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指的是各类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课程设置鲜明反映办学宗旨、集中体现办学质量、充分展示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管理的关键。老年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成人教育,面对的是需求各异、个性千差万别的老年群体,它的课程设置更具有覆盖性、应变性和实用性,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为此,长期来,我们根据老年大学办学特点和教育目的,加强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坚持以学员为本,立足创新,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加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使学校也更加受到老年人的青睐。
一、满足老年人的最大需求是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
老年大学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的多样需求为内容,以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求健、求乐、求为的各种追求为目标,以老年大学教育的特殊力量,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助推老年人的发展,激发老年人的潜力,提升老年人的价值。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最直接、最具体、最集中、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殊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满足需求,就要尊重需求,就要看到需求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源于老年人学习动机的差异性。由于职业、经历、知识层次和年龄不尽相同,上老年大学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由于在职时忙于工作,尽管有爱好,但未能如愿学习,上老年大学是为了重拾自己的爱好,钻研一门技能;有的感到退休后无所事事,生活单调,上老年大学为了增加爱好,丰富晚年生活;有的学员没上过大学,上老年大学为了圆大学梦;有的是为了消遣,不求学多少东西,只愿和大家一起寻份快乐;有的则是期盼融入社会、融入实践,学点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为社会再作点贡献。为此,老年大学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既要考虑学员的共同要求,又要考虑学员的个性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这是学校教学工作中始终要研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满足需求,就要研究需求,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开发设计课程:
(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差异,从我校情况分析看,全校70岁以上的54%学员,集中在文学、书画、医保等静态班级,而65岁以下的学员,大多喜欢唱、跳、弹和家政等动态类课程,此类课程79个班级中,65岁以下学员的就占到84%。可见,根据年龄结构情况合理设置动、静态课程是教学管理需考虑的一个方面。目前我校动、静态课程比例为5.2:4.8,今年招生计划安排,动态类课程招生数达5300个,静态类课程达到6000个,使不同年龄的学员有一个充分选择的余地。特别使近2200名70岁以上的学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身体状况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
(二)、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文化层次较高的学员喜欢选择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课程,而且随着新一代退休人员的不断加入,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层次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希望与时代同步前进、不落伍。为此,在课程开发中更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如计算机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就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为此,我们开发了“数字媒体应用”、“图象处理”、“动画制作”、“摄影后期处理”等新课程,而且不断增加班次,使许多学员在掌握计算机一般技能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增设时政、文史、语言类课程。老年人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尤其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为此,“热点问题述评”、“中西文化纵横”、“诗词鉴赏”、“英语口语”、“日语”等课程的开发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三)、要考虑到不同学习要求的需要。对大部分学员来说,他们希望通过短、平、快,学到一些最实用的知识,如烹调、面点、证券、花卉、医保等专业,希望易学、易懂、易操作,能在生活中应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也有较高的学习要求,希望学有所成,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如书画、器乐、写作、戏曲等课程,对这类课程就要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基础班、提高班、专修班,使学员能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得到提高。目前,我校初、中、高(专修)班比例为4:3:3,满足了学员提升学习的需求。许多学员学习很有成效,有183位学员成为全国、省、市书画摄影等协会成员,有58位学员通过二胡、古筝、钢琴等级考试,有11位学员成为市作家协会成员。
满足需求,是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坚持这个出发点,就是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了以老年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这个出发点,才能使每一位老年学员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为,才能使老年大学教育真正实现其追求的办学宗旨。
二、不断推陈出新是课程设置的活力所在
老年教育同正规的学历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更多地体现出时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按需设课,按需施教,适应老年人身心特点,适时调整课程设置,让老年人常学常新,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为培养“老有所为”人才服务,这是教学的活力所在。老年大学建校初期,就读的大多数是离退休领导干部,他们的需求与今天的老年学员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统观念的不断改变,大家对文化质量和生活品位的需求逐步提高,今天学员的思想观念更加求新,行为表现更加开放,兴趣爱好更加广泛。为此,课程开设也要不断研究,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一是要及时推出一些新课程,据统计,近5年,我校新开设课程达45门,如“诗词鉴赏”、“宁波民国史”、“养生功法”、“摄影后期处理”、“中外名著欣赏”等等,使全校总课程数达到100门,特别是今年新开的“阿拉宁波”这是一门宣传宁波地方文化的课程,涉及到宁波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课程,学员很有亲切感,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预订计划。新开的“植物与健康”是一门专门讲解如何正确识别身边的植物,以及它对生活带来的正负影响,学员很受欢迎,报名出现了火爆现象。
二是及时增减专业班级,在报名过程中,每年都会出现报名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的班级,学校只能通过计算机抽签,确定入学人员,至使许多学员未能如愿选到喜欢的班级。也有些班级报名人数严重不足,如继续开班,大大浪费教学资源,针对上述这二种现象,我们适时调整办班计划,如今年的“歌咏”、“中医保健”、“太极拳”、“摄影及后期处理”等报名大大超员的班级,在教师和教室等条件许可情况下,及时增开了新班。而报名严重不足班级,我们做好学员工作,在安排好已报名学员重新报新班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削减。这一做法,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大家感到老年大学开班真正体现以学员为本的办学精神。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增强了老年大学教育的活力,提升了老年大学教学的质量;一系列充满改革时代气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适应老年学员“成长”的课程开发,又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跨进学校,调动了更多学员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文化活动中的创造性、社会活动中责任性,使老年大学这个特殊的教育阵地在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升华人的社会作用得以更充分、更全面发挥。
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一环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最终是要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一所学校如果开设的专业名称很吸引学员,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之不相适应,这一课程也不会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久也会枯竭。因此,一旦专业确定以后,首先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这就要结合老年学员的实际,制定好教学大纲。突出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使教学总体有一个指导性意见。其次要选用好教材。无书不教,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的使用,坚持适用原则,既要符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又要规范,最好由教师自编,这样更切合教学实际,或采用兄弟老年大学同专业的相对成熟的教材,部分也可选用普通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要紧跟专业学科的发展,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编入教材,充实教学内容,特别是摄影、医保、计算机等知识更新较快的专业。再则要根据学制,分学期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的要求,便于学员接受和掌握。同时要融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具体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定下后,开学初要告知每一位学员,让学员了解一学期内所教内容,便于他们安排学习计划。同时要严肃执行教学计划,教师不得随意变化,若有变化,也要事先告诉学员。要重视教学方法,对老年学员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坚持因人施教,由于老年教育不同普通教育,既有老年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又有年龄、文化和个人素养及职业经历等差异所带来的教学困难,为此,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释清难点,精讲多练,增强记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象和丰富多彩,提高教学效果。
老年大学的教育宗旨规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走向,课程设置又成为老年大学教育宗旨在教学实践中的现实体现。两者的关系,清晰凸显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具体教学工作的一环,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需要学校、教师、学员的密切配合,需要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和总结。只有科学、合理的把课程设置搞好了,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校发展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