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五年上海老年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19作者:李骏修系统管理员

2012年3月1日,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召开“上海市老年教育2012年度工作会议”。会上,市教委副主任、市小组办主任李骏修就落实《上海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未来五年的上海老年教育工作谈了八点意见:

1、加强老年教育的组织建设

老年教育工作的组织要有行政领导参与,要有在职人员参与,也要有一批已退休、又很热心老年教育工作的人参加。要进一步明确小组办的基本工作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对十几个区县的老年大学,包括市里的几所老年大学,都应该进行考核、评估。如果力量不够的就要充实,使老年教育的组织架构体系更完善,更有力量。

2、加强老年教育的布局机制建设

按照市领导提出的老年教育要“广覆盖、多层次、就近便捷”的布局结构,在三、五年内,上海的每一个区县都必须有一所类似上海老年大学普陀分校那样的老年大学。它不仅是一个办学实体,而且还应该是区老年教育的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除了自身办学外,还应形成对所属区域统筹规划、提供服务、支援社区老年学校的资源服务体系。这样,和现有的四所市级老年大学共同建成一个老年教育平台,对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城市的庞大老年群体实施公益教育。

3、拓展现有老年教育机构的功能   

老年大学是老年人退休后参与社会、开展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仅有教室和课堂学习是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的。现在有的老年大学设有食堂、老年活动室、展示厅等,老年人除了上课外,还可以利用这个场地进行交往,深受欢迎。这有一个发展过程,从第一次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至今已有9年了,现在就要根据老年教育的需求功能来建设,使老年教育在一个新的台阶上运作,要多树些新的标杆,设置适合上海老年人需求的多功能的教育设施机构,并逐步趋向完善。

4、完善老年教育保障机制

关于老年教育保障机制问题,这是困扰我们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我最近对一些老年大学作了调研,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上海老龄大学等都办得很好,但都遇到经费保障问题。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是一所办得很好的学校,历任领导都很支持,将老年大学办在高校校园里。但他们办学也很艰苦,学员达到6千,运作经费很少,服务对象除了少量师大退休的老年学员外,基本上是就近社区的居民。所以不管是地区老年大学,还是高校老年大学或者系统内的老年大学,都有一个办学经费保障的问题。如果经费不足,老年教育这一块是做不活、做不好、做不强的。 解决这个机制问题,应该由所属地区考虑。从教育角度作适当投入,为地区居民服务,是能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的。今后能否以在校人数作为基本投入的计算单元,作适当的补贴,同时向学员适当收费。对公益性质的老年教育来讲,全靠收费来维持也是不妥的。这个问题争取先在几个区县突破。

5、开发老年教育资源,需要形成工作机制

如何形成一个全市层面的老年教育开发机制,避免因重复开发、低水平开发而造成浪费,这是值得探讨的。现有的很多教材本身就很好,要有一个专家团队帮助提高。各区县要贡献有自己特色的老年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并经过实践后,选出老年人喜欢的课程,再请专家将其提高、包装、编辑,成为市一级共同使用的课程和教材。争取每年做一点,逐步积累,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在各区县老年学校推广,例如宝山的“瓷绘工艺”课程等。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组成导学机制,这是功德无量的。

6、加强工作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一个老年教育的展示、交流、宣传的平台

老年教育要让老年人得到满足,还需要展示交流,适时宣传。展示的机会是多方面的,包括展览、网络。一个老年教育机构没有创造展示的机会是不完全的,学员学习后,总应该让他有一个交代。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大老年教育的基础。

我们现在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老年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还要不断拓展。要把社会上的能者更多地发掘出来,把热心于老年教育的志愿者更多地发掘出来,使之适应老年教育的需求,求得广大学员的认可。如何组建、稳定和强壮师资队伍,是做大老年教育的基础。

8、不断创新老年教育办学形式

希望每一所老年大学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最近听一个国际交流公司传出的信息说,国外许多老年人希望组团到上海游学;从完善上海老年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组团出去,进行互动。又如:关于老年教育社会化的问题,许多老年人在老年大学读了多年仍不愿离去,能否让这些“毕业生”到社区去发挥作用,变成社团骨干?学校也可借给他们一个活动室,让他们自己去搞活动。另外,根据现在老年群体日益高度知识化的特点,搞一些学术性活动也是受欢迎的,让他们汇聚在一起,帮助社会、政府出谋划策,研究一些课题,使老年教育不断创新,与国际老年教育接轨。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