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程设置 满足高龄住养老人学习需求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3作者:马丹宇系统管理员

老年教育是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是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2012年10月,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颁布《上海市养老机构养教结合第二批试点工作意见》,《意见》指出,深入开展养老机构养教结合工作,是新形势下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是贯彻《上海市十二五老年教育发展规划》需要,也是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对住养老人的全程关怀水平的需要。

2013年,徐汇区以徐汇区第二福利院、枫林街道第二敬老院为试点,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提升养老机构老年教育发展品质,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徐汇区在推进养老机构的养教结合工作中,把课程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核心和突破口,为满足高龄住养老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满足老人的学习需求。

一、课程设置“有依据”

(一)依据高龄住养老人的年龄特征设置课程 

在试点工作启动后,徐汇区对试点的养老院进行调研,以发放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高龄住养老人学习需求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试点养老机构的住养老人平均年龄在83岁以上,其中自理半自理老人逾半。只有遵循高龄住养老人的生理、心理规律,开设课程,组织教学,才能使养教结合工作符合老人的需求。

(二)依据区域资源设置课程

在徐汇区社区教育已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依托老年教育工作室、教研基地提供的储备师资,设置课程。如开设的课程中:珠心算、剪纸、折纸、茶道等课程都是市、全国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三)依据养老院实际情况设置课程

一是根据老人的需求设置课程。如2013年枫林敬老院的秋季课程,是在春季课程试点基础上,通过组织老人开会讨论,个别征求意见后,对课程进行调整。根据老人需求,增设保健养生、信息技术课程。

二是在养老院原有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两家试点养老院,原先都开展一定的教学、学习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试点以后,敬老院就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把原有活动课程化、常态化。

三是根据养老院安全管理规定设置课程。在试点之初,养老院开设了剪纸课程,但因为不符合安全规定,取消了剪纸课程,并用折纸课程予以替代。

二、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住养老人中60%以上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且大多数老人希望通过学习健康身心,愉悦心情,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和水平,并结交到志趣相同的老年朋友。所以,在养老机构设置课程时,我们遵循:快乐原则、健康原则、易学易懂实用原则。快乐健康是老人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选择老人有一定基础和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如合唱、折纸、编织,这些课程能够呼唤起老人过往的记忆,而且因为有经验,所以简单,更能让老人有成就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选择以快乐、交友为目标的合唱、茶道、绘画、影视赏析等课程;选择以“健身、健脑、益寿”为目标的课程,开设了康复训练、中医养生、太极拳、“珠心算”等一系列医疗保健类课程。《康复?健康家庭》杂志社、上海市针灸协会、市第六人民医院也定期将一些养生保健讲座送到老人身边。特别是珠心算课程,实践证明这门课程有助于训练大脑的反应速度,很适合高龄老人,甚至包括一些轻度失智的老人。

在课时长度上:一般1小时一次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降低难度,注重实用,突出故事性、趣味性,融入时代气息。在教学方法上:把握一个“玩”字,让高龄老人“玩”出健康,“玩”出学习兴趣。在学员学习成效的评价上:以老人是否快乐、满足为重要评价指标,不比赛,多展示、多鼓励。二福院《茶道》课程班学员即兴赋诗,赞美这种教育形式使大家饱了“眼福、耳福、口福、心福”。还因人制宜编写相关教材,因为高龄老人记忆力衰退,希望有教材放在身边,可以经常看看。如根据老人需求,选择珠心算、茶道、折纸课程,编制适合高龄老人的教材。这为在我区养老机构实现老年教育全覆盖提供了教材基础。

三、课程设置“多形式”

(一)在课堂教学上,2013年秋季,两家试点单位开设19门课程,自理半自理老人中有96.8%参加课程班学习;继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收视点教学管理工作,配备辅导员,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增强远程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收视实效,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人数已占全体住养老人的75.3%,所开设的各类课程深受住养老人喜爱。

(二)讲座类课程。试点以来,《康复?健康家庭》杂志社、上海市针灸协会、市六医院、老龄大学、公益组织等,已将养生保健类、文化素养类专题系列讲座送到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三)各类学习活动。试点养老院始终围绕“适合、适宜、适度”六字,定期搭建展示平台、举办各类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如枫林街道第二敬老院,专门开设学员成果展示室,每每家属来院探望老人时,老人总是自豪地拉着家人看自己的作品、同伴的作品,那种快乐,溢于言表!

四、课程建设“有保障”

(一)注重养教结合工作志愿者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培养,是建立养教结合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保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在全区特别是试点街道招募相关志愿者老师。所选教师都有爱老之心,肯奉献投入,懂老人心理,有一定老年教育经验。试点过程中,我们抓好师资培养工作,形成师资培养机制,特别注重在敬老院社工中培养。他们和老人亲近,更关心老人。如枫林街道第二敬老院的珠心算课程,两位社工通过参加我区珠心算教研基地的集中培训,担任教师助教,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秋季该课程就由这两位社工担任教学工作。在试点中,我们看到《茶道》课程是很好的以茶叙友的载体,深受老人喜爱。随着养教结合工作试点范围的扩大,《茶道》课程师资紧缺的难题也凸显出来。为培养一批爱好茶艺、擅长教学、热心公益的教师队伍,徐汇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徐汇区社区学院依托长桥街道社区学校的“茶道”老年教育工作室,于2013年秋季举办《茶道》课程师资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教学实训三环节,敬老院和社区学校有近25位教师参加完成培训,进入师资储备库,2014年春季,这些老师都将在养老院开设课程。

(二)实施人性化、精细化的教学管理

除了常规的教学管理以外,还要保证高龄老人顺利参加学习。医生每天要帮助老人量血压,判断老人是否健康,是否适合参加学习活动。护理员关注老人学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确保老人参加活动安全。

五、养教结合工作“成效实”

一是老人满意,家属满意。从开展“养教结合活动”以来,老人的生活丰富了,精神状态好多了,互相沟通多了,性格内向的老人也开朗了。学员们深有体会的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学校胜夕阳”,老人的生活充实、丰富、开心。

二是养老院管理者满意。养教结合工作,加强了养老院的文化建设、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提高,推动养老院工作整体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之间的矛盾少了,纠纷少了,用试点单位领导的话来说:“老人开心了,我们轻松了”。

三是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养老院的社会影响力,也在转变社会对养老机构的认识。

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适合养老机构高龄老人的课程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领域需要探索。如:如何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如何根据老人身体情况分层教学?如何在课程中让老人正确看待衰老、疾病、死亡?推动高龄老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要探索的问题。

       (作者单位  上海市徐汇区老年教育小组办)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