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是厦门市的中心城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96个社区居委会。全区老龄人口8.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从1990年思明区成立区级老年大学开始,现已建立了102个街道的社区老年学校,形成了区、街道、社区老年教育三级网络协调发展的格局。
思明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老年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在街道、社区老年教育的调查中,我们既看到了基层老年学校存在的办学场所、办学管理和学校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更看到了思明区在社区教育方面凸显出的优势,以及这些优势对社区老年教育产生的推进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以“优势视角”来审视思明老年教育。“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它把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作为关注的焦点,而非仅仅关注问题。既要紧紧依靠政府的扶持、引导,又要扬长避短,在联合、合作、联动中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学习设施,拓展教育渠道。
一、社区教育为老年教育提供了大环境优势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发展的标志。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社区”这一社会学概念以来,社区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功能也由原来的以物质服务为主,向文化,科教等方面发展,成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思明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继2000年原鼓浪屿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之后,仅用八年时间,思明区于2008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在发展社区教育中,思明区把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社区教育纳入街道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了“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街道、社区分别成立了以主任书记为组长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街道、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2005年,教育部门向街道派出了10名教育专职干部,具体负责指导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健全的社区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为基层老年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社区教育为老年教育提供了大资源优势
社区蕴含丰富的社区教育优势资源,这是发展中的社区老年学校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通过整合盘活,横向联合,纵向沟通,与社区群团组织建立联系,老年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1、社区办学场所、设施方面的优势
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教育活动场所和空间的开拓和发展。思明区现有10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体中心,54个街区文化信息站,还有区、街党校,市民教育中心、社区学堂、阅览室、图书馆、文化广场、公园和30个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这些功能馆室是目前还没有独立配置实体的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共享的场所,也是社会机构、社会力量为老年教育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平台。梧村街道老年学校将街道文体中心设施完善的多功能厅、健身房、电子阅览室加以改造,从没有校舍一跃成为办学场所较好的学校,每年接纳700多名学员。开元、筼筜、前埔南社区老校利用社区信息站办电脑班,筼筜街道利用体育中心办室外班。场所、设施共享解决了一部分社区老校“有校无所”或场所逼仄的困难,也使社区资源的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2、社区办学人才方面的优势
社区潜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一大批退休干部、教师、专门人才和行家里手是社区老年教育重要的师资力量。全区街道社区老年学校约有500多名教师、300多名老年教育工作者;还有一批晨练点的义务教练员,50%以上来自本社区。怀着对所居住社区这一温馨学习场所的深厚情感,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奉献精神和聪明才智为老年教育尽心尽力。为了应对社区老校师资不固定性,开元街道挖掘人才优势,建立了10类队伍500多人员的“社区人才库。”滨海街道与辖区内高校“厦门大学”结为共建单位,设立“教师人才库,”“志愿者档案。”
3、体育健身活动方面的优势
点多面广、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是社区全民体育运动的一个亮点。思明区10个街道有老年晨练点50余个,运动项目40余项。仅梧村街道就有设在公园、社区的8个晨练点,还有全市最早成立的“金榜山社区体育俱乐部。”嘉莲街道建了19条健身路径和多个户外篮球场。思明区10个街道中有6个荣获全国社区体育先进单位的称号。开放的体育教育是社区老年学校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也是老年学员青睐的“没有围墙的学校。”
4、社区网络教育的优势
2004年,思明区在4个社区试点创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站,2008年,已建成1个区级支中心,10个街道文化信息站,44个社区基层服务站,基本形成区、街、社区三级文化信息共享网络。2010年,区政府拨款30万元在社区建立远程教育收视点。先进的社区网络教育优势,延伸了老年学员自主学习的绿色通道。
三、社区文化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大文化优势
街道社区有深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在全面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进程中,社区发挥辖内文化教育优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政府重大决策,不断推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真谛在于文化的熏陶。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优势,为老年学校文化教育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课堂,丰富了老年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利用辖内机关、学校、医院、文化单位的文化教育资源,服务老年教育,形成社会文化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大文化格局。育秀社区与辖内文化艺术馆、科技馆共建开展老年教育;深田社区与174医院共建老年心理咨询室;莲花医院为嘉莲街道老人开保健讲座;梧村街道与“九中”共建科教基地;虎溪社区老人走进辖内六个驻厦部队,学习他们的好作风。形式多样的共建共享活动丰富了社区老年教育,弥补了老年学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拓展了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深层次的关系。
2、利用社区文化、科技、法律、卫生,环保等特色活动,搭建老年教育的平台。如滨海街道的“终身教育文化节”、“温馨广场大家唱”,育秀社区的“康乐大讲堂”;梧村街道的“民俗文化节”;筼筜街道的“法制故事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老年学员打开了一个敞开的、持续的、全方位的教育空间,填补了老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和知识传授的单一性,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3、利用社区蓬勃发展的社团组织优势,为老年学员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展示才艺和学习成果的平台。许多社区都组建有秧歌队、歌咏队、舞蹈队、器乐队、书画社。仅莲西社区器乐队一年为社区单位演出十几场。多彩的社区社团活动让学员更有机会参与艺术活动体验,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舞台,也将所学本领为城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4、利用社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开设老年学校本土化、特色化课程。如开元街道老年大学开设南音班、越剧班;嘉莲开设扎花灯课、丝网花班;松柏办二胡、葫芦丝班;前埔南社区开设闽南语班,厦港街道开办疍民舞班。这些课程显示了老年学校课程的地域性、乡土性、生活性和时代性,为老年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也增强了老年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社区实践为老年学员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大平台优势
“学、乐、为”和“服务社会”是老年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老年学校教育改革要认真研究、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社区在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过程中,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管理,为老年学员在社区文化和道德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筼筜街道一里社区的“爱心妈妈队”,多年来为辖区十几名劳教青少年做帮教工作,成绩显著;全区5000名“五老”专长人员活跃在社区,成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主力;1000名文明督导队员上街为文明城市“挑刺”、督导;3000名科普宣讲员深入社区讲授科普知识;无数老年志愿者为帮贫助困出力;还有社区义务计生员、心理咨询员、安全督导员......。服务社区、参与社会管理,为老年学校学员架设了一条通往社区的“社会桥梁”,为老年人关注社区发展、与社会良性互动、融入社会进步的“再次社会化”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依托社区教育优势,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是办好社区老年学校的一个有效途径。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宣传资源共享,倡导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享可操作化的组织制度。街道社区老年学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思路,在资源共享中办好老年教育,进一步形成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老年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 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