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全球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第三年龄教育”由此应运而生。国际社会界定的“第三年龄教育”,即为了不断提高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60-75岁的老年人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的教育。第三年龄教育的实体是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y of Third Age,简称U3A),它是为老人尤其是退休后的老人提供学习的场所。我国的老年大学是中国式的第三年龄大学。根据2013年5月联合国世界文教组织重新确定的年龄分段, 我国“第三年龄”老年人应为60岁—74岁的年轻老年人;他们是第三年龄教育的主要对象。第三年龄教育是提高我国广大老年人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最佳平台之一。
一、发展第三年龄教育是重新对老年人的审视和价值评判
今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亮点之一,即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为老年人的“权利”保障范围。大力发展我国第三年龄教育,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此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必须对当下我国的老年人做出全新的审视和价值判断。
1.生理特质:给生命添岁月
从总体视角审视,当下我国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呈现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从生存状况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的老年人一般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医疗保健条件有一定的保障,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改革开放前提高了很多。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老年人相对较差。二是从身体状况看。由于城市老年人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较好,身体健康水平相应提升,使其生理结构和机能的衰退程度和速度趋缓。三是生理年龄小于生命年龄。现代生理学认为,生理年龄一般随着生命年龄而递增,即机体的结构和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但生理年龄并不完全等同于生命年龄。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疾病、营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差异性很大。城市的老年人因其后天生活环境和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所致,使其生理年龄延长。例如,北京大学哲学系就是一个“长寿俱乐部”。著名教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都活到95岁,任继愈是93岁。去世不久的周辅成教授享年98岁。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几个人,占四分之一;85岁以上的有22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
2.心理状态:坦荡荡,不知老已将至
从总体视角来看,当下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呈现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能正确面对从中年期步入老年期的多方面挑战。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老年人由中年期步入老年期时,个体心理发展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具有重要影响。在经历新的环境时,其社会适应行为无论在数量和复杂性上都在相应提高。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才,绝大多数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由中年期步入老年期的转折,并在这期间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继续做贡献。二是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从城市中老年人的整体和长远看,具有积极的人格,才会真正持久和稳定地维持、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理论强调,自我决定、乐观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个体适应社会、谋求幸福等具有促进作用;有活力的、关心社会的、有责任感的老年生活要比消极的、过于关注自我的老年生活更活跃、充实和得到满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活到95岁,一生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一直很达观,他说自己始终是“坦荡荡,看得开”。北大哲学系的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哲人高寿在于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工作中,“不知老之将至”,把事业当生命,活着就是在创作。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每一个生命时段都有个体需要与之互动的重要对象,或者都有个体需要适应的重要的社会关系情境。三是具有自我调控策略。心理学认为,人类对自身或者环境的重大变化所带来的压力、挫折进行调节、控制的处理策略统称为自我调控策略。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大都能成功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来处理个人的焦虑、冲动和挫折,顺利适应了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变化。四是通过主观努力使个体的智力保持稳定、上升趋势。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智力水平既有下降,也可保持稳定上升,具体表现在老年人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呈现为反向运动变化。所谓流体智力,是指相对不受文化经验影响,主要依赖神经生理素质,在适应新情景时表现的能力,如知觉速度、归纳推理和空间定向等。所谓晶体智力,是指通过经验积累或接受教育而获得的能力,也是个体文化知识水平的反映。专家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流体智力上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明显趋势;而晶体智力不仅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反而因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表现出上升的态势。老年人的智力,特别是晶体智力的个体差异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据相关调查,进入老年大学的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生活状态,大都仍然保持着生命不止,读书学习不休,学习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构成,这使他们的晶体智力稳步上升。
3.老有所为:张扬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老有所为”是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才个体生存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老年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作贡献”(熊必俊,1992)。
我国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路径非常广泛。新修改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鼓励老年人在八大领域参与社会发展的活动,也是我国老年人才“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多种路径:(1)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的教育;(2)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3)提供咨询服务;(4)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5)依法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6)参加志愿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7)参与社会治安,协调民间纠纷;(8)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我国老年人绝大部分“老有所为”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在家庭范围内的老有所为,帮助儿女料理家务,照看孙辈。二是社会层面的老有所为,在社会领域从事有益活动,如教育下一代,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做咨询服务工作等。三是个人生命价值层面的老有所为,使个人生命充实、生命意义张扬,从而生活充满着阳光和快乐。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化学家徐光宪,被称为中国的“稀土之父”, 93岁还在奔走,他的名字始终与稀土元素、与国家战略同在。
4.价值判断:自主生活,自主选择,实现自我
从以上分析,对我国老年人总体上可做出以下价值判断:一是自主生活。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不仅热爱生活,而且始终保持着生命昂扬的本性和进取之心,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在面对环境给自己做减法时,能够主动积极地给自己做加法,坚信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行。二是自主选择。人是在选择而不是被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我国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中的老年人和老年人才,绝大部分基于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具有足够的独立和自由,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美好世界。他们奉行“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生命我做主”,把继续学习和工作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尽自己所能,倾自己所爱,做最好的自己,在增加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社会继续做贡献。三是实现自我。人们除了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马斯洛认为,现实社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表现出较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因为自我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生理需要和其他基本需要满足的物质基础,因此青年人中达到自我实现高度者较少见。这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与个人的丰富生活经历有关;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成年人。所以,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绝大部分个体都能在老有所为的三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实现自我。
二、我国第三年龄教育为提高老年人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搭建最佳平台
我国老年大学作为中国式的第三年龄教育,在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第三年龄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具有了自己的潜质和文化特征,集中体现在老年教育的三个高度上,即:教育高度,精神高度和生命高度。老年大学的这三个高度,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搭建起最佳平台。
1.教育高度:知识重构,生命丰满
老年教育的教育高度,即指老年人通过接受再教育,升级或重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满,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老人”。
我国老年教育的教育高度源于老年教育的宗旨、价值取向和教育方针。后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对生命的真谛持开放的态度;教育就是教会人们怎样与世界共同生活。我国老年教育的宗旨,是“以老年人为本”;我国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老年人通过学习,增长、更新知识与能力,完善人格和实现自我,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我国老年教育的教育方针,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和变化着的享受教育、享受文化的精神需要,通过创新老年大学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把广大老年人培养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新老人”。由此可见,教育高度是教育真谛在我国老年教育中的集中展现。
我国老年教育的教育高度内化到老年大学的教学全过程。老年大学的课程实施赋予老年人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印记。一是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让老年人自主选择专业学习。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老年人产生了智力的社会适应问题。他们在经历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行为转折的过程后,一些老年人重新规划自己晚年生活,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进入老年大学接受再教育。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更新、升级知识结构的需求,享受教育和文化的精神需要,设置出相应的课程,任由他们自由选择。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三个课堂”教学,激发老年人新的学习潜力。老年人从事学习的能力是巨大的,不同知识背景和技能的老年人即使退休以后,学习能力都不会随着生命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相反,他们的积极心理状态使其与时俱进地吸取新的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编码或图示,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库”,为发挥潜能、丰富生活、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打下基础。三是自由、平等的教学方式视老年学员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使老年人把学习作为生活方式。老年大学的课程实施,不仅使老年学员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且使其能够实在地运用于生活之中。自由、自主、自觉的学习对老年人形成了“磁场效应”,学习成为老年学员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无论严冬还是酷暑,老年学员都坚持到校上课,有的老人为了上课不迟到,带着早饭在公交车上吃。老年大学特有的二十多年不愿离校的“恋校生”现象是最有力的佐证。可见,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行动的方式。
2.精神高度:思想自由,精神开放
我国老年教育的精神高度,即指老年大学自由、平等的民主环境打开了每个老年学员的精神之窗。他们通过学习,思想自由,精神开放,从而达到身心统一,成为完整的自己。
我国老年大学的精神高度源于老年大学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教学理念和人性化管理理念。一是思想自由。老年大学的教学,旨在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教会老年学员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老年大学的教学过程是老年学员与教师和文本之间自由平等对话的交流,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享着当代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消除了“旧我”与新时代的隔绝。在互相学习的情境中,他们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流,对当今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研究。二是人性重新觉醒。人性化教学管理视每位老年学员为独立、有尊严的个体。老年大学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承认人的权利和责任,树立起科学理性的价值意识,即尊重。尊重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一种民主追求。民主的学习环境,在新的层面唤醒了老年学员的权利意识和尊严意识,不再把自己看成“无用的老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而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成长为独立、完整并为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新公民。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和姿态,积极参与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从“旧我”走向“新我”。三是精神极大丰富。老年大学教学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激活了老年学员的潜能,使他们思想活跃,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希望。有希望的人才能热爱生活,才能明白自己应该要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始终追逐自己的命运。由此出发,他们树立起新的生活目标,寻找到新的兴趣,探索生活的真谛。有的理工科专业的老年学员,通过在老年大学文史专业学习,写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成为了老年作家;有的通过书法专业和美术专业的学习,创作出被世人赞誉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成就出一批老年书法家、老年画家。而这些学习成就,又激发起老年学员新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竭力找回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短板”。从教育学视角看,学习兴趣与爱好的扩展,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基础和表征,而持续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索,则使精神世界丰富由可能性变为现实。
3.生命高度:生命成长,心灵成长
我国老年教育的生命高度,即指老年大学的课程使高情感(伦理道德、创新智慧、审美意识)与高技术融会贯通,将现代知识、现代技能和现代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老年人的心灵之中,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激活他们心智中原创力的冲动,从而促进生命和心灵的成长,提升生命的质量。
老年教育的生命高度源于老年大学的每个课堂都是生命的原野。在这片生命的原野中,矗立起老年教育的生命高度。一是生命成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地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老年大学的课堂教育奉行尊重生命原则,充分尊重老年学员的学习权利和精神需求权利,确保老年学员的生命获得成长。老年学员通过学习,正视“对己的主权”,逐步树立起新的生活目标并付之于行动。老年学员在学习中体尝到自己生命在继续成长。二是心灵成长。在老年大学的每个课堂中,自由沁润老年学员的心灵。他们不仅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就是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完善、保持心性自由和精神独立,而且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就是积极生活,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老年大学课堂的生命原野中,老年学员心灵成长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老年大学则努力促进每一位老年学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本身就充满幸福、充满乐趣。这种幸福感洋溢在每位老年学员的脸上,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社会奉献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行动中。如,金陵老年大学器乐系二胡研修班的学员冯传珊和杨永华,运用在老年大学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到四川省巫山县山区的小学支教。在产生良好社会效应的同时,她们自己也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在老年大学,这些“自由老人”以新的知识编码、图示和新的技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新世界、新生活,使自己的心灵不断成长。
(作者: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金陵老年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