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大学成立于1985年。从最初的无固定校舍、无明确拨款、无正式校舍的“三无”学校,经六次搬迁,已成长为现在拥有近5000㎡校舍、一整套先进教学设备的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拥有学员1.2万人次,开设课程111门,班级335个。面对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加重,老年学校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上海老年大学始终在探索一条新路径,致力于以合作办学的方式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说过:老年教育要做到三个延伸:向社区延伸,向大中企业延伸,向高等院校延伸。上海老年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正在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分校或教学部,走合作办学的新路子,缓解“入学难”的问题。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将专业化、规范化的老年学校教育送入社区、送入行业。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上海老年大学不仅输出优秀的师资、教材,还传播了先进的老年教育理念与规范的管理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上海老年大学陆续与绿地集团(大型国企)、华谊集团(品牌行业)、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实力民企)、九九关爱网、《金色年代》杂志社(老年人媒体)开办了上海老年大学“绿地分校”、上海老年大学“华谊分校”、上海老年大学“亲和源分校”、纪实写作学习班等。通过这四种不同合作模式,将规范的管理、先进的理念、精品的课程送到更多的社区和企业之中,方便广大老年人入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任务。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今后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教育能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只有终身教育体系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我国老年学校教育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便捷化。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前往距离住所很远的学校学习有诸多不便。因此老年学校的发展应逐渐走入社区,争取做到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学。二、社会化。老年学校教育发展初期往往是由政府支持,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拨款。然而,随着老年学校教育的普及、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全社会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愈加重视,如何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成为新的方向和课题。
上海老年大学采取四种合作办学模式,将老年教育渗透到社区,延伸到大中企业
(一)与养老机构“亲和源”合作办学,为优质养老探索成功之路
“亲和源”是国内首家会员制的民营企业,它在上海首创了一种居家式的养老模式。2007年7月5日,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合作成立了“上海老年大学对外教育部”,将老年教育与养老模式结合起来,并探索老年教育国际交流的新模式。“对外教育部”整合了上海老年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优质的硬件资源,承担起上海老年大学对外教育任务,为港、澳、台及国外老人提供特色教学、居住、餐饮、医疗、出行等“一站式”的老年教育服务。
2009年3月,来自新加坡《快乐学堂》的56名老年人前来到“亲和学堂”,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上海文化学习交流课程班——留学活动”。上海老年大学特意聘请著名学者为他们开设了上海文化、中国编织、剪纸艺术、上海名人故居等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并结合课程内容参观了多处上海文化场所。还邀请他们来老年大学插班观摩了文史系的经典影片赏析、计算机系的数码摄影后期处理、书画系的书法、文艺系的中国民族舞、家政系的家庭套菜等课程。学习结束后,又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结业典礼,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此次与新加坡快乐学堂进行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旨在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模式与理念,深化与研究老年教育这个课题。同年10月,又在“亲和源”举行了“上海-台湾两地老年教育交流会”,通过分享上海、台湾两地老年教育的实践经验,推动两岸老年教育的互动开展。
上海老年大学和亲和源的合作走向步步深入,特别是2010年5月19日,在上海老年大学成立25周年之际,“上海老年大学亲和源“分校”揭牌,为亲和源老年公寓居民提供了接受专业老年教育的机会和途径,送去了保健、旅游、文史等课程和讲座。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在于,双方关系既松散又紧密,既将教育与养老相结合,又协助上海老年大学接待外国学员,由上海老年大学提供特色教学,负责教学计划,提供师资力量。由“亲和源老年公寓”提供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承担教学组织、财务等事务。
上海老年大学和亲和源的合作,还通过举办一系列有关老年教育的主题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和深远的影响。上海老年大学组织百余人参加亲和源举办的“千人看‘亲和’”活动;派出演出队参加“爸妈,为您过节“的大型重阳节活动;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由上海海派书画院、上海老年大学、亲和源等六单位的百位老人联合创作,制作了一幅长6米、高2米的巨幅画卷《百老写真图》,悬挂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沪上生态馆”,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驻足观赏,被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2011年,在“亲和源”杯2011“养老改变生活”大型老年文化主题活动中,举办了征文和摄影作品征集大赛,历时三个月,收集到作品12000份,评出优秀奖,并出版了优秀作品集。
(二)与国企“绿地集团”合作办学,为社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绿地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之一,在开发江苏昆山花桥21新城之时,专门为老年人开辟了有养生文化馆等专业配套设施的“孝贤坊”社区。在注重为老年人营造物质家园的同时,他们更努力为老年人开创精神家园。通过与上海老年大学的合作,绿地集团在孝贤坊社区内开设了上海老年大学绿地分校,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开启了方便之门,免去了长途跋涉跨市求学之苦。“孝贤坊”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老年颐养基地。
上海老年大学绿地分校定位在深入社区、服务社区,丰富社区生活,加强社区凝聚力的办学宗旨上。入住该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绿地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按照教学的要求对教室装修一新,并配备了教学设备。分校设立了舞蹈、保健和书画班,所有的教师、教材均由上海老年大学委派、提供。如深受欢迎的名师王世豪、王祖蕾、钱凡等都不顾路途遥远前去授课,旨在保证学员能够享受到市级老年大学正规的教学资源。学员李女士在访谈中说道:“我希望自己在老年大学中能像其他大学中的学生一样学到真正的知识、技能,而上海老年大学的老师们很好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在这里上课有正规的教材、教学内容都是很专业的,有的甚至跟国际前沿接轨,让我们学完之后很有成就感。翁老师(翁露露老师)教给我们的排舞,是出了国都可以跟国外朋友一起跳的。学到这些专业知识技能,虽然都是唱歌跳舞但是我们完全是在不同层次上的,跟社区中其他没有参加学习的朋友一起跳舞时候就能看出差别来,他们都很羡慕我们。”
在老年大学的校舍附近,现在也成了社区活动聚集地。一个原本冷清、居民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小区,因为有了老年大学而变得热闹起来。学校与居委会合作,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学员们成为社区活动中的骨干。例如参加排舞班的学员们邀请社区中其他成员一起练习排舞,由上海老年大学的翁露露老师帮助指导,并一同代表社区参加了昆山市排舞大赛,取得了最佳表演奖、最佳服装奖两项大奖。学员钱女士在访谈中讲到,以前刚搬到这个远离上海的小区时,儿女只有周末才会过来,平时老两口在家就是看电视报纸,做做家务,生活很无聊,甚至曾经想过要搬回上海市区,哪怕房子小一点,居住条件差一点也不要紧,因为那里有很多老街坊,生活不会那么无趣、孤独。后来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虽然每周只有两天上课,但是其他的时间也会和一起上课的朋友们联系,或者约出来一起买个菜、聊聊天、散散步,有找回老街坊的感觉。
上海老年大学在与绿地集团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输出其优秀的师资,更强调贯彻正确的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是上海老年大学的最高使命。无论是本校还是分校,以人为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都是上海老年大学的核心理念。他们始终将老年人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有所教、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在上海老年大学绿地分校,学员们和市级老年大学一样,享受到的是示范性老年大学的师资与教材,同时也受益于先进的老年教育理念。
(三)与行业“华谊集团”合作办学,为退休职工“送教送学”
上海华谊集团是资产重组后的大型国企,有八万退休职工。2010年初,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华谊集团退管会合作,利用党校教育资源,成立了“上海老年大学华谊教学部”。
谈及办学过程,负责合作办学的汪主任用“一拍即合”来形容。因为,华谊集团退管会在考虑如何为老年人“送温暖”“送知识”“送健康”,华谊集团党校正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校舍等资源为更多的人服务;同时,上海老年大学也在思索如何解决老年学校教育供不应求,开辟新的领域,将老年教育辐射到企业等问题。三方不谋而合,从提出合作办学到学校正式开办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作为一所集团内部建立的老年大学,建立的初衷是主要为华谊集团八万多名退休职工服务,兼顾社区对象。上海老年大学华谊教学部,本着管理规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原则,遵循办学规律一步步发展着。学员人数期期递增,新的班级、新的教学科目不断增加。现已开办了《老年中医保健》、《通用计算机》、《老人投资理财》、《摄影基础与后期制作》班等,共有学员400人次。汪主任经常与上海老年大学的管理人员交流,在总结华谊分校自身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巩固、稳定、发展”的六字原则。即巩固既有课程,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稳定学员,再通过增加新的课程不断扩大学员规模。上海老年大学除了负责设置课程、委派师资、提供教材以外,还注重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完善的老年学校教育管理体系。
(四)与媒体《金色年代》合作办学,为学员搭建“老有所为”的平台
除了与大型企业合作办学,深入社区或企业以外,上海老年大学还开创性地同网络媒体九九关爱网、平面媒体《金色年代》杂志社共同合作,开办了纪实写作班。《九九关爱网》是由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上海最大的老年综合性门户网站。《金色年代》杂志是上海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专供中老年人阅读的期刊。这一合作模式不同于其它三种,是由上海老年大学提供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负责教学管理等;招生、办班、教师的聘任及各项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事宜,则由两家媒体单位承担。
纪实写作班是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出发,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理论方面,邀请报社的资深编辑记者、名家作家来为学员讲课,并结合报社和杂志对投稿的要求,让学员掌握必要的技巧和知识,使他们在《新民晚报》《上海退休生活》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作品的数量明显增加。为提高教学效果,纪实写作班还成立了教研组,每次上课,讲课老师都充分备课,拟提纲,写讲稿,编印《简讯》,人手一份。二、实践方面,请一些自学成才的“草根作家”现身说法,谈心得体会,让学员有一种通俗易懂、“手把手”领教的零距离接触。三、提供九九关爱网、《金色年代》两个平台,让学员边学边写,有机会在这两个平台上发表文章,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第一期纪实写作班结束后,组织学员成立了老年记者团,深入社会开展采访活动,采访劳模先进人物、养老院和社区老人、抗癌英雄等。从第四期开始,我们又对整个教学方案作了调整,根据网站实际内容,增加网络写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员在电脑上上网做博客,在网络写作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期末收集比较优秀的学员作品,编辑出书,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从第五期开始,还安排每月一次的课外活动,有参观游览,有以文学写作为主题的讲座。学期结束后,还给成绩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
至今,纪实写作班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期,每年两期,每期16节课,学员均在60人左右。经批准有采访证的学员达七十余人。第一期的学员王国杰原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教师,退休后热衷写作。通过参加纪实写作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现在已成为九九关爱网的专栏作家。虞荣舜老人也经常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马蒋荣老师在许多征文活动中获奖,并成为新民晚报的特约通讯员等等。
(五)合作办学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十五条有关“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的精神,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作办学又是老年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上海老年大学通过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建立不同模式的合作,因地制宜地整合社会资源,不仅方便了老年人实现自己的受教育权,同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体现人生的价值观。合作过程中,上海老年大学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示范作用、教学方面的辐射作用和理念方面的引领作用。更多的老年人受益于合作办学,他们或是不出小区就能听到名师讲课,或是找到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甚至包括外国藉的老年人也因此可以来到中国“留学”。而受益于合作办学模式的不仅仅是老年群体,整个社会也因扩大老年教育的层面而趋向和谐。当然,合作办学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诸如在合作过程中,除了输出师资和教材还可以直接输出管理人才;师资方面,除了直接委派老师还可以帮助培养老年教育人才;以及开发更多新的合作模式等等。因此,合作办学发展老年学校教育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