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了晓庄学校,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随之又凝聚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他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时隔80余年,世事变迁,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仍有让人叹服之处。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深思。其一,教育不能自说自话,要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实际。其二,教、学、做要融合,不能各自为政。其三,做是学与教的中心,学与教的方法要围绕实际来制定。基于此,老年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就应该立足于老年教育的特性、目的、对象等的实际来展开。本文将笔者结合授课的体会,着重就文学鉴赏类课程研究教学方法,试图分析笔者暂定为“阅历激发”的教学方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老年教育的特殊性
(一)老年教育的特性
在国际上,有教育专家把老年教育称为第三年龄教育,他们将人的一生分为四个年龄期:第一年龄期为幼儿到青年(以学校学历教育为主);第二年龄期为成年期(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第三年龄期是退休或低龄老年期(以老年非学历教育为主);第四年龄期为老年体衰阶段(以自我休闲为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到老年教育机构来接受教育的当然有许多刚退休的老年人,而八十、甚至九十岁的老人也不在少数。因而,笔者认为,如果按上述教育专家的四个年龄期分法,老年教育应是第三、第四年龄期的综合。
这样,老年教育的特性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实施,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自我休闲教育。
(二)老年教育的目的
老年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老年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
老年教育更关注的是老年学习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非具体技能的认定。从老年教育的特性和目的看,老年教育更可以称之为“生活教育”。
(三)老年学员的特点
1、阅历丰富
老年学员进入了人生的晚年,经历颇多,阅历丰富,感悟深刻。从这个角度看,老年学员较之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有无可争辩的优势。
2、自主自愿
老年学员到教育机构学习,完全出于自主自愿,是自我意愿、自我选择,这使他们的学习有较强的动力,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有较为明确的自我认识。
3、不求功利
老年学员来学习,不为功利,不求实用,不谋稻粱,不换证书;他们来学习,求的是吸纳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
4、注重趣味
老年学员学习出于自愿,出于美化生活的愿望,求趣是他们重要的心理追求。趣味,源自他们放松的心情和超然的态度,他们乘兴而来,乘兴而去,兴之所至,趣味生发。
老年教育的特性、目的和老年学员的特点反映的正是老年教育的现实要求和实际目标,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言的“做”。那么,老年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依此制定。
二、何谓“阅历激发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老年教育的教学目标已在上文简要分析了,由此,笔者认为,在老年教育的多种教学方法中,“阅历激发教学法”是较为适合老年教育性质,同时又适合文学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文学是人学。作者是人,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形成了特定的人生阅历,凝结成诗词文章,当然也凝结了时代、阅历。文学是人学,学习者也是人,是带着自身所生活的时代气息和特有的人生阅历来鉴赏作品的。创造作品者需阅历,鉴赏作品者亦需阅历,那么,激发阅历应该是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阅历激发教学法,是适用于文学鉴赏类课程,注重激发学习者自身人生阅历的储备,将作者、教者、学习者的阅历加以交融,以引发学习者兴趣、加深学习者理解、提升学习者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阅历激发教学法”重在“激发”
《论语?述而》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句,也就是启发式教学方法。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这里所言的启发,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老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比较强烈的,“阅历激发教学法”中的激发是指在实施教学时特别注重学习者人生阅历的开启、引动、激起,使之由被动而至于主动地运用自身的阅历储备去理解阅读、鉴赏对象,使之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去与作者贴近、与作品共鸣。
(二)“阅历激发教学法”重在“交融”
一切文学作品的写作都离不开作者阅历的积累,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阅历的凝结;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其讲授才能深入;学习者只有开发自己的阅历、感悟,才能感同身受,将作品理解得更深刻。因而,“阅历激发”当然是主要在于激发学习者,但不仅仅是激发学习者,而是应该揭示作者的阅历、挖掘教者的阅历、激发学者的阅历,并将之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感情共鸣、理解共进。
(三)“阅历激发教学法”重在“加深”
在文学鉴赏中,有多个层次,有文字的解读、结构的梳理、主题的把握、感情的理解等,而这些方面的灵魂是作者的见识。作者的见识如灵光闪烁,经此一照,则文字灵动,结构有致,主题深刻,感情真挚。而作者的见识有一部分来自于学习,更多的则来自于人生阅历。那么,理解、品鉴阅历,作者、教者、学者的阅历交融贯通、彼此推进,就是试图鉴赏作品的核心,加深对作品的领悟。
三、“阅历激发教学法”的教学手段
(一)定好主题——“贴近贴紧法”
文学鉴赏类课程当然可以是按照文学史发展过程进行通讲,从先秦讲到明清,甚而近现代。然而,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发现,确定主题,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按照主题编排、讲授,效果更好,更受欢迎。
从“阅历激发教学法”角度而言,选择的主题应是能够贴近贴紧老年学习者,能够较好地激发老年学习者的阅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禅诗主题、帝王诗词主题、乱世诗人主题、贬谪诗人主题、爱国诗人主题、《红楼梦》主题、儒道散文主题等这样的时代、文人、作品往往有较为宏大的时代背景、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为深厚的内在意蕴。这样的主题能够贴近老年学习者的经历,贴紧老年学习者的的心灵,更易引发老年学习者的共鸣,激发其阅历储备。
(二)选好作品——“意蕴丰厚法”
确立主题后,就是选好作者作品了。作者的选择较为容易,在特定的主题下,选择较为典型的作者,老年学习者较为熟悉,容易亲近。一个作者有较大数量的作品,就应进行筛选,筛选的原则是是否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阅历储备,作品产生的时代是否深广、作者的人生是否跌宕、作品本身是否隽永都是应细致考虑的问题,即应选择时代、作者、作品皆意蕴丰厚的精品。例如:李煜的作品可谓篇篇精品,从激发阅历的角度而言,当然是三年“阶下囚”时期的更佳。又如李清照,选择南渡后的作品就更适合。教师在授课前的精心选择,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授课的效果。
(三)做好准备——“八面受敌法”
教师在备课时,当然要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研究,同时还应该扩大视野,将时代背景、人物始终、作品地位、流派风格、同类比对、异类比较等研究透彻。东坡之“八面受敌读书法”固然在于精深,而多方突进亦是题中之义。在备课时做较为全面的准备,是为了对作品的内涵做最大限度的开掘,力求竭泽而渔,以达融会贯通,把多重材料凝合成作品的“阅历”,使作品有了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宽度、人物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阅历储备,使作品与学习者彼此走近。
(四)讲好面授——“旁征博引法”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对作品的分析应避免就作品而作品,应注重作品之外知识的讲解。教授者揭示作品之“阅历”,挖掘自身之阅历,引动学者之阅历,以旁征博引,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深广的鉴赏视角,配以精雕细刻、联系生活的作品讲解,使学习者的阅历储备得到多方面的激发,使之对作品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鉴赏的规律有较为清晰的把握。同时,这样的讲解也使讲课更生动、互动更融洽、气氛更热烈,课堂成为作者、教者、学者之阅历大融合之所,人人皆有所感,皆有所获。
(五)收好课后——“互换交流法”
老年教育应该是没有课后作业的,但不等于没有课后交流,教授者也应收束好课后工作。在课间、在课后,都是极好的教者与学者交谈、交流的时间。在交谈中,自然有文字、文章的理解等内容,更多的是教者和学者对作品的体会、思考、感悟,在交流中,彼此互换了人生阅历,彼此得到了补充增长,又能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阅历”。这一切,也许都有赖于讲授者对作品“阅历”的探究、对学习者人生阅历的激发、对“阅历激发教学法”的发挥。课后的互换交流,是课堂的阅历融汇的延续。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老年教育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老年教育文学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理应针对老年教育的性质、目的、对象的实际和文学鉴赏类课程的特点来制定、实施,“阅历激发教学法”也许是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上海市黄浦区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