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迪 为《树长者风范 做风范长者》一书作序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20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努力把老年大学办成“长者的精神家园”

上海老年大学“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教育活动历经十年的探索实践,载着上海老年教育各级领导的殷切希望,载着参与“长者风范”实践和研究的每一位校长、教师、老年学员的汗水和成果,载着关注老年教育的专家、学者、同行的欢欣与喜悦,终于以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呈现在全市老年教育工作者面前。

上海老年大学在这座不寻常的课堂中,注重于素质教育这个基点,探索着积极老龄化的方向 ,选准了“长者风范”这一主旨,开展教育活动,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凝聚着学校“一代人”的辛劳、心智和心血,我作为与之同行的见证者,深知其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在我们中华大地,历来将年纪大或辈份高的人称作“长者”,历来将“重厚自尊谓之长者”,以表达对德高望重者的敬意,也历来有尊老敬长的传统,以长者为“范”的习俗。

我很赞同邓伟志、叶辛、陈雪良等著名专家、学者对“长者风范”内涵的精辟概括:风范是榜样,风范是气质。风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风范又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老年朋友的风范,是一种为人,是一种气节,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境界。

长者风范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国家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身为老年人,深知长者风范应该是老年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树长者风范是社会赋予老年人的一种要求和荣誉。

上海老年大学的教师中拥有众多名医、名家、名师、名厨、知名学者、优秀教师;老年学员中也云集了一批院士、教授、高工、劳模,真可谓精英众多,小有成就者比比皆是。他们是师生又是同龄人,他们有太多的生活阅历。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坎坷、曲折,更有过鲜花、荣誉。每人都是一个优良的文化元素,每个人身上都具有长者的风采和魅力。

老年大学的校领导十分珍视这批精神财富,他们高瞻远瞩,将大力倡导长者风范,努力把学校办成“长者的精神家园”,作为学校十年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办学理念。

近十年来,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上海老年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赞扬“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开始,到“寻找自己身边的好学员”,从 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展的捐款活动,到讲文明、创新风、构建和谐校园,从弘扬“感动校园”的“十佳”先进典型,到全校师生投入的 “三征一展”活动,使“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系列教育活动从“树风范长者先进典型”、“倡文明新风建和谐校园”,到“树长者风范,做魅力老人”,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年年有主题,年年有新意。

全校师生将“长者风范”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与提高学员素质的有机结合,寓教立德,学以致用;将“长者风范”融入校园文化,与加强社团建设相结合,寓教于乐。

学校利用各种媒体如校报、“长者讲坛”、宣传栏、电子屏、楼层走廊等,大力倡导长者之德——以修身立德为表率;发挥长者之能——以学识能力传播文明;展现长者之魂——以人格魅力造就高尚品味,不断完善人生。

老年大学倡导长者风范上的探索与实践,不但有利于师生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还增添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老年大学就像一片沃土,让老树重现生机,绽放新芽,吐露芬芳。一个“长者”就是一颗文明的种子,将在家庭、社区生根、开花、结果。众多“长者”汇聚起来,就如一股扑面的春风,为社会和谐带来生机与活力。

十年磨一剑。

十年倡导长者风范的历程,令人激动,令人尊敬。

它展现了上海老年大学的校长、教师、老年学员在探索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敢于挺立潮头、善于学习传承、勇于实践创新的一种精神。

上海已建立了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我想,有了这一批老年教育的先行者,更坚定了我们指导中心在上海老年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

我衷心期待上海的老年教育工作者会在未来的研究、探索素质教育的征程中不断开创更具有学校个性的教育形式,不断推出更鲜活的教育案例,使上海老年人的素质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