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出要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智慧的老年人群是整个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构建智慧老年学校教育体系,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是关键的一笔。
第一步:搭建群文平台,吸引眼球
老年教育是老百姓从摇篮到拐杖的接受终身教育平台的最后阶段,老年教育阵地是老年人丰富精神活动的载体,让老年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慢慢转变。应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对其人文关怀,使老年人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其生活和生命质量。老年学校就是用教育的方式去引导、影响老年人,通过参与地区中各类培训与活动,提升自身素养,在社会进步和社会保障中,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智慧老年学校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吸引更多的老年朋友参与进来,那么群文平台无愧为首选。吴泾镇老年学校根据当地老年人的特点,搭建了四大群文平台,构筑起一道道求美、求乐、求知的文化风景线,让老年人既排解寂寞,又可以强身健体。
一是农村舞台。为满足居民对沪剧文化需求,老年学校从2008年起组建了沪剧沙龙团队,历时5年,培养了沪剧爱好者300多人,团队也发展到4支,演出近400场,每周在枫桦景苑、虹梅居委、万科居委等小区定期活动,居民参与达到5万人次,成为吴泾村民联络感情的重要纽带。二是社区看台。开展“东方讲坛”、“民乐沙龙演出”等文化活动。2013年举办了5场“东方讲坛”讲座,社区听众达500人次。老年学校的老年戏曲班、民乐沙龙不定期到各小区、敬老院进行演出活动。同时,参加远程教育集体收视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0.56%,加上有组织分散收视人数,总收视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7.23%。三是百姓展台。举办社区居民“手工艺作品展”,将老年学校学员的剪纸、国画、布艺画、串珠、中国结、草编等作品在社区中展出,受到好评。四是网络平台。利用吴泾镇门户网站、党务公开网等各种信息化平台发布信息。2011年6月,开通了老年学校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习信息,实现与居民零距离交流。网站还链接了上海终身学习网、闵行区终身学习网等教育网站,拓宽了教育载体,满足了市民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老年学校将课程数据和班级数据成功上传到了上海学习网上的社区学习地图,使社区居民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搜到自己住宅周边喜欢的老年学习课程,其中有详细的课程介绍、课程开办时间、任课教师等信息,并清楚了解到报名和咨询电话,极大地方便了居民进行课程学习报名。与此同时,随着高素质老年人群的不断壮大,老年学校设想设计一个网上报名系统,方便吴泾镇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在网上就可以报名自己喜欢的老年教育课程。
第二步:创新教育形式,持续正能量
老年人的教育方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等处于退化状态,不能照搬义务教育式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可能不适应在教室里端坐,坚持常规的40分钟教学, 如教育形式过于呆板,肯定会使很多老年人失去上课的兴趣。所以老年教育课堂及活动组织形式需多样化,可以采取传统的讲授和互动交流、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智慧老年教育形式,是老年学校构建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吴泾镇老年学校根据当地老年居民的需求,创新了以下几种教育形式。第一,“妇女聊吧”、“百姓聊吧”“周周会”等聊天平台。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一个团体的老年人聚集到一个学校点,通过探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开拓视野,这样的平台是老年朋友们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聊天平台有专门的学习点教学干部组织,不是松散的聊天,而是有主题的聊天。这样的教育形式增加了群众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交流机会,提高了居民对党政决策的知晓度、参与度,也促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正视民间呼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增进了居民间的友谊,促进了社会和谐。第二,组织老年人参与“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教育活动。老年学校以上海市的终身学习周活动为载体,认真筹备,制定吴泾镇学习活动周计划,2013年10月参与的上海市第九届全民终身学习周展示活动,展示了吴泾草编课程的魅力,也向市民呈现具有吴泾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成果,宣传和推广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是“宅基课堂”,它是为了满足吴泾镇“留守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开设的特殊课程。吴泾镇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和平村13组原有的“农民书屋”基础上,开设了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农民需求的“宅基课堂”,不仅满足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能、新风尚的需求,拓展了农民教育的内涵,激发了农民学习交流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干部找到了做思想工作的突破口。吴泾镇老年学校沙龙活动的100多名学员,经过一年多的专技训练,已崭露头角,活跃于各个社区,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并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三步:注重特色发展,教学相长
在“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探索老年学校办学的新途径,利用学校就近的活动场所,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分析吴泾当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开设精品特色课程,打造老年学校办学特色。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主动出击:
一是主动与居委沟通对接,进一步健全村、居委老年学校学习点的设置,自主开展各种类型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活动,提高办学质量和老年人的入学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开创品牌课程,主动对接社区、厂区、校区、园区,建立等级奖励制度。如吴泾镇万科居委学习点的丝网花班、虹梅新苑第二学习点的巾帼彩织坊,就是做出了品牌。老年学校在品牌课程建设要起到助推作用,扩大影响力。三是收集吴泾地区有影响的人物的资料,通过培育这些典型人物,作为一个对社区的窗口,成为老年学校教育的成果展示。
吴泾镇老年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首先当推的是“吴泾讲坛”。它是学习点的主要教育宣传阵地,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注老年居民各方面需求,贴近居民实际生活。讲座涉及法律、心理、健身、时政类等内容。在这过程中,我们也把党的“惠民、智民、富民”政策和镇里实行扶贫济困、就业服务保障等政策一同带进百姓家,深受欢迎。老年学校“吴泾讲坛”的17名讲师团成员,是老年学校从社区中挑选出来的志愿者,主要由学校退休的老师和吴泾镇各行业的人士组成。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定1~2个课题,由老年学校汇总后发送至各学习点;学习点根据自身需求每月选定2个课题上报给老年学校;老年学校再作安排,将次月讲座提前刊登在《共建吴泾》报纸上。选题贴近实际,使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言和生动的案例讲解,广受群众好评。讲座结束后,各学习点负责人提交“讲座反馈表”以及讲座通讯。“吴泾讲坛”成立至今已有五年,队伍逐年壮大,老年学校在所有小区组建起由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教育文化团队,延伸到各学习点上。
第四步:加强区域联动,资源整合
老年学校在制度上需要研究顶层设计,用管理制度解决老年教育需求矛盾。根据吴泾特点,校区、园区、厂区、社区四区联动的机制,采取四方合作的方式,把群团、科协、商会紧紧联系起来,围绕一个方向,形成一个思路,真正做出一个成果。
模式上,以信息化模式推进这个地区的老年教育建设、服务与管理。闵行区提出“智慧闵行”,吴泾相应的也要落实“智慧吴泾”,将有关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有专人管理,策划、推动、落实。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每年确定项目:教育项目、社区项目、村站管理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等。以“依托高校、区域联动、面向社区、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走资源共享之路。吴泾镇周边有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紫竹科技园区等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师资雄厚、理念先进、学生素养也高,可以为老年学校办学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吴泾镇老年学校联合这些力量办学,引进周边高校的优质资源,做到区域联动,每周在社区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无偿的服务。如交通大学志愿者每周开办的“科学商店”,由交大农学院和药学院的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华师大的法律援助志愿者们每周日在文化广场上搭建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专项法律咨询服务。
硬件上,老年学校需要有序添置和改善学校教育与为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标识清晰、功能明确、环境舒适的教育场所。软件上,智慧老年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从事老年教育的工作者以老年人为本,重心下移,服务民生,满足需求,推进发展;用智慧的头脑思考工作方式,营造良好氛围,以居村委教学网络为基础,依托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并引进周边优质资源,推进资源优质化建设。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意观察,有效调整,让老年教育课程活动和各类群文活动常态化、多样化、系列化,并配套一些反馈考核机制,使社区老年教育生机勃勃,更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社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