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老年教育 完善学习型社会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23作者:陈雨时系统管理员

内容提要:学习型社会理论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较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宣传和实践,是未来社会的一种基本形态。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最后阶段的重要一环,对于建设和完善和谐的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新加坡把推动乐龄学习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点和亮点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本文提出五点建议,促进老年教育走向深广,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和完善学习型社会。

关键词:终身教育 老年教育 全球化时代 学习型社会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作为一种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Hutehins)于1968年首先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提出,逐渐引起很多国家和社会组织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对此进行了具体描述,把“学习型社会”看做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形态,并提出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目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型社会理论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较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宣传和实践。例如,1991年,美国提出把美国建成“人人学习之国”的战略目标。欧盟于1995年发表《迈向学习型社会》白皮书,把1996年定为欧盟的“终身学习年”。1997年,英国发表报告,呼吁发展“全民终身学习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在亚洲,日本提出以终身学习社会为基础创造一个丰富、动态的社会环境,制定了有关终身学习的法律。新加坡也特别重视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呼吁人民积极参与终身学习活动。1998年发表“学而思,思而后学——朝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的报告。新加坡政府还拨巨资建立“新加坡终身学习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发展各种短期培训和终身学习活动,将乐龄学习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点和亮点,旨在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

为了解国外老年教育的实践与经验,我们有机会访问新加坡三所老年教育机构,并实地参观了一些社区乐龄人士学习活动的情况,深感新加坡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为实现终身教育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加坡具备了学习型社会的“四有”:有引领终身教育先进理念和鼓励终身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有大批自愿学习的乐龄人士和热心乐龄教育的志愿者,有遍及城市社区的终身教育服务机构和教育结构体系,有较高水平全覆盖的信息化系统等。因此,可以说新加坡通过普及乐龄学习,办好老年教育,已经迈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充分体现了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高度发展,建成昌明、和谐、富裕、繁荣的新型社会。他们的实践和经验,可供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参照和借鉴。

二、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老年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离不开老年人。没有老年人群的学习,就谈不上全民学习;没有针对老年人的教育,就谈不上对人的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讲,教育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从纵的方面讲,教育要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才是构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探讨,就更能够明确认识到:老年教育与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终身学习包括了三方面内涵和外延:一是终身教育以学习型社会为前提,也就是社会必须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二是终身学习不是一种终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整个一生的学习方式;三是终身学习必须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的学习化情景。

中国老年教育发展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地老年大学越办越多,教学质量不断增长,设施日益现代化,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科技的高度发达,也让现代老人融入社会、与时俱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期盼就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期盼接受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力求缩小代际差距,跟上新的时代步伐。以老年大学(学校)为主阵地的老年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老年教育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社会各方支持的公益性事业。目前全国老龄人口超过1.82亿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只有500多万人,不足3%,存在巨大供需矛盾和压力。因此,进一步拓展老年教育,就是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的一项紧迫任务和有效途径,需要全国上下花更大的力气普及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爱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条件和环境。老年人只有重新学习,接受新知识,参与到服务社会、分享社会的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创和老有所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从老年教育发展进程来看,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理念和做法有值得借鉴之处。以新加坡的经验为例,新加坡政府创设的“活跃乐龄理事会”成立于2007年5月,旨在推广活跃乐龄(在新加坡60岁以上老人被称为乐龄人士),提出了乐龄康乐六层面,即:社交、智能、体能、就业、感情、精神六个领域为基础,积极推动新加坡活跃乐龄文化,还与社区和商业机构合作开发产品和服务,以不断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和兴趣。

理事会着重在五个方面体现功能:一是公众教育,倡导人们对活跃乐龄的认识和接纳,改善人们对长者和老化的观念。二是促进人口老化课题对话,促进长者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进行人口老龄课题的深度研究。三是集合知识,拓展活跃乐龄领域,推广人口老龄课题及相关知识,运用调研成果实行更高水平的计划。四是建立活跃乐龄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自行或动员相关机构制订适当计划。五是商业合作,为长者争取折扣及优惠,与商家携手为长者提供更为物超所值的商品和服务。理事会设计的如国际研讨会、知识交流计划、活跃乐龄节、50佳博览会等活动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公民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理事会由政府资助,2010年政府资助2000万新元(相当于1亿人民币)实施五年计划,为乐龄人士提供学习等更多有意义活动和服务平台。

在具体实践方面,理事会鼓励大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重在让乐龄人士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参与社会,学习如何渡过独立、健康、丰富及优雅的乐龄生活。他们提倡以己之长及宝贵的人生经验,继续在家庭与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提供平台结交新朋友,开拓社交空间,重新打造自己。一些相关机构如爱龄学院、快乐学堂、老年书法大学等,创设和主办的课程,都重在为乐龄人士提供一个充实生活、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采取课堂授课、专题讨论、基层实践、社区服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乐龄学员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实现乐龄人士的学习目标,提高生活品味,提升生命质量。

三、提升老年教育完善学习型社会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最后阶段,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因此,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更多老年人能够方便地学习、灵活地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动力,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惟其如此,才能吸引更多老年人的加入,提升整体老年人的综合素质,成为完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经过对现有老年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深化老年教育的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终身学习的氛围,更好地夯实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1)深化对老年教育的认识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当代人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全球化新时代的挑战。因此,对学习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全面、更为持久。老年教育既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又要教育和引导老年人再次社会化,参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搞好“顶层设计”,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深化认识关于“重视老年教育”的要求,将这项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从国家制度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切实办好老年教育,全面落实把老年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全社会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发挥高等院校的办学优势  充分借助其人力及知识资源

高等院校具有人才、知识、设施、管理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应该倡导高等院校办老年教育,并向社会开放,让老年人能充分享受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高校办老年教育上手快、起点高、条件好,不仅有优势,而且更有其社会责任。这样做可以对社会办老年教育起到示范、引领、提升、辐射等作用;另一方面,各地老年大学可以积极吸取高校规范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的成熟经验,借助其现有条件和人才资源以及设施资源,搞好自身的老年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整个老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高校是拥有老年知识分子资源集中之地,他们自身有着享受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年知识分子加入到老年教育领域中来,参与各种学习、教学和文化创新活动。同时,他们本身具备的知识和智慧仍可发挥余热,可以将本地高校教师中的志愿者建立一个人才库,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成为从事老年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大力提倡由高校主办或与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教育机构,合理利用高校的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与时代同步的精品专业学科,推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课程,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综合素质。

(3)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老年教育学习模式

老年教育要全面发展,必须广泛地整合社会资源,如笔者所在的徐州市,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展览馆、音乐厅、体育场馆等文化教育场馆,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文化资源,老年教育可对此进行挖掘、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实施开放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老年人走出课堂,在分享社会资源的过程中获得新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调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促进老年教育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老年学习的模式同样需要创新,针对当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各种学习团队,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读书会、乐龄讲坛等,通过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4)完善老年教学手段  加快老年教育现代化进程

随着科学进步和网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成为老年教育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而不应让其成为阻碍老年人与时俱进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信息化使得现代远程教学成为现实,通过音频、视频以及互联网技术把老年教育课程内容传送到校内外,甚至学员的家庭,只要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老年人便可以足不出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可以获得平等学习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跟上时代步伐。网络、媒体、电视、电台等现代化传媒应进一步向老年人开放,服务老年教育,使之成为老年人的新型学习场所和学习媒介。上海率先创办我国第一所远程老年大学,以及天津、南京、武汉、浙江、安徽等省市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巨大成效,受到广大城乡老年群体的青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手段,首先必须解决好老年人“功能性文盲”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好远程教育中老年人无从下手学习的“入门”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打造老年人崭新的活动平台,拓宽老年人的交谊方式,拓展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使之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

(5)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老年大学应探索与国外老年教育机构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向外推广传统文化项目,如语言、饮食、养生、旅游、书画、戏曲、太极功夫等,传播中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可以走出去、请进来,增进与国外老年教育机构的交流,互相借鉴教学方法以及终身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提升老年教育质量。徐州老年大学近年来接待了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的老年人访问团,先后派出艺术团赴日本、韩国、德国、奥地利进行友好交流,增进了中外老年人的友谊,拓展了国际交谊空间。新加坡快乐学堂、老年书法大学曾多次组织乐龄学者到上海老年大学和金陵老年大学开展游学交流活动,沪宁两地也组织老年人赴新马泰、日本、欧洲、美洲、澳洲访问,进行考察观光。上海市积极拓展与国际教育培训组织的合作,吸取先进老年教育的新理论,开展中外老年教育交流活动,建立“中国上海银发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中外老者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结语:学习型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教育化,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环境下,人们对学习有新的渴望,有新的要求,有新的起点。在充分认识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前提下,教育将必然从阶段性教育走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们只有自觉地参与终身学习,才能紧扣时代脉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演进和学习型社会观念的普及与实践,老年教育理念也将不断创新和提升,它不但是文明幸福家庭的保障,也是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  徐州老年大学)

参考文献:

1、《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罗炳权、陆剑杰著 

   南京出版社

2、《新加坡乐龄学习:组织与实务》胡梦鲸主编

3、《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11年第一期唐长发文章

4、《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10年第一期邵景元文章

5、《老年教育(大学版)》2011年第二期王友农文章

6、《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2012年阳光出版社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