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资源 拓宽办学渠道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3作者:整合教育资源 拓宽办学渠道系统管理员

宁波市已进入快速老龄化时期,截止2012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2.4万,占总人口的19.42%。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迅速到来,全市老年大学尤其是城区几所老年大学,出现了上千人彻夜排队报名的情况,老年大学“入学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反响强烈。近年来,针对老年大学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建立三级老年教育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办学渠道,解决老年人的就近就便入学问题。主要做法是:

一、开设分校,发挥中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面对入学难的现状,市、县两级老年大学发挥中心校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开设一批分布合理、上规模、有档次、老年人喜欢的分校,满足老年人的就近就便上学需求。如鄞州区针对地域广且分散的特点,本着“成熟一个、巩固一个、规范一个、推广一个”的办校思路,选择人口集聚度高、经济条件好、地域位置中心、交通便捷的镇乡(街道)开办老年大学分校。去年9月在集士港镇开办了首所老年大学分校,开设了5个专业,13个班级,共招收来自集士港镇、古林镇、高桥镇、横街镇等周边乡镇的学员近550名,方便西乡片区老年人入学。

二、整合现有资源,部门联动,构建老年教育体系。

除市校外,我市老年教育正逐步建立起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慈溪市率先进行了探索,按照“部门联合、分级管理”的原则,由慈溪市委组织部牵头,老干部局、教育局、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组成慈溪市老年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慈溪市的老年教育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在镇(街道)层面,整合原有的老年教育机构,开设分校,挂靠在成人教育学校,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等“七统一”的管理办法。在村(社区)层面,把原来建立的各种老年教育分设机构,统一命名为老年学校,提出了有校牌、有教材、有制度等“八个有”的日常教育管理制度。

三、延伸办学触角,主动作为,联合开设教学网点。

各老年大学主动作为,整合资源,与教育、民政、乡镇(街道)等加强联系,积极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现有的老年活动教育、成人教育场所,联合开设教学点教学,形成共建、互惠、双赢局面。目前10所县级老年大学均开设了教学点,全市共开设了20个教学点。同时依托社会力量,优势互补,进行特色专业教学。通过加强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络,利用其师资雄厚、工作日场地相对空闲的优势,补充开设特色专业课程教学课。如慈溪老年大学从众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择优选择了中心城区两家办学特色明显的民办学校,先行开设书画、舞蹈等4个热门课程班级,招收了180余名学员,这些教学班教学管理由所在社区学院、街道老年大学分校负责,慈溪市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开设网络课堂,切合需求,提供菜单点播教学。

目前,有更多的老年人逐渐接受网络这一媒介,市校利用学校网站,从2010年开始,开设网上课堂,将老年学员喜欢的又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花鸟画、阿拉宁波、越剧教唱、老年病防治等课件上传到网上,已有8000多人次浏览观看。慈溪老年大学会同教育局、老龄办等部门,依托社区党员学习网站“99学吧”平台,开设网上学习课程专栏,实施学习积分奖励制度,使老年大学的“数字课堂”成为老年教育的新途径。近三年,慈溪市老年学员累计注册3.5万人,参加在线学习累计12.7万人次。

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积极促进“多元化”的办学格局,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有条件的部门和基层街道、镇(乡)社区创办各级各类老年学校或教学点,加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二是以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总结推广建立分校和利用民办机构开设老年特色教学点的做法,推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不断延伸老年大学的触角。三是逐步推进有线电视和远程网络教学,我们已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广电集团、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进行了协调沟通,达成了共识,充分利用数字电视、有线传输网络功能,推进老年电视教育,实现课堂教学与电视教学相结合,把老年大学的手臂引向数字化网络系统和交互式电视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求知需求。

 

(作者单位  宁波市委老干部局)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