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老年人。因此,各老年大学开设的保健课普遍受到欢迎,并且正在向特色鲜明、核心内容规范有序地稳步发展。
以下,笔者试对老年保健教学的核心、内容、重点和自我保健在老年保健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老年自我保健手段的特点等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共同探讨。
一、保健的核心是自我保健
保健,《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是“保护健康”,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保健教学也是一部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学。
保健应以自我保健为核心,与治疗疾病不同,保健必须以自我保健为主,医生只能给予指导与帮助,日常保健的各项行动,必需以自身为主。
自我保健是新兴的第四医学。
1、新兴的第四医学
医学界把现代医学分为四个层次:以治疗疾病为主的是临床医学,称为第一医学;以预防疾病为主的为第二医学;即预防医学;以恢复残疾人的生理功能和劳动能力为主的是第三医学,也就是康复医学。以养生健身、提高生命质量为主的是第四医学,即自我保健。
第四医学相当于我国传统的养生学。“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通常所说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2、健康长寿靠自己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社会正在向老龄化、高龄化迈进。但人们的生命质量却并不理想,资料显示“六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一低”(低免疫力)现象越来越多,7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许多老年人都有慢性病缠身,长期依赖药物,生活质量低下。
研究资料显示:当代人类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而60%取决于自身的心态和行为。因此说,“不靠天、不靠地、不迷信、不大意、健康长寿靠自己”,就是讲要靠“自我保健”,
医学专家指出:“许多疾病实际上是由自我保健不当产生的;‘三分治,七分养’,许多疾病的治疗也有赖于自我保健的配合。因此,无病要科学的自我保健,有病治病也要科学自我保健的密切配合。”同时指出:“积极老龄化,健康是基础。当前所面临的是人类的第四次大革命——健康革命。它的目标是使人们愉快、健康、长寿,高质量地渡过幸福的一生。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第四医学工作者来完成。”我们的老年保健教学应该以自我保健为核心,使老年学员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实行科学的自我保健,在社会的互助下,健康、长寿,高质量地渡过幸福的一生。
3、第四医学与第一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医学与其它层次医学同属医学,同为人类健康服务,但第四医学有它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与临床治病的第一医学有许多明显的不同:
(1)任务要求不同
第一医学以诊治疾病,救死扶伤为主。
第四医学以增进健康、防病,提高生命质量为主。
(2)参与者身份不同
第一医学的临床医生,需具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笫四医学的自我保健,一般人群都可以参与。
(3)使用手段不同
第一医学的临床医生,可按规定使用各种医疗手段。
第四医学的一般群众,不能使用医务人员的专用手段(如开处方药等);只可使用普通人群可以使用的手段(如指压、按摩等)。
二、健康生活是基础
自我保健,健康生活是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目前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最新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居民中,生活方式病越来越常见。其中,超重者有两亿人,糖尿病患者有4000万人,在职干部中每两人中就有一个患高血脂、每五人中就有一个患高血压,平均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小胖墩,每天有7000人、每12秒钟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生活方式疾病的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传染病。
而且,因个人不健康行为而造成的疾病是不能用疫苗来预防,也不能用药物来根治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只能用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消除不良生活方式,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是自我保健的基础。结合当前情况,医学专家提出了健康生活的六个要求,也称健康的“六大根基”。这六个要求是:
1、规律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合规律。任何生物都有自身的生物钟和受生物钟调节的生命节律。生命活动要符合生物钟的节律。例如,白天活动,晚上休息,这就顺应了生物钟的“昼夜节律”。如果通宵活动,那就违反了规律,就会损害健康。
2、心理平衡
生命在于平衡,生命更在于心理平衡。中国有句古活叫“心平气和”,“心平”才能“气和”,才能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协调有序的进行。心理失衡,直接冲击、干扰着人体内部的自稳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即所谓“心不平”“气不和”,造成人体生理活动紊乱,新陈代谢失常,免疫功能下降。
3、适量运动
“用进废退”,好身体是练出来的,不是药物和保健品所能代替的。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兴趣以及过去锻炼的基础等,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重在适度,贵在坚持。
4、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就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要求人们每天从食物中吸取的营养成分,必须符合人体的需要,达到供给的营养与机体消耗的营养呈动态平衡。人体从食物中吸取的营养不足,会损害健康;从食物中吸取的营养过多,超出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也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当前,偏食是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偏食者从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素,有的不足,有的过剩。建立科学的、良好的膳食习惯,避免偏食,这对于保护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5、科学饮水
老年人由于神经中枢对缺水口渴的敏感性降低,常会因“不渴”而不喝水,身体经常处于一种轻度脱水状态而不自觉。体内慢性缺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使血液粘稠度在不知不觉中增高,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科学饮水就是要求足量、主动、合理饮水。
6、戒烟限酒
吸烟、酗酒对健康的危害极大。健康生活要求戒烟限酒。
生活方式是由我们自己来掌控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调整,采取适当保健措施,来达到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健康的目的。掌握和坚持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既是保健的基础,也是根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最主要措施。关键是要坚持并形成习惯。健康的主体是自己,通过保健教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比什么都重要。
三、“治未病”是重点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我国第一部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充分阐述了“治未病”思想。《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书中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我国传统的“治未病”思想,是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养生实践经验的结晶。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现代医学也强调“预防为主”。
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有过一次医学问题大讨论,其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维护健康最重要的事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治疗疾病。现代医学已明确提出,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与传统中医强调的“治未病”观点相似。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病人医药费用持续上涨,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已近5000元。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据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公布,在被调查的17个社会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排名第一位。由此可见,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今天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和重视的首要问题。卫生部陈竺部长曾指出:“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治未病”要求在健康的时候就要关心健康,保护健康,注意发现和控制、消除致病危险因素。
报刊有一资料提出,当前有六种威胁现代人寿命的因素,它们是:
1、意外伤害(包括急性食物中毒和医疗事故);
2、长期营养不足或过剩;
3、长期不良习惯;
4、长期精神压力和疲劳过度;
5、长期饮食有毒物质(包括药物);
6、长期处于污染环境。
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不良习惯等伤害的危险性往往隐藏在幕后,不易被人们发觉,就像著名的“温水煮青蛙效应”一样,而且每一种不良习惯对健康都有多种危害(这种危害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又有所不同)。例如,普遍存在的脊柱病(资料显示,目前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9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疾病,40岁的人群中40%的人脊柱不健康,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0%)多数是长期不良姿势习惯造成的;中国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烟害,也是长期不良习惯抽烟造成的。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也有赖于广大群众的认识和自觉。老年保健教学应该把“治未病”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
四、激活自身潜能
用非药自然方法激活自身强身祛病的潜能,是自我保健的主要措施。
信息激潜学说指出,人体的各种能力,既有平常显示的“常能”,也有平时不显示的“潜能”;“潜能”往往大于“常能”,而且通过适当刺激可以部分激活。中医的医学手段(如针、灸、按摩推拿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对机体的适当刺激,激活体内潜能而起健身祛病作用。目前自我保健的常用手段如穴位按摩、健身气功、拳、操等,都是很好的激活潜能的健身方法。特别是穴位按摩,学起来容易,既能健身,还可治病,无毒无副作用,医生可用,不是医生也可以用。我们许多学员在用穴位按摩健身的同时,也用它来治疗一些小毛小病。如胃口不好,按摩足三里和中脘穴,功能性便秘按摩天枢和神阙穴,鼻塞按摩迎香穴等,都很有效。掌握一些非药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治疗一些小毛小病,配合医生用药疗疾,也有提高疗效的作用。例如,有一个学员患有胃溃疡、胃痛疾病,多年治疗未愈。学习掌握穴位按摩技术后,在就医服药的同时,自己每天按摩足三里、中脘两穴,不久胃痛消除,半年后复查溃疡愈合。笔者也曾见到一个病例,抢救一个中毒性休克病人时,相应药物都已用上,血压就是上不来,后来在患者耳上刺了“肺、肝、肾”三个穴位,休克很快就得到纠正。大家认为,这是针刺提升了患者的自愈功能所致。《黄帝内经》曾指出,有些病治疗无效,不是医生的医疗方法不对,而是患者内力不足的缘故。通过适当刺激激活潜能,有利于配合药物提高疗效,也有利于减少用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五、合理用药
药物是医生治病的最常用手段,但“是药三分毒”,药物既能疗疾祛病,又会伤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降低、安全范围缩小,有时通常剂量也可能引起中毒。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多种药物同用时,药物相互作用所致不良反应会放大(据统计:同时用药种类 5种以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 %;同时用药种类6~1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同时用药种类11~1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 %;同时用药种类16种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 %),过度用药、过度治疗造成的医源性伤害屡见报道,使用时必须十分慎重。
要合理用药。用药必须合理,才能达到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自我保健一般采用非药自然手段,如穴位按摩、运动锻炼、心理调节、饮食调养等。自我保健者虽然不要求像临床医生那样掌握用药专业知识,了解一些用药常识也是有益的,但要明确几点;(1)正如《黄帝内经》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药是用于治病的,健康人一般不需用药;(2)“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也会伤人(药源性损伤是致病因素之一),如确需用药,须有专业医生处方和指导;(3)用非处方药自我调理和自治小病也须慎重,要防止误用。总之,用药必须合理,这对老年人更为重要。调查显示,老年人有许多疾病就是用药不当产生的。
六、综合性、实践性、持续性
自我保健要注意综合性、实践性和持续性。
1、综合性
人们往往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用一个良方,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古代的封建帝王没有找到,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没有发现。
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对健康的影响是来自多方面的,健康长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我保健也不能单靠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单一的保健方法虽然有利于健康,但其效果总不如综合措施好。迷信某种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全面保证机体的健康,甚至会造成对健康的伤害。
保健锻炼一般主张动静结合,动的如拳、操、健身舞;静的如静坐、健身音乐等。要结合各人的体力、爱好等特点,综合运用。
中国老年学学会总结的“十大寿星”带有共性的长寿秘诀有五条:一是心态平和,顺其自然,不苛求,不攀比,不埋怨;二是生活规律,喜欢劳动,定时作息;三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四是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五是远离喧嚣,环境幽雅,居室简单,大多数寿星居住在农村砖瓦或土木平房。
2、实践性
自我保健的方法、手段要求科学、合理、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最好能“易学易懂,边学边用,用了有效、没有副作用”。
自我保健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出现成效。要使保健达到保护健康的目标,就必须使保健行动形成习惯,并逐步成为自然。
3、持续性
“用进废退”,自我保健需要长期持续进行,才能维持效果。自我保健不同于某些疾病治疗,必须持之以恒,贯穿终身。
七、关于老年保健教学
1、老年保健教学的目标、主题
与培训医生的医学院校不同,老年保健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老年学员掌握自我保健的相应知识和技能,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它以强身健体“治未病”,“保护健康” 为主题;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题。
2、老年保健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老年保健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宜环绕主题根据保健的特点和需要展开。要求: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核心内容完整有序;防止核心内容的缺失、错位、重叠、无序。教学内容要讲究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适合老年人的特点,使老年人听得懂、用得上、用之有效。
3、取中西医之所长
医学保健,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和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力潜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独持的优势;现代西医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对健康管理有许多科学的理念和好方法。当然,中医、西医也各有其所短。我们老年教学内容可“取长补短”,集中西医之所长,实行“强强联合”。
4、自我保健的内容
自我保健是老年人最容易学、最安全、最实用的医学部分,它的内容大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体生理、病理常识。
(2)实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各类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
(3)辨察疾病早期信号的常识。及时发现、控制、消除致病危险因素。
(4)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锻炼方法,坚持实践,增强体质,健身祛病。
(5)掌握常用的保健手段和调节机体生理、心理平衡的保健方法,进行日常调理。
(6)老年常见病症的防治常识。如老年常见病症的特点、预防和就医常识;老年常见病症的调养、治疗和辅助治疗常识;保健品和非处方药的使用常识等。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