉祥如意之人。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一个人到了耆艾之年之后,是什么事都不干,去过所谓的“颐养天年”的舒坦日子呢,还是还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荀子的回答是后者。他是认为老年人还是应该干一些事好,那样日子过得才踏实。那么干些什么事好呢?荀子的回答很明白,老年人可以去当老师,这就是他的名言:“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这里涉及到一个教师的身份问题,也就是说谁来当教师的问题。当时没有师范学校(建立师范是近现代的事,在西方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就只能在各类人群中选取。有一种说法是“以吏为师”,在先秦是相当通行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吏都可以当教师的,但当教师的必出于官吏那是肯定的。那些文化水准比较高的、善于言说的,就被推选去当了教师。可是,荀子却别出心裁,说可以在老年人中选取教师。
在中国的文化中,原先大约没有“老师”这一称谓,只称为师、傅、子、先生等,荀子提出“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实际上首次将“老”和“师”嫁接在了一起。何谓“耆艾”?《盐铁论?未道》说:“五十已上曰艾老。”具体地说,在中国古代,六十为耆,五十为艾,都是老年人。老而为师,岂不就是“老师”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老师”的,正是荀子其人。荀子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担任教职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是三十来岁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之时。第二次是四十多岁的时候,比较的成熟了。第三次是五十五岁以后,一直到七八十岁。当时这个学宫中白须飘拂的长者还不少,他们都因为年老,被尊为“老师”。据《史记》的记载,当时老师中资格最老、年岁最大的是荀子,因此,他就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号,叫做“最为老师”。
受到“最为老师”这个尊号的启发,荀子就在《致士》一文中提出了在老年人中选拔教师的创议。这样看来,《致士》一文是写于他的晚年的。
耆艾为何可以为师?按照《文心雕龙》的说法:“长艾识贤而气衰。”意思是说,老年人总体上讲“气衰”了,精力、体力都大不如前了,这是这一群体的劣势。但是,老年群体也自有它的优势,那就是“识贤”。他们有社会经验,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也懂得怎样培育和教育后代。为此,把下一代人交给他们培养,是适宜的,也是放心的。
荀子也认为,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是适宜当老师的,一个根本的条件是“耆艾而信”的那个“信”字。后世的注家把它释成是“威信”,我看还不太全面。这里的“信”,最根本的意思还是诚信,就是说,选拔去当老师的耆艾他首先得是个有诚信品格的人,说话算数的人,表里如一的人。有了这一条,还怕没有威信吗?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的“师”,其实我们还可以从更加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年岁老了,不是老而无用,而是老而有为,那就是当好年青一辈人的老师。这个老师不只是指学校中的老师,还可以去当好家庭中的、社会生活中的年青一辈人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荀子老年为师思想的社会作用是永恒的,当今社会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老年宣讲队”、“老年志愿者”,把他们当作“老师”,也是未尝不可的。
(作者单位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