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源于奉贤区南桥镇,2012年被列为上海市社区教育重点实验项目。
一、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的现实背景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最基层的农民、农村老年人口以及面广量大的外省市来奉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宅基”。“宅基”是由几户到几十户不等的农民自然形成的最小的居住群落,既是农村人口修身养息的重要依托,又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基本单元,更是农村社区教育覆盖的真正基础。因此,把“宅基课堂”作为加强村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传播的主渠道和开展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是适应新型农民学习的需要。就南桥镇而言,通过区划调整,三镇(南桥、江海、西渡)合一,由原来的43个行政村,合并为17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区域变大,村民分布较广,一所村民学校根本不能满足村民学习的需求。建设好“宅基课堂”平台,农民可以就近参加学习教育培训活动,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又能将党的惠民惠农路线、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掌握,还能使镇村两级组织及时了解农民思想和需求,为适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便利。
二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而“宅基课堂”是一种受农民欢迎的平台,有利于不断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在广大的农村开展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单靠农村村民学校这个教育载体,无法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建设好“宅基课堂”,可以提高农民学习教育的普及率,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奠定基础。
二、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的现实基础
其一,南桥镇建有相对完备的村民学校。目前,全镇有17所村民学校,其中4所为区示范村民学校,5所为区优秀村民学校,8所为区合格村民学校。
其二,南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民教育。在推出镇全民教育三年(2010年2012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下发了《南桥镇开展全民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了镇全民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全民教育办公室,建立了镇党政班子分工联系基层的各教育点制度,为开展全民教育工作指导和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另外,村民教育已形成了基本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运行模式,目前全镇17个行政村都建立村民学校,已开设了369个宅基课堂。
其三,南桥镇社区学校作为开展村民教育的责任部门,把全校教师分为四个工作小组,其任务为定期深入各村进行调研,了解村民教育情况,研究工作,开展具体指导服务,此外还应承担一定的教育培训、宣讲任务。
三、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的基本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南桥镇成立了全民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全民教育办公室,镇党政班子人员分工联系,各村班子人员分工联系各宅基课堂,并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加强联络,具体指导“宅基课堂”。将《工作提示》及时下发到基层,做好每月的活动安排。
第二,阵地保障。现已开设了369个宅基课堂,宅基课堂的活动不但吸引了本宅基的村民,同时也吸引了居住在其他宅基上的外来务工者,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现开设的宅基课堂基本能满足村民的需求,未来可按照需要,扩大覆盖面,增设宅基课堂。
第三,队伍保障。一是由生产队长或是宅基上有一定威望、知识丰富、且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同志为宅基课堂负责人,组织开展活动。二是由镇班子人员、镇事业单位负责人、职能部门专业人员、村班子人员、村官大学生以及退休的老干部担任宣讲老师,定期进行宣讲教师培训(每季一次),以提高其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保证农民的学习教育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开展,并能落到实处。
第四,课程保障。为使“宅基课堂”活动贴近、贴紧农民实际,被农民所接受、欢迎、喜爱,活动开展真正使农民受益,利于村民素质的提高,除了下发镇里编印的宅基课堂教材,基本统一了课程内容,要求对照实施外,各村还根据本村实际增设课程内容,增编活动讲义,确保活动针对性、实效性。
第五,经费保障。南桥镇年初列入政府预算100万专项经费投入全民教育活动(包括“宅基课堂”),并要求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再作适当的投入,用于开展宅基课堂的教学活动,以保证宅基课堂活动顺利开展。
第六,活动保障。南桥镇开展“宅基课堂”活动既有启动仪式,又有观摩形式(今年已有两次:4月13日沈陆村,5月31日益民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宅基课堂的每月活动作了不少于2次的规定,各宅基课堂另可根据实际,增加活动次数。活动形式多样,如讲课、讲故事、读报、聊天谈心、座谈交流、文艺演出、技能传授、讨论问题等,同时要求每次活动情况作好记载(镇统一印制),保证活动质量。
四、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切实可行
实施证明,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1、宅基课堂建设活动方便了郊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新型农民就近学习,学校办到了家门口,把新型农民自发自主组织的活动有效地引导到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村民学习教育培训活动中。
2、宅基课堂建设活动扩大了新型农民学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有效地提高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参与率,有力地激发了新型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现已刊出活动专报139期,交流专报30期。
3、宅基课堂建设活动提高了新型农民学习教育培训活动的针对性,活动符合农民需求。丰富的宅基课堂活动内容适合农民胃口,灵活的活动方式让农民易接受,便于他们了解形势、政策、任务,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有的农民说:原来我们有问题去找镇政府、村委会,现在自宅基课堂活动以来,有问题在宅基课堂就能解决。
4、宅基课堂建设活动有利于培养与造就一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志愿者,其中包括369个宅基课堂负责人和宣讲老师的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镇党政班子和村班子人员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5、宅基课堂建设活动,促使领导干部更多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群众对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了解,构筑了政府和群众沟通的平台,进一步畅通了上下沟通、表达诉求的渠道,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6、宅基课堂建设活动促进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经常性的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提高了村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营造了和谐乡风,推进新农村建设。
7、宅基课堂建设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宅基课堂建设是上海市郊的首创,也是我们南桥镇开展村民教育工作的亮点。原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国家教育部、市教委、中国农村教育杂志社、中国社区教育杂志社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分别亲临调研视察,既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五、新农村宅基课堂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全镇范围内的宅基课堂发展不够平衡,有些村宅基课堂必须要克服“师资力量单薄,活动覆盖面狭窄,活动内容欠缺,活动形式单调”问题。宅基课堂活动要注重三个“贴近”:贴近村民需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党委政府工作。宅基课堂活动要增强“三个性”:针对性、实效性、功能性。要充分发挥示范宅基课堂的引领作用,促进369个宅基课堂均衡发展。
2、进一步健全宅基课堂运行的组织机构、制度和管理措施,稳定宅基课堂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针对宅基课堂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