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开题会,我向课题组全体成员表达敬意。我的敬意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课题组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大家共同承担的一项全国性课题,其经费主要依靠多方筹措,其中更多的要靠奉献。近几年来,我有机会参与了上海和兄弟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和成果的评审,深切感受到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费投入的力度也日益加大,但是涉及到老年教育科研的相当少,与整个老年教育事业完全不相称。在老年教育的许多重要领域,不是空缺而是空白。在政府重要决策越来越依靠科研的今天,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多年来,陆剑杰教授作为中国老年大学分管学术研究的副会长,组织开展了有关老年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的六项大课题研究,出版了五部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著作,为中国特色老年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取得这些重要的成果主要是靠高度的奉献精神。
二是课题组所体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勇气。发展老年教育,要置于老龄事业、终身教育事业整个大环境、大体制之中,其涉及的体制问题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社会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各类教育都急需大量投入,而学前教育又面临许多突出问题的今天,如何认识老年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如何对待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从生产者、建设者到养老者,这都需要对大教育管理体制、国民教育的方针目标诸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不仅需要对相关领域情况作深入的了解、系统的研究,更需要有理论的勇气,需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因为课题研究毕竟涉及到当前体制中的不少深层次问题、职权利问题,还要挑战现实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因此,我对课题组成员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推进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勇气表示钦佩。
三是课题组所体现的执着追求。新一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提出的鲜明目标是:开展具有突破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大力推进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提出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这种不懈的追求是建立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的。
关于本次开展的老年教育体制的调研,我想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认识。体制历来是一个事关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体制改革有一个理念问题,有一个操作性问题,还涉及到权益等问题。老年教育的体制不是孤立的,它与相关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在深入进行老年教育体制研究中,要拓宽思路,要着眼长远面对现实,要把握趋势,特别要注重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防止空对空或脱离实际。体制改革有一个实践、探索、完善的过程。就教育体制来说,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教育也有不同的管理体制。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明确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的财政体制,也由以县为主转到以省、市、自治区为主,统筹安排,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的问题。职业教育强调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高等教育也在探索部省合作共建等。就职业教育来说,不仅有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教育,还有面广量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职业技能培训是学校后的继续教育,其管理体制又突破单一的部门管理。老年教育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当前大量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具有学校教育的基本属性;而各种类型的寓教于乐的非正规、非正式的老年教育,具有许多文化娱乐的属性;而老年远程教育则具备教育、文化传媒等属性。老年教育实行怎样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财政管理,需要多方位、多维度的思考,包括从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政企、政社分开等方面去研究。
如何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老年人更多更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包括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这是研究老年教育体制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高度重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并将“重视老年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今天,我们要力争老年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在中国当代教育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