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内涵建设 发展高校老年教育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14作者:倪 浩系统管理员

创建于2000年5月的上海交大老年大学,至今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先后经历了艰苦创业、积极发展和稳步提升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当初开设的9门课程、10个班级、384人次,到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的“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先后三次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

近五年来,面对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我们坚持一个理念:创建同上海交大百年名校品牌相适应的一流老年大学,切实加强学校各项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经过努力,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效等一再登上新台阶,到2015年春季班,全校开设的课程增加到55门,设置班级91个,在校学员达3550多人次。

一、切实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老年大学教学工作的重要要环节,是实现老年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老年学员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渠道,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我们紧紧依托交大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老年教育的形势发展与老年学员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建设。本校创建之初仅开设9门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到2015年春季,课程增加到55门,有文史、书画、声乐、拳操、舞蹈、保健、摄影、编织、钢琴与计算机等十余大类。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丰富课程的教学层次,除尽可能多地开设老课程的初级班外,在较多课程中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乃至研修等教学层次的班级,以满足不同学员群体的学习需求。这样做,拓展与深化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

其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多年前,学校就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提交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每学期必须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发到每位学员手中,制定了《上海交大老年大学教学大纲汇编》和《上海交大老年大学教学计划汇编》。从2012年以来,根据上级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课程的申报与认证工作。全校先后有40多位教师分五批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申报,结果有63门课程顺利通过认证评审。至此,我校有90%以上的课程达到了全市学分银行课程规范化的要求。同时,所有选学这些课程的学员(约占全校学员四分之三),均可得到终身学习平台的学分积累。

学校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教学监控体系,要求各班班长认真填写班级日志,以便随时掌握与分析各课程教学情况,及时处理各种教学问题。去年初还建立了教学督导组,正在准备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与评教评学工作。

近几年来,我校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编写并公开出版了有关课程教材或学术专著。周德和罗依琪老师等还获得了全国和本市的老年教育优秀教材奖。

二、切实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我们从创办一流老年大学的要求出发,更加注重教师的选聘工作。通过各种途径,选聘并组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40多名任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到了80%以上。他们中不少人是学术造诣深、思想素质好、热爱老年教育工作、深受广大老年学员欢迎的专家与名师: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上海交大资深教授方明光,担任明清小说鉴赏班的教师;美术界有影响的画家、上海交大教授詹仁左担任花鸟画班的教师;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交大副教授罗依琪,担任声乐班的教师。此外,还有外聘的全国老年教育先进个人王世豪、上海市老年教育优秀教师周德、毛节民和张金凤等老师。

对于聘任的教师,我们都通过签订聘用协议书的形式,要求他们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刻苦钻研、精心施教,全面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我们还通过推荐参加市区两级老年教育先进个人评选、为在本校任教五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等,积极宣传教师中的先进思想与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崇高的师德风范,激励广大教师更好地为老年教育做贡献。

三、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决策咨询和工作指导的机构。校务委员会由上海交大党委常务副书记任主任,交大1名副校长和老龄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副主任,十多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任委员。老年大学现任校长由校工会主席兼任,配备了常务副校长1人,教学主任、教务主管、行政主管和财务主管各1人。办学人员都是上海交大退休教职工,热爱本职、熟悉管理,具有奉献精神。学校建立了一支以班长为骨干的学员工作志愿者队伍,由五名办学干部分工联系与指导。

规章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办事规程。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通过一系列的酝酿和制定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本校特点的规章制度。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又组织开展了《上海交大老年大学章程》的起草制定工作,使规章制度体系更加齐全与完善,使依法治校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学校章程,明确了办学的宗旨、原则与体制等,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第二类是面向学校管理条例,包括教学管理规定、人员聘用办法、财务工作规则、招生报名规定和班级工作条例等,从各个角度明确规定了学校工作的运行程序和操作规程。第三类是学校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专职办学人员、任课老师、班长的岗位职责等。这些岗位职责对建立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与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老年大学办学的风格、品位和内涵。它对内具有很好的教育、约束、激励与凝聚的作用,对外则有着很强的展示与宣传功能。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形式多样和不断创新。一是在广大老年学员中,积极倡导以“快乐学习,以友相处,长者风范,爱校如家”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精神,促进良好学风与校风的形成,引导他们努力实现“知识长进,素质提高,健康快乐,老有所为”的目标。二是组织开展文明班级、优秀班长和优秀学员的评选工作,大力弘扬学员中的先进思想与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三是组建学习团队与申报先进团队,已有摄影、绘画、书法、声乐、钢琴、保健、编织等20个学习团队开展经常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老年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其综合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书法沙龙和合唱团还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优秀团队。四是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为广大老年学员搭建展示交流和学习提高的平台, 包括全市、总校系统、徐汇区、兄弟学校间和本校内部的各种展览、展演和比赛活动。通过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示风采,体现水平,收获荣誉,增强自信,达到良好效果。

在这同时,我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包括抓住每五年校庆活动之机,集中组织面上较广泛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承担上级部门的课题研究工作,努力形成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发动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日常性的理论研究等。近几年来,学校理论组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了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上海市优秀论文特等奖和二等奖。2012年10月,本校还被命名为“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此外,学校坚持每学期编印一本《老年学习园地》刊物,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教学相长的平台。

五、切实加强学校的办学硬件建设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具备软件与硬件两方面的条件,硬件设施是办学的物质基础和实际保障。从建校开始,学校就一直存在着场地紧张和硬件设施滞后的问题。为此,从规范办学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广大老年学员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成为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加强硬件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五项工作:一是会同人事处筹集了近十万资金,建设了拥有150平方米面积和40台电脑的专用计算机房,使计算机教学有了条件较好的固定场所。二是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30万元,会同上海交大海外学院建设了大小教室(玻璃房)3间,使教学用房面积增加350多平方米。三是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花费20万元改建了电钢琴专用教室,改变了钢琴教学条件长期落后的状况。四是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全面更新了原有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室里普遍配备了先进的多谋体教学设施。五是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电脑、视频、音响、空调、饮水等办公设备。目前,我校已经有了十间大小配套、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的固定教室,其中有计算机房、电钢琴教室、多功能厅、舞蹈房、多媒体教室和声乐教室等,实际教学用房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此外,还在铁生馆一楼和三楼新辟了两处可供师生休闲交流的场所。这些硬件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作者为上海交大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