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通过挖掘艺术类课程教学中的老年素质教育因素,发挥艺术类课程教学在老年艺术素质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以及艺术类课程教学在推进老年其他各类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一、艺术类课程教学在老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老年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老年学员的感官和心理,培养老年学员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无尽的创造力。21世纪对人类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并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艺术类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基本素质的完善。
1.人格完善
完整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均衡发展。艺术类课程教学讲求抽象概念和感性现实的统一,即社会的价值观与个体意识的结合。通过课程教学而形成并沉淀下来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够使感性和理性达到完美统一,获得个性的解放,获得内心深处呐喊已久的、由本质力量所驱动的自由。
2.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能够以正常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当遇到情感波折时,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回归正常的心境。艺术类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行调节情感的能力。一方面,艺术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另一方面,艺术将情感蕴藏于审美的形式结构之中,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当其物态或形式与情感体验模式产生共鸣时,便会产生互动效应。
3.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气质、性格、能力倾向。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但主要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中逐步形成的,能力倾向表现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显示出优于常人的能力水平。艺术类课程教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之超凡脱俗,气质不凡,并在个性发展中克服缺陷和弱点,朝健康的方面获得优势发展。
二、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从课程、教材、师资、学员、教学、成效等方面对艺术类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课程
我们对上海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包括所有的市属老年大学和高校老年大学、14所区县老年大学以及94所街道和乡镇老年学校,由此显示,艺术类课程的开设率为100%,可见艺术类课程是老年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表明,艺术类课程名目繁多,仅器乐类课程就有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口琴、长笛、黑管、萨克斯、单簧管等西洋乐器和古筝、二胡、琵琶、笛子、葫芦丝、锣鼓、腰鼓等民族乐器课程。有些课程(如钢琴、舞蹈、声乐等)还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研修班等多个层次。各校开设的各类课程名称就有近百个,其中器乐类、声乐类、舞蹈类、书画类、戏剧表演类课程的开设率均高达70%以上。另外,还有瓷绘、剪纸、十字绣等“非主流”艺术类课程。上海老年教育中设置的艺术类课程是丰富多彩的。
艺术类课程深受老年学校学员的欢迎,每学期报名过程中,该类课程总是供不应求,一位难求,甚至有凌晨排队的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深受地方百姓欢迎的地方戏已经很难见踪影,仅在部分老年学校里得以传唱,若不加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会消失。
(二)百花齐放的教材
如上所述,老年学校的课程近百门,层次也多,教材的问题就不同于常规。有些课程,如钢琴、书法艺术等,虽有比较公认的统一教材,但未必能够统一。而舞蹈、剪纸等主要是实践环节的课程,则更是不可能一以贯之。往往同一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任课教师中,教材也是各取所需。目前老年学校艺术类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教科书:主要指有正规书号、正式出版的教科书,使用时通常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节选,按照不同的层次采用。
2.自编类:指各老年学校任教的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尽管市教委近年来评选出不少老年教育“优秀教材”,“市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在2013年推出了“身心健康”、“幸福和谐”和“时尚能干”三个系列的50多门课程的教材,其中不乏有艺术门类,但这些教材知晓度不高,很难适应情况各异的老年学校,使用率不高。
3.讲义类:讲义的优点是灵活,实用,适用于各具体班级,缺点是很难系统化,保存也不宜。但由于其接地气,适合老年朋友的实际需要,颇有市场。
(三)恪尽职守的师资
上海老年教育的教师有上万人,担任艺术类课程的也有数千人,其主要来源:
1.退休的教师和文艺工作者。他们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其中既有事业有成的教授、博导、专家、学者,也有执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常青树,他们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授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并影响着老年学员,他们是艺术类课程教学的主力军。
2.拥有一技之长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中既有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也有“沪漂”的“新上海人”;既有一线演员,也有刚迈出校门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比较年轻,是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生力军。
3.在职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他们主要活跃在各老年大学的高校分校,年轻而富有朝气,大多能适应不同寻常的教学环境,和老年学员成为“忘年交”, 是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后援军。
大多数的教师都能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资质:上海各级各类学校的任职教师都必须持证上岗,唯独拥有近400万老年人群的老年学校却不在此列。换言之,老年学校的教师谁都可以当,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2.素质:有些青年教师(主要是上述第二第三类人群的部分)不会教、不愿教老年人群。不会教是因为现行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包括师范生)体系中,几乎没有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面对社会阅历丰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显然需要重新深入研究教学法和教育理念;不愿教的原因更多,如酬金、地域、代沟等,在老年学校执教,专业技术职务也晋升无望,人心不稳。
3.短缺:部分专业教师短缺,尤其是上海边远地区,结构型分布偏差,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四)需求各异的学生
上海老年人口300多万,占比已达25%。2013年,全市老年学员有64.3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者为47.32万,约占四分之三。和普通教育相比,老年学员的最大特征是差异巨大:
1、年龄差距和地域区别:老年学员的年龄差异之大可达三、四十年,理论上从45岁以后都可以,实际上80多岁的“老顽童”的也大有人在。学员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语言习惯和民俗风情各不相同。
2、社会阅历和文化程度:老年学员中,有曾经的领导干部、专业人士,如教授、工程师,有见多识广的海归人员,也有退休的工人农民,还有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社会差异也就造成了文化程度的差异,相距甚大。
3、身体状况和学习动机:老年学员中,有年富力强的中老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有的可以全天蹦蹦跳跳,全勤出席;有的却时而因病缺课,跟不上教学进度。同时,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圆梦型:这些学员年轻时都有一个“艺术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所以希望能充实自己和跨入曾经热爱的艺术领域,进一步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兴趣型:这些学员没有很高的志向和标准,仅仅是满足兴趣而已。三是交友型:退休以后,原来的生活节奏和交际圈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充裕了,希望能在老年大学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 四是消遣型:消磨时间而已。
(五)务实创新的教学
学习是丰富个人精神生活、改善生活质量的最好选择之一,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艺术类课程的主要原因。因此,艺术类课程教学,更要讲究方式方法,突出务实和创新两大特色:
1.务实: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环境打造、氛围渲染等方面,都要体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1)科学教学: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与生理功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退,老年朋友在活动的过程中更容易受伤。因此,要保证老年朋友的安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2)因材施教:老年学员的文化背景参差不一,要结合老年朋友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要求,根据老年学员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急于赶进度;在教材的选取上,广泛征求意见,选择大多数学员能够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
(3)加强沟通:与老年学员交朋友,拉近心理距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尊重每个人,态度要友善,耐心要十足,评价要公正。
(4)区别对待: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初级、中级、高级和研修班,以满足各个层次学员的需求,做到普及与提高完美结合。市、区示范校、重点校的特色课程相对成熟、稳定,要多向街(镇)、居(村)委辐射延伸,以带动区域性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2.创新:创新是开拓发展的根本。上海老年学校改革发展的二十多年进程中,艺术类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生机盎然,蓬勃发展。如:
(1)“穴位”发声法:声乐老师结合中医人体穴位的理论,中西结合,摸索出“气穴”教学法,简单易学,深受老年朋友喜爱,教学效果显著。
(2)中老年芭蕾:根据人体的衰退最先从踝关节开始的状况,结合当前比较前沿的舞蹈医学理论,为老年朋友开发了中老年芭蕾课程,既具有舞蹈艺术和愉悦身心的作用,也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得到好评。
(3)开发新课程:老年人在钢琴学习上具有良好的理解力、观察力和自我控制力,并且主动性强、创造性强、有毅力,但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灵活性、记忆力方面成为劣势,建议老年朋友在学习上不用刻意追求技巧,提倡情绪的舒缓和放松。由于目前针对老年人群的钢琴教材还比较少,所以需要开发新课程,以进一步满足老年朋友的学习需求。
(五)全面发展的成效
1.受益面广
调查结果表明,全市各级各类老年大学无一例外都开设了艺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在所有课程的设置中占有较大比重。又由于老年大学的学习氛围轻松,没有考试压力和学制限制,选修艺术类课程的老年学员人数众多。
艺术类课程大多应需而立,即凡是学员有需求,学校有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就能开设。这类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学无止境,只要时间和健康没问题,一门课程可以反复学,逐步深化,触类旁通。如以舞蹈为例,可以先从广场舞或健身舞入门,逐次进展。从初级班到高级班结业后,可以向民族舞、舞厅舞或国标舞发展。期间或认识三五知己,成群结队,或唤来邻居好友,共享快乐,形成更大的受益人群。
2.功效显著
艺术类课程作用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大幅度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学员既可以在声乐的鉴赏和品味方面有所收获,还可以学会团队协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在学期间,交友交心,互学互助,使老年生活丰富多彩。上海老龄大学有一位合唱队员把患有忧郁症的妻子也带进了这个群体,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妻子的顽症不治自愈。再以摄影为例,原本只是为拍摄更好作品聚拢而来的学员们,在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中、在共同外出采风中、在熟悉各种摄影软件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
三、结论与思考
(一)老年学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成功要点
1.领导重视
在条件近似的各、县、乡镇和街道之间,以及各高校和各级各类老年大学之间,为什么存在差异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领导对于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说到底是观念的差别。艺术类课程教学要求特殊,需要在人力、物力、精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凡领导化大力气的地方,老年教育就红红火火,生机勃勃。
2.文化引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2012年,中央16个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可见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对老年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艺术类课程教学恰好最能体现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的内涵,最适宜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的传播。而日前正在开展的上海老年大学的“树长者风范 做风范长者”活动、上海老龄大学的“求知的校园,交友的乐园、温馨的家园”活动、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提倡的“快乐学习 朋友相处 品位生活”校园文化理念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文化引领已经成为提升素质教育内涵的主要手段。
3.感恩与服务社会
在尽享社会资源,全面提高学员素质的同时,老年大学都会把感恩社会、服务社会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其中最有效也最受欢迎的形式就是艺术展现。有的是载歌载舞,进入社区讴歌中华美德;有的是笔墨书香,传播中华文化;有的是关怀老人,到福利院里展示风采送温暖,等等。这些活动贴近社会,具有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老年艺术类课程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
1. 制度与创新
老年教育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也不同于社会力量办学模式,国内研究甚少,制度尚未完善。上海的老年教育尤其是老年艺术类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距离社会发展的步伐和老年群体的需求,仍需要改革创新。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根据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底蕴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背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听取各方意见,抓好顶层设计,大胆改革创新,制定出周密详尽而又切实可行的老年教育和老年艺术类课程教学规划。
2.人口与变化
要注意人口变化问题。上海老年人口在最近几年里,不仅人数会增加,而且人口素质也会有较大变化。一是60后人口将进入退休大军,二是新上海人(及其父辈)中老年人员快速增长。这两批人员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地域距离和时空感受等都与以往老年大学的学员有显著差异,需要认真研究,顺势而发。
3.师资与课程
艺术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性强,师资队伍的水平要求高。目前中心城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良莠不齐。值得欣慰的是上海市教委最近开始重视老年教育师资的培训。
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名目繁多,难以规范,再就是精品课程少。解决的方法一是教师,二是教材,三是管理服务团队。教师问题已在上文阐述,不再赘述。关于教材,由于地域、生源、师资差异等原因,即使是名称相同的课程,也很难找到适应全市的教材。再者,即使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了,没有优秀的管理服务团队的参与和培育,也很难产生优秀课程,而管理服务团队的建设是各老年大学的短板。
4.资金及分配
艺术课程的开设需要特定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场地和器材。舞蹈和时装表演班教室如果没有宽畅的面积和镜面,钢琴班若不是一人一琴的基本配备,很难提高教学效果,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目前投入老年教育的资金虽比历年有所增长,但总额仍然不高,投向艺术类课程教学的也很有限。尽管各级地方财政在不同程度上给予支持,仍难以适应需求。资金的分配不合理也是严重问题,有些学校僧少粥多,过剩的资金难免造成浪费;有的学校僧多粥少,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5.普及与提高
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的艺术类课程的广泛开设,普遍提高了广大老年学员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老年学员期盼能够提供更好更大的平台,提高各项艺术水平。提高的途径,一是加强师资力量,二是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汇演,创造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会增强学员的自信心,推进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