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学习团队建设中推进老年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27作者:上海市老干部大学课题组系统管理员

如果说班级是老年学校的一种正式组织形式的话,老年学习团队则是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它是老年学校课程教学的延伸,是老年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老年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10000个老年学习团队。目前,老年学习团队已经从市、区老年大学进一步拓展到街道老年学校和居村委教学点,具体类型除了学员团队外,还有各种沙龙,以及在老年学校管理下的小区、广场、活动室的各类老年人活动形式。

老年学习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开展,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老年学习团队用老年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过程。

一、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由于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也是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所应达到的目标,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学习团队所应具备的。所以,“学习”的这些特性,奠定了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的社会建构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员的学习主要以个体形式为主,而学习共同体则认为学习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应该是由于人参与到社会的一种活动形式。对老年学习团队而言,是学员集体对知识的社会协商和共同建构的过程。要摒弃把学习仅仅看做是个人头脑内部活动的想法,应该充分认识到整个团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境和成员的知识与经验背景。老年学习团队的成员只有充分吸收团队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滋养,充分融入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之中,老年学习团队中的“学习”才能真正得以发生,团队成员的素质提升才有根基。

(二)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的默会性

默会知识是英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只能使人“知其然”,而学习共同体所强调的默会性学习则能使人“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对老年学习团队来说,要认识到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习者浸润到一种“社会文化”中,置身于知识所存在的日常实践情境和科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参与专家、指导教师、同伴的思考和行动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全部,真正获得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的交互性

强调学习的交互性,源于对认知的分布性的认识。根据分布认知的原理,学习共同体认为,我们不应只是注重学习者个人认知经验的积累,而应该创设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互中进行学习,在与外界环境以及认知工具的交互中进行学习。对老年学习团队来说,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团队成员创建充分交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老年学习团队的成员只有在交互学习的氛围中,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工具的交互过程中,才能真正拓展自己的学习能力,优化自己的学习途径,全方位地领会人类的智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四)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知识传递,不是头脑内部的心智游戏,而是发生在对社会系统的参与中,学习就是行动本身,学习就是参与实践。对于老年学习团队来说,更有效的学习来源于团队成员对社会实践的充分参与。要超越“学习就是学教材”、“学习就是听报告”等传统观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限制,通过组织活动、开展项目等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精髓,将实践中的知识真正纳入自己的个人意义系统,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从而使老年学习团队在提升团队成员素质上更具实效性。

二、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功能维度

老年学习团队建设的过程就是将上述学习特征逐步内化和实现,从而使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所具备的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功能得到显现。这种功能可以将其初步划分为主体功能和衍生功能两类,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主体功能

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应该从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所关注的重点来分析,必须突出“学习”的元素,强调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使团队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相关领域的文化中,置身于真实的活动中,充分互动交流,体验相关领域中专家或指导教师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接触真实的问题,体验真正的探究,领会实践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而这是教材上的举例和教师的教授所无法企及的。

(二)衍生功能

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衍生功能,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情感与身份的认同、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主与责任感的激发以及民主与合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首先是团队成员情感与身份的认同。老年学习团队成员围绕着共同的关注点或者与话题相关的领域,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相帮助,回应反馈。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一种情感认同,以及建构归属于一个团队的身份认同。显然,对于那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觉生活无所适从的老年人而言,这一功能无疑是一剂“良药”。

第二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退休后的老年人仍然有社会化的可能和必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继续社会化。而社会化必然涉及到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发展问题。尽管老年学习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为老年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但是团队精神是维系老年学习团队发展的纽带,团队建设应该是团队成员相互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反映的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三是自主与责任感的激发。首先,老年学习团队的成员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而参加学习团队的学习,这种学习动机的内生性使得其自主选择并负起责任。老年学习团队的学习更多地是由团队成员来启动的。老年学习团队的管理建设向来提倡的是团队成员“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学习内容由团队成员共同协商,学习活动由团队成员共同策划,甚至大部分的活动经费也都由团队成员自己筹措和管理,这种管理的理念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团队成员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感。

第四是民主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在老年学习团队组建之初,需要制定团队的章程;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就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起进行策划、探讨,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到学习形式和方法的选择,甚至请什么样的指导教师等都会进行共同协商;尤其是在活动的组织、宣传、经费筹措等方面,团队成员之间也需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说,老年学习团队对团队成员民主与合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在老年学习团队建设中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

要在老年学习团队建设中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构建老年学习团队建设的支持系统上下功夫,完善机制保障,有效发挥老年学习团队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老年学习团队建设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人际性支持和保障性支持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术性支持

学术性支持主要是指老年学习团队中指导教师、核心骨干等助学者对学习团队提供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服务。具体表现为在讲授环节、互动环节以及实践环节中,助学者通过与老年学习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运用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特长,充分发挥对老年学习团队的学术支持作用。

下述案例呈现了指导教师为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提供学术性支持的情况。

案例1:上海老年大学合唱团

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先后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原广播艺术团团长张正宜,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合唱团专业委员会理事张琳、原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俆以中担任指导教师。经过这些专家、教授的指导,每个团员的声乐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摘自《上海老年人学习团队培育的探索与研究》)

下述案例呈现了核心骨干为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提供学术性支持的情况。

案例2:闵行区虹桥镇老年学校开心小屋

“开心小屋”的创始人名叫鲍美利,退休于上海交响乐团,原是一名歌唱演员。2005年,她利用自己的声乐特长,在家中创办了虹桥镇龙柏三村首家“开心小屋”,辅导社区居民学习音乐知识。“开心小屋”像一股绳索,牢牢地把所有成员的感情凝聚在一起,不仅给成员们带来欢乐,更将温暖和关爱带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引自上海文明网http://www.wmsh.gov.cn)

要想充分发挥对老年学习团队的学术支持作用,应该根据每个老年学习团队的特点,为其推荐或物色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同时要注重团队核心骨干的培育、培训工作。

(二)认知性支持

认知性支持主要聚焦于老年学习团队建设过程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形式的选择与把握,凸显团队的学习特点:

第一,老年学习团队建设应立足于学习的社会建构性,多采用可以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充分运用团队成员知识经验背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下面所举的是关于“互惠式教学”学习方式的案例。

案例3:莘庄镇名都新城电脑联谊会

联谊会有一句名言:“让更多的学员走上讲台”,教师队伍从最初的2个人到现在的30多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联谊会中自己培养的。大家分担教学,互教互学;每位老师都自编教材,在承担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平。联谊会还吸引了几位退休前电脑水平就相当高的高级人才加盟。他(她)们既当老师又当学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把电脑知识传授给大家,同时自己也学会了退休前没有涉及的影像处理等软件的使用。由于电脑水平高,基础扎实,他们成为电脑教学与时俱进的带头人。(摘选自2014年11月《闵行老年素质教育论坛》)

第二,老年学习团队建设应立足于学习的默会性,多为团队成员创设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的机会和平台,多运用“现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下述案例中对闵行七宝朗诵队学习方法和形式的介绍可以给我们一定启示。

案例4:闵行七宝万科朗诵队

这支队伍的特点之一就是走出校园观摩学习。例如2007年10月集体到松江区体育馆参加上海朗诵艺术周,现场目睹殷之光、陈醇、焦晃、童自荣、曹雷、梁波罗等名家的朗诵;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赏话剧;到上海图书馆、浦东新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军休活动中心、闵行群众艺术馆观摩乔榛、丁建华、李杨、张培、陈奇、陆澄等名流的表演,在军休中心并参演了集体朗诵并受好评。(摘选自2014年11月《闵行老年素质教育论坛》)

第三,老年学习团队建设应立足于学习的交互性,多运用“研讨式教学”的学习方式,为团队成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团队成员从他人的认知结构中、从环境和工具所凝聚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创造条件。

下述关于“结构化研讨”的案例可以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启示。

案例5: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政经研习社

4月30日,市老干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习社在第五教室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研讨活动。学习活动的内容是围绕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结构化研讨的学习探索。此次研讨活动邀请了市老干部大学时政系主任、市委党校教授卢肖文作辅导。卢教授一进教室,开宗明义地讲解了什么是结构化研讨,就是围绕一个学习研究主题,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群策群力,由“垂直思维”变为“平面思维”,也就是学界所谓的“头脑风暴”。然而,究竟如何进行结构化研讨,多数学员还是朦朦胧胧、一头雾水。

于是,卢教授根据大家最感兴趣的“公平正义”话题抛出了第一道题目:请每位学员列举一项在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是教育,有人说是分配,有人说是垄断,有人说是司法,还有人说是贫富差距,滥用权力等等,二十多人共列举了17个有关“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卢教授将学员们的说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接着,卢教授又请学员们从这17个问题中选出5个自己认为最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高到低分别用5分、4分、3分、2分和1分进行打分。经过大家共同打分并汇总,问题的相关得分依次是:分配不公、养老金多轨制、司法不公、城乡二元结构、资源分配不公。卢教授小结道:“这5个问题就是大家形成的共识,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随后,卢教授又提出了第二道题:寻找原因。这时,大家的兴趣慢慢地高涨起来,思维也越发活跃了,老同志们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学员老徐遒劲有力地行书在黑板上留下了大家的思索。经过大家列举原因、打分、汇总,在16个原因中得出5个主要原因:经验缺乏、权力过大、监管不力、制度缺失;腐败;既得利益阶层;领导决策失误;权力过于集中。

在寻找和分析原因之后,卢教授又出了第三道题:找对策。学员们进入了沉思,纷纷在笔记簿上比划着、记录着,忘了翌日就是五一小长假,也忘了平时的午休习惯。不知不觉2小时过去了,卢教授说:“第三道题留待下次再继续研讨。”大家意犹未尽,感到这样的学习研讨活动有新意、有启发、有收获。(引自《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校报第230期)

第四,老年学习团队建设应立足于学习的实践性,为团队成员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条件,促使老年学习团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贯通“学习”与“实践”,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成为老年学习团队学习方式的新常态。

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的案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比如案例6中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摄影社参加幼儿园毕业照拍摄的活动;再比如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保健服务队团队成员在学习掌握中医保健、手法按摩等各项技巧后深入社区、老年学校开展中医保健服务,团队成员以师带徒,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使学习与服务相结合,所学与所用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生理病痛和心理问题,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案例6: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摄影社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摄影社受邀前往徐汇区长海幼儿园,开展“魅影长海——致我们的童年”大班毕业照拍摄活动。摄影社在接到邀请后高度重视,摄影社社长杨煦春、副社长宁志超还召集全社举行幼儿摄影专题学习暨动员会。拍摄当天,大家各司其职,很快便熟悉了场地和环境,测试完光线及画面效果,完美的搭配与分工,为实拍效果提供了有效保证。短短两个小时,在“咔咔咔”的快门声中,3组先后完成了全部近70名幼儿的集体、小组和个人照的拍摄工作,累计拍摄照片700余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引自《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校报第231期)

(三)人际性支持

人际性支持就是关注老年学习团队应该通过怎样一种人际互动方式来营造最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认知相关的人际性支持,它主要倡导团队成员敞开心胸,通过彼此交流学习的经验感受、相互建议、相互答疑等等,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与支持,从而增强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动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辅助功能;二是与团队建设相关的人际性支持,它主要倡导老年学习团队要秉持有效协商的策略,对团队各项管理事务进行讨论交流,以便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辅助功能;三是具有互助与分享性质的人际性支持,比如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的银乐钢琴沙龙学习团队,如果团队中有队员或队员家属生病,曾是医生的队员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再比如队员还经常三五成群结伴旅游,回来后在团队中分享旅游的喜悦等等。这一类人际性支持能起到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具有使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的功能。

(四)保障性支持

保障性支持主要是指在老年学习团队建设所需的人、财、物、场地等保障因素方面的支持。

保障性支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主要是资金、设备、场地等因素的保障。比如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为保健服务队购置了按摩床、频谱治疗仪、多功能人体拉伸器等,改善了服务队的服务条件;二是管理保障,主要是流程、机制、质量等因素的保障。一方面从全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老年学习团队指导中心对全市老年学习团队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功能,另一方面从老年学校层面来讲,也需要加强管理保障。比如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专门制定了《学习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对管理机构、建设原则、创建程序、培育措施以及保障措施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三是发展保障,主要是指在老年学习团队的更新和孵化方面提供的保障。老年学习团队应该是一个团队成员不断成长发展并具有再生产能力的群体,一方面有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另一方面有老队员不断进步成长为核心骨干甚至专家,再者也可能有团队成员在原学习团队的基础上孵化出新的学习团队。比如闵行虹桥镇龙柏三村社区内,数名被鲍美利精神感动的小屋成员纷纷以“开心小屋”的模式为基础,在自家开设了第二家、第三家“开心小屋”,开心小屋”已经成为了老年学习团队的孵化基地。显然,老年学习团队的培育和扶持部门在团队的自我更新和孵化方面也应该提供相应的引导和保障。

 (执笔    王  霞)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