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情况
2011年,本市召开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实施《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秉持统筹性、公益性、普惠性原则,以“让老年人满意的教育”为理念,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为目的,以完善老年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为重点,以乡村、街镇老年教育为基础,以市级老年大学为骨干和示范,着力从扩大机构及学员覆盖面、加大投入改善学习条件、强化办学指导、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开展学习团队建设等方面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形成了“就近、便捷、快乐”的上海老年教育特色,凸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年教育格局,走上一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道路,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老年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市创办了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形成了市、区、街镇、居村委四级办学网络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新格局。
一是投入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区(县)、街(镇)财政对老年教育投入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区二级财政投入达2.3亿,比2011年的0.92亿,增加了157%。
二是部门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呈现“多方协同、共同推进”的局面。如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东方文化资源配送”、市经信委开展了“智慧城市、智慧市民”等活动。同时,依托宣传文化、科技等部门的优质公共文化和科技资源,创建了8个“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每年组织体验活动近百次,参与人数达到70多万人次。
三是社会参与活力进一步激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老年教育事业。2015年,中国银行与市教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设“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上海教育电视台开设全国第一个老年自我康复护理类教育栏目《银龄宝典》。
(二)面向市民、广泛参与的老年教育规模稳步扩大
近年来,本市以市政府实事项目为契机,着力推进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年学校教育,拓展老年远程教育,创新老年社会教育,扩大了面向市民、广泛参与的老年教育规模。
一是形成多元办学模式。促进“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目前,全市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60所分校和系统校、21所区县老年大学、222所街(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学习点以及167个养老机构学习点,形成了覆盖全市、层次清晰、融合开放的老年教育办学与学习规模。
二是高质量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市老年大学“东西南北中”计划,实现建筑面积、功能教室、开设课程、学员人数四个方面均翻番的目标;支持197所街(镇)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建设功能教室1500多个,招生总人数增加15万,社会满意度调查名列前茅;17所区县老年大学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全国首个《老年学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
三是大力拓展行业老年教育领域。今年,在企业举办老年大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上海电力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7所行业老年大学;推动行业分校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不断扩大老年学习人群。
(三)提升能力、内涵发展的老年教育体系持续完善
本市完善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夯实老年教育发展基础,促进老年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和内涵发展。
一是推进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高校、市级老年大学、区县教育局和社会组织,组建“理论研究、素质教育、信息中心”等11个老年教育支持服务指导中心,提升了老年教育服务能力。有43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和市级论文奖,出版了《老年教育文集》(1—3卷);制定下发《在老年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见》;建设“上海老年教育数据库”,实现教育信息动态管理。
二是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初步构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专业教师、校级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的三级培训网络,提升了专兼职教师水平,举办各类培训班 96个,培训人数近7000人;启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建设,已有25所老年大学的639位教师信息入库。
三是开发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完成“上海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共100本)编写,形成纸质书、电子书、网上课堂和无线终端移动课堂“四位一体”的教材模式,其中电子教材是国内第一套成规模正式电子出版的老年教育读物;老年教育“微杂志—老辰光”全面上线;上海老年教育APP成为国内首个老年教育资源展示学习平台。
(四)灵活便捷、志愿服务的老年教育形式日益丰富
本市积极创新老年教育形式载体,努力提供多样化学习途径和灵活便捷的学习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一是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全市共培育老年学习团队1.2万余个,近30万老年人参加不同类型的团队学习,呈现特色化团队的趋势。目前已形成“以培育团队领袖为重点、以示范辐射为引领、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组织形式。
二是组建老年教育志愿者分队。2014年,成立了上海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分队,分队下设 38个工作站、231个服务点,招募4000多名志愿者,开展市(区)级老年教育志愿服务活动1500多场;2015年招募6位退休教师赴贵州自愿支教3个月,培训当地师资,提供教学指导。
三是拓宽基层老年教育途径。根据老年人生活和学习特点,以学习场所凝聚老年人,以学习互动吸引老年人,培育一批“名家坊、乐龄讲堂、睦邻学习点、网络学习圈、村民周周会、乡村宅基课堂、百姓学习中心户”等基层学习组织,在推动基层社区自治和社会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该说,“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下,本市老年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可喜成果。2014年,参与老年学习的人数达到73万人次,比2011年的55万人次,增加了33%;参加远程老年教育人数51万人次,比2011年的31万人次,增加了64%;参与各类讲座的人数,2014超过320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本市老年教育面临着不小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不适应”:
一是教育资源供给还不适应人口深度老龄化的进程。据统计,2014年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户籍总人口28.8%,到2020年将达36%。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的同步增长,而且对老年教育的品质要求日益提升。对此,老年教育在场地、师资、资源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
二是教育服务能力还不适应老年群体多元学习需求。近年来,不同学历水平、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学习需求呈现差异化。面对这种趋势,老年教育在提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渠道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适应,特别是教师队伍明显不足,兼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各方资源共同参与发展老年教育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是老年教育授受方式还不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本市老年教育在信息系统覆盖、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展示平台、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路和举措
“十三五”期间,本市发展老年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社会多方参与,提升老年教育社会活力,倡导“在学习中养老”,提升老年教育学习品质。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社会参与、资源融通、灵活多样、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实现参与老年教育人口达到全市老年人口总数20%。为此,将着力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优化现代老年教育体系结构
一是明确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升市级老年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区级老年大学的服务指导功能,拓展街镇老年学校对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文明建设的功能,夯实居村委学习点的基层资源汇聚与服务能力
二是推动城乡老年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以结对方式促进市区与郊区老年教育交流合作,发挥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共享,探索各种类型老年教育发展模式。
三是推动老年教育工作重心下移。拓展现有各类居村学习点服务功能,老年教育发展支持重心下移到“家门口的学校”,提高基层办学点质量,实施“老年人学习场所倍增计划”。在实现老年学习点全覆盖基础上,培育500个老年学习示范点;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作用,新增300个老年人学习场所,实现学习场所数量翻一番。
(二)提升老年教育优质服务能力
一是推进老年教育师资的分层培训。实施老年教育名师工程,建立若干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孵化作用;开展“百名教学骨干、千名专兼职教师、万名助学志愿者”培训计划,发挥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提升专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助学志愿者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具有老年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坚持“适需性”与“引领性”相结合,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各类学习资源建设标准,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鼓励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老年学习资源。
三是实施优质学习资源配送工程。依托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配送体系,集聚师资、课程、网络资源优势,构建线上线下配送方式;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有针对性供给各类资源,力争资源配送的街镇覆盖率达95%。
(三)激励社会各方参与老年教育
一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老年教育。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为老年教育提供服务,推动更多高校开展随堂听课;落实中小学校舍和场地资源向社区开放,鼓励学校参与老年教育志愿服务。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探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个人、社会组织兴办老年教育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特色老年教育。
三是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服务老年教育。支持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社会公共设施参与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场所和条件。
(四)创新老年教育组织形式
一是形成新型老年人学习组织。依托现有老年学校班、团、组,依托上海学习网等信息化平台,利用移动终端孵化1000个“老年人网上学习圈、移动学习群”等学习组织。
二是扶持特色老年学习团队。打造“百个星级老年学习团队”,促进老年学习团队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万名团队领袖”,增强学习团队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老年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和管理水平。
三是打造灵活自主的学习队伍。增强老年人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做到松散与集中相结合,拓展团组学习、体验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五)推动老年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是整合大数据新平台。构建集信息传播、数据存储、行政办公、教务管理于一体的上海老年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好“老年教育数据管理中心”。
二是共享新媒体学习资源。更新升级老年教育微信公众号——“指尖上的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普及教材”移动终端(APP)建;扩大“网上学习地图”“微学课堂”“微学网站”学习人群,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便利。
三是建立老年教育慕课平台。发挥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等老年教育集团优势,依托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建设一批优秀慕课资源,提供老年人在线学习新平台。
(六)开展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务
一是扩大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鼓励招募各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学者、老专家、老教师、老艺术家志愿服务老年教育;倡导学有所为、学有所用理念,鼓励学有所成的学员服务老年教育,力争使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规模达到10万人。
二是搭建各类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平台。依托区县和高校,开展各级各类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培训和训练,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鼓励老年教育志愿者到校外机构、老年学校、居村委学习点、养老机构等开展各类志愿活动。
三是发挥老年教育志愿者的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向社区居民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公民素养;在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就近、便捷、快乐”是老年教育一贯的工作目标,我们将继续秉承这一宗旨,为全市的老年人提供一个优质、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