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1、上海老年人对老年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据统计,当前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31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430万。随着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有越来越多的追求,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在对高质量的老年教育资源的需求,近些年,特别是在市一级几所老年大学,每学期招生都出现排长队报名的火爆场面,有的老年人为了报上名通宵排队,有的路远的老年人隔夜在老年大学附近旅馆借宿赶在第二天能报上名,真可谓“一座难求”。
以上海市老年大学为例,这些年来学校在市教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投入逐年增长,规模不断发展,学员人数激增,但还是不能满足老年人入学的需求。
年 份 | 经费投入 | 课 程 数 | 班 级 数 | 学员总人次 |
1985 | 10万 | 2 | 2 | 58 |
1990 | 10万 | 24 | 28 | 760 |
2000 | 30万 | 56 | 89 | 2926 |
2005 | 200万 | 78 | 265 | 8497 |
2010 | 350万 | 104 | 305 | 11092 |
2012 | 400万 | 134 | 349 | 12128 |
2、市府实事工程提出让老年人就近、便捷享受优质教育
2011年8月上海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市委副书记、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殷一璀指出“上海的老年教育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推进。这次我们规划在‘东、西、南、北’选择四个点,以原来的区老年大学的资源为基础,均衡布局建设‘上海老年大学分校’,就是要把市级老年大学的优势与区县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若干所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有一定规模的高水平老年大学,既解决老年人上学难的问题,又能做到就近入学、共享优质资源。”
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在近期,上海要建设若干所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工作目标。
市政府于2011年12月23日发布《2012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告》,具体制定了“东、西、南、北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结构”,提出将浦东新区、徐汇区、普陀区、宝山区四所老年大学作为市老年大学分校的实施要求。
在市教委的具体指导下,2012年1月9 日举行了市老年大学与四所分校《共建协议》的签约仪式。市教委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并对总校和分校提出了共同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求四所分校以高水平的要求带动下属的街、镇老年学校的建设,简称 “1+4+X”。(其中1是指上海市老年大学,4是指“东、西、南、北”四所老年大学分校,X是指隶属于分校下面的街、镇老年学校。)
3、科研引领,开展对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决策咨询研究
市老年大学为了完成与四所分校共同建设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的任务,申报了“建设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决策咨询课题”,本课题被批准立项后,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即初步完成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办学标准的研制,完成如何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的研究,为上级领导提出决策咨询意见。
二、研究过程:
(一)国内外高水平老年大学办学情报检索及分析
1、国外老年教育典型模式的分析
国外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我国不同,课题组从国外老年教育的办学形式中梳理出美国、英国和日本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是美国的正规老年教育。
美国的正规大学招收老年学员,进修或旁听大学课程,食宿与青年学生一样,免收学费。普通大学也对老年人开放,老年人可免费入学。有的大学为老年人单独编班,开设老年人需要的课程。
二是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
它是专门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志愿者组织。它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完全不同的运行模式,是高度自主,其行政和研究小组的活动均由无薪的志愿者承担。师资力量主要由当地进入退休人生阶段的资深人员组成,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三是日本老年教育。
日本成立地方老年教育学校,其实施形式有:都道府县举办老年大学;市町村举办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举办老年大学。民间机构举办的老年教育,高等教育机构举办的老年教育,例早稻田大学的开放中心,放送大学。
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办学的模式也不同,国外对高水平老年大学建设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是国外开展老年教育的多种形式是可以借鉴的。
像美国高校办老年大学,也不失为我们上海创办高水平老年大学的一条途径,目前,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大学分校正在作尝试,准备以“如何办校中校”为课题,研究高校招收老年学员进修或旁听的途径,这也是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办学途径上的探索和创新。
日本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与我们上海目前的现状比较接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日本的各类老年教育的内涵作更深一步的了解,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
2、借鉴国内与“高水平老年大学”内涵接近的老年大学办学标准
通过情报资料的检索,目前国内还未见关于“高水平老年大学”办学标准的资料。但我们收集到六份与“高水平”的内涵比较接近的老年大学办学标准,作为研究的参考。其中:
一份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中国特色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研制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大学基本评价标准”。
一份是2011年上海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优秀示范性老年大学评估标准研究”课题组研制的“上海优秀示范性老年大学评估标准”。
一份是广州老干部大学主持的“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制订的“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达标参考指数表”。
一份是重庆市老年大学校长撰写的“对创建“全国一流老年大学”的思考”。
一份是南京金陵老年大学研制的“金陵老年大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份是福建省老年大学研制的“福建省老年大学一级示范校评估量化指标考核评分表”。
(二)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内涵的研究
1、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的概念界定
课题组认为:高水平老年大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在一个时期中,与同级老年大学办学水平相比较,学校办学理念,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管理水平、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社会声誉处于领先地位的老年大学。
2、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内涵要素
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应该是在办学各项指标基本达标的基础上,目前来看还有八方面必备的内涵要素。
(1)先进的办学理念——
老年教育必须贯彻公平公正原则的理念,老年人享有学习的权利,应该让老年人能就便、就近,享受优质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教育的理念,必须以老年人为本,以体现老年人生命价值为本,必须遵循老年教育的规律,办老年人满意的老年大学。
老年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继续自我完善的素质教育,必须关注老年人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重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理念,老年教育是一门科学,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老年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老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办学理念应该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并能较好地贯彻在课程和教学之中。
(2)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热爱老年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要有适合老年教育特点的教育观念,业务精湛、普遍受到学员们的高度评价。
要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有较完备的教师进入、培训、考核、滤出机制,使高、中级职称以上教师稳定在70%以上,并配备有高级职称的专职学科负责人。并且能建立适合老年教育的“师资库”,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有特色的课程设置——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具有“普适性与提高性”、“需求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两个特征。课程门类较多,能基本满足老年人的一般需求,表现为“全”的特点,具有普适性和需求性。学校应设置提高性的课程专业,以满足部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应根据时代发展对老年人的要求开设课程,引导老年人参加学习;还应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及相对成熟和稳定的教材,具有向区、街镇的老年学校辐射延伸的功能,使特色课程成为区域老年教育的品牌。
(4)现代化教学管理——
校长应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管理之中,把老年大学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融入到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中提出的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力求把老年大学办成现代化学校。
教师和办学人员中要树立“为老年人的学而教”的观念,在教学管理中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老年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实现老年教育普及化、个性化、国际化提供保证。
在学员中实行自主管理,这是老年教育中实现管理现代化中的人本管理主要内容,把学员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融入到教学管理,将优秀的老年学员作为人才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使学员参与管理,体现教学相长的现代教育思想。
在老年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老年教育的时空得到延伸,同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质量监控制度和老年教育的评估体系,不断提高现代老年教育的管理水平。
(5)扎实的科研工作——
学校成立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室,有一定数量专(兼)职研究人员。加强与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从事老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合作,依托他们的优势,提升老年教育研究水平。在学员中成立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学习团队,形成一支师生合作互动研究的教科研队伍。
学校定期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和论文评选、交流活动,不定期参加全国性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活动。
学校教务处能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进行教学、论文交流。
学校理论研究室能定期或不定期编印有影响、受欢迎的理论研究刊物在校内外交流。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市级或两个区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在市级(或各省市级)老年教育理论刊物发表若干篇论文,或在全国性研讨会作学术交流。
(6)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内创导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创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校园行为文化,创导长者风范的教育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发展丰富学员精神文化生活的校园社团文化,开展群众性的社团文化活动,提倡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学员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建优美、高雅、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定规模的校舍设施,一定数量的活动场所,提升设备的科技含量,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高的生态文明水平。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学校的网络管理,通过网络教育的开展,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此外,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抵制低俗现象。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突出民主化管理和亲情式服务。
(7)有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高水平老年大学必须具有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它应该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系统老年教育推进的领头者,有对一个地区统筹、组织、指导、推进的作用,带动一批老年大学向高水平发展。上海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的目标不是在几所标志性的老年大学,而是一个高水平的老年大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模式表现为1+4+X,在市级层面1代表市老年大学,4代表四所分校,X代表分校下属的街镇老年学校。在区级层面1代表区老年大学,4(不一定是4)代表下属的街镇老年学校数,X代表居、村委的学习团队、学习点。1+4+X模式的含义表现为,通过市高水平老年大学带动区,通过区高水平老年大学带动街镇、带动居村委的学习团队、学习点。各个层次都有高水平的老年大学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市和区的高水平老年大学应成为一个资源的聚合体,能贡献自己的特色经验、品牌课程与大家分享,通过辐射、传播,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8)有很高的学员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课题组认为高水平老年大学应该获得学员很高的满意度;有的老年学员认为,老年学校应是“愉悦身心的乐园、增长知识的学府、展示风采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阵地”。
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学员通过学习更新了知识,学习了技能,陶冶了情操,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他们在家庭中促进了家庭成员的沟通,减少了代际冲突,对和谐家庭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他们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社会对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学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与国外老年教育机构或学校建立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互访、交流活动。学校不定期组织或参加国际性老年教育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不断学习国外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学校可以为在沪的外籍老年朋友、驻沪领事馆的外籍女士开设课程,介绍中国民族文化,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关于目前建设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1+4+X”的现状
1、“1+4”运作的现状
根据市老年大学与四所分校《共建协议》的要求,市老年大学已经设立了“分校指导服务办公室”,负责总校与四所分校的联系,建立总校与分校的互动机制。目前,总校与分校互动共建是以“指导、服务、评估”为基本原则,运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引入,为办高水平老年大学“立标”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关系到上海老年大学和“东、西、南、北”四所分校能否办成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导向问题。“1+4”的运作,首先着眼于市老年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分校的引入,为办高水平老年大学“立标”。
把“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教育活动作为上海老年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展现老年人道德风采,实现老年人生命价值的办学理念的重要要素。对此办学理念,四所分校都已予以认同,形成共识,并逐步渗透到办学的各个环节。
(2)专业引入,为办高水平老年大学“支撑”
专业引入----是指市老年大学与四所分校在教学上联手,师资队伍上互动,在课程与教材上互补,在招生上联动。
目前,学校的特色课程及相对成熟稳定的教材,已向分校辐射延伸,使特色课程成为分校老年教育的品牌。
总校和分校同一门学科的教师可以联手搞教学成果展示,扩大影响。
市老年大学根据分校的需要,对分校的教师开展培训,分校的教师可以到市老年大学随堂听课,提高教学水平。总校也从实际出发选派教师到部分分校任教。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在教师中逐步确立“为老年人的学而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开展教学评价,并贯穿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总校和分校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教学效应。通过总校与分校联合招生,如徐汇分校的招生网页挂在市老年大学的招生网上,以满足老年人就近学习的需求。
(3)评估引入,为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作保障
“1+4”的运作,市老年大学除了积极为分校建设提供指导服务,还将承担对四所分校完成建设预期目标作评估。
“分校指导服务办公室”在参与研究的同时,不断将课题组对上海高水平老年大学建设内涵的认识,转化为对分校建设的指导服务意见,在实践中深化对高水平老年大学办学指标的认识。
(四)“1+4+X”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课题组对 “1+4+X”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设立专项经费科目问题
四所分校中除了个别老年大学有“老年大学”专项经费科目(挂在业余大学,2012年区教育局拨发80万,逐年递增)外,其他分校没有“老年大学”专项经费科目,经费与区业大或区社区学院通用。
各区县老年大学办学经费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有区老龄委拨发的,有民政局拨发的,多数区县老年大学办学经费是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拨发的,各区县投入的经费数额不均衡。
建议:
上海老年大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建立主渠道,设立专项科目列入政府终身教育经费预算内,并能做到老年大学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区级老年大学的经费投入可以在终身教育经费中设立“老年大学”专项经费科目,确保经费的稳定和增长。
通过主渠道为开展老年教育提供经费支持的同时,政府其他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原有的经费投入应继续保持,同时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支持老年教育,并提供经费支持,使全社会多渠道投入经费,共同支持和参与老年教育。
2、专职教师问题
目前,四所分校已有部分专职青年教师,编制挂在业余大学或社区学院,但是,他们未来业务发展、进修渠道、职称评审等,目前都没有明确,如果按业余大学的职务系列操作,有些专业不对口,会带来困难。
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不利于区老年大学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建议:
要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有较完备的教师进入、培训、考核、滤出机制,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市区老年大学可以和高校老年大学联手,聘用高校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执教,也可以利用区县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人才资源,也可聘用师范院校在职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老年大学分校可以学习上海师范大学的经验,让在职教师到老年大学分校兼课,计算工作量。确保老年大学师资的整体水平。
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在职教师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并创造条件,将从事老年教育的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纳入相应行业职务评聘系列。
老年大学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是否可在教师职务系列中设置相应的学科组,并参照国家教师职务评聘的相关制度执行。
建议有关全日制大学能否开设老年教育教师专业,就像为加强社会建设,有关全日制大学已开设有关的社工专业,每年培养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培养老年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要发挥老年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根据培训的类别、层次、内容与规模对相应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开展培训;有条件的老年大学根据学科专业的规模、课程难易程度开展校内或校际教研活动。
从事老年教育的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教育兼职教师信息资料库,为老年教育系统内提供师资信息服务。
3、区老年大学与区社区学院的功能定位问题
目前区老年大学四所分校和区社区学院并存,在当前要办成高水平老年大学的要求下,区老年大学的办班规模要按规划扩大,区社区学院原来对老年人办班的数量势必要作出调整,这就涉及区老年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功能定位问题。
在调研中得知:有的区业余大学领导对区社区学院和市老年大学分校在课程设置上已作了调整,对老年教育的功能也作了分工:区社区学院主要以开办讲座为主,区老年大学主要以办班上课为主,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
因此,对区老年大学和社区学院各自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各司其责,并考虑制订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