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实求乐 推进课程创新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8作者:上海老年大学副校长 熊仿杰系统管理员

课程创新是课程建设的生命,也是老年大学科学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上海作为开放的特大型国际城市,是经济文化的中心,老龄人口的知识文化层次较高,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与阅历。求新求实求乐,做时代新老人,是他们退休后对于老年生活的新追求。所以在老年学校学习的学员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种类、内容、课程的水平和质量都有着较高的期待。不断推进课程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必将成为老年大学不懈的目标。

一、课程建设是课程创新工作的核心

课程建设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兴衰。上海老年大学建校以来,坚持按照教育的规律,不断开拓创新,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四项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即老年大学所开设的课程,首先考虑是否符合老年学员的需求。学校每开设一门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以讲座的形式让老年学员试听,由学员对该课程做出评价、评估,得到多数老年学员首肯的课程才能正式开办。二是科学性原则,即新开设出来的新课程,内容要充实,既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沉淀,也拥有时代的精神和知识,是“绿色”“环保”的,具有科学价值,提供正能量,对违反科学精神的东西一律拒之门外。三是系统性原则,老年大学开设的所有新课程的知识和技艺,必须符合老年学员学习的需要,由浅入深递进,具有很好的课程结构,能帮助学员实现系统学习。四是层次性原则,新开设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深度,具有综合性及专业性,能不断发掘和满足广大老年学员深层次的需求,不断提升老年大学的教学水平及层次。

根据上述原则,学校各教学行政系根据各自学科的专业特点,循序渐进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如文艺系已开设了34个班级,建立了三大专业的课程系列:一是声乐课程,二是舞蹈系列课程,三是服饰表演系列课程。文艺系年年火爆,常常“一座难求”。保健系在开设了中医和其他保健类的系列课程外,还开设了运动类和营养类的保健课程。无论动、静类和中、西类保健课程,均广泛受到老年学员的欢迎。文史系的课程建设近些年来发展较快,先后开设了三大类专业课程:第一类是文学赏析类,第二类为写作创作类,第三类为文哲类,共32个课程班,1700余人次。书画系开设了书法、中国画、西洋画,共43个课程班。中国传统类书画和西洋的水彩、油画课程,都受到学员的热捧。家政系的课程贴近民生,有烹饪、点心、编织系列,还有家庭养花、插花系列等,可谓色香味诱人。现有34个课程班级,1400余人次。这些课程帮助学员健康地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外语系课程现有英语、日语两个语种。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外交流和出国旅游观光的开展,满足了老年学员对于外语口语的需求。钢琴系开设的课程学制最长,共需十年,形成了系统的钢琴学习体系,学员从开始学习起步,一直学到名曲弹奏、伴奏,甚至学完钢琴大专水平课程。现有班级65个,基本班班满员。器乐系近年来发展很快,已达到54个班,1000余人次。课程设置有琵琶、古筝、二胡、葫芦丝、电子琴等课程。为了提高学员的乐理基础与素养,近期开设的音乐基础及中国音乐欣赏知识课程也受到学员欢迎。计算机系是一个最体现现代技术发展学科的系。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综合应用、系统安装及维护等课程,还开设了数码摄影、数码摄像、图像处理等课程。目前,全校共拥有专业系列31个,加上声乐表演、钢琴演奏、体育保健、数码摄影摄像4个大专学历班课程,我们共开设了35个专业系列课程。

课程创建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每门新开设的课程都要经受数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根据历年的实践,每年都有5-10%的课程因不适应老年学员的要求而被淘汰,而一些新的课程又应运而生。如文史系的一位老师想为老年学员开设一门旅游创意课程。他花费大量精力准备了19万字游记备课方案,开课初始有40多名学员听课,但一年后只剩下10余名,这使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请了3个月假到欧洲骑自行车旅游,游览了不少外国名镇,回国后又骑车游览了江西、浙江等国内名镇。他边游边记录整理,在胸有成竹后提出开设“中外名镇游课程”的要求。结果一炮打响,好评如潮,刚开课,名额就已满员,真有浴火重生之感。事实证明,要打造一门好的课程,必须经得起老年学员的检验和认同。教师的付出和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课程的开设,除了要保证老年学员的“基本文化温饱需求”,还力求让老年学员“吃”得好,“吃”得健康,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发展的思路、创新的意识和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课程建设关系着学校的发展,上海老年大学从1985年起步,当时只开设了书法和绘画两门课程,两个班级,58名学员。30年后,学校已经形成一定的教学规模,拥有9个系、150门课程、760个班级、近9000名学员、14000人次。

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是课程创新的保证

老年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年龄差距大、文化差异多、社会阅历和身份差别广的老年群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讲授,才能让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对每位任课老师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广大的教师有着甘于奉献老年教育的情操,有着勤于探索的教学研讨精神,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出一整套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老年学员的赞誉,为老年大学带出了超高的人气。

我们在实践中归纳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贴心用心引领法

所谓贴心用心引领法,就是教师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上,他们备课认真充分,讲授娴熟动人,示范清爽明晰,指导及时周全,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学。学员们反映,听这类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这些教师在上课前就到教室答疑,课后留下来帮助有困难的学员进行辅导,回到家中还要接受学员的电话咨询,有的老师甚至还和学员约定:每晚10点半后才休息关机。有的教师设立了网上微信平台与学员交流进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和灵魂主导作用体现十分显著。

(二)尊重点赞激励法

所谓尊重点赞激励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老年学员像敬重自己的长辈那样尊重,像鼓励孩童那样去激励。在课堂教学中,学员称呼老师为老师,老师称呼学员也是老师,初来者一下子弄不清楚究竟谁是老师,谁是同学,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异常融洽、和谐的氛围。老师在教学作业讲评中,善于发现、捕捉学员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及时加以勉励,毫不吝惜赞誉之词,并适当婉转地指出改进之处。老年学员对于老师的鼓励心领神会,他们每周都会认真交上一份作业,在课堂上等待老师对作业的点评,倾心期待聆听老师那激动人心的几句话。在书法学员的作品展示中,曾有学员激动地追述老师历次为自己字帖批改所带来的帮助和提高。所以,老师的短短几句讲评,点拨的不仅是一门课程作业,而是点燃了老年人对学习专业的兴趣的火焰和坚定地去驾驭专业的信心。

(三)展演交流考核模式

老年教育属于休闲文化教育范畴,就教育而言,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克服老年人对于考试的恐惧和压力,对老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于潜心研究老年教育的教师来说,他们总能发现新大陆。教师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老年学员在学习中取得一定进步后,都有一种表现展示的欲望和冲动,于是就因势利导,在学期结束和专业结业时,精心组织学员搞作品展示或节目汇演。广大学员对这种通过展示来考查学习成绩的方式非常欢迎。他们对展示作品反复磨练、精心挑选,对汇演节目加班加点用心演练、盛装出演,欢天喜地如同过节。器乐系每年都组织大型汇演,参与面越来越广,汇演水平越来越高。古筝专场汇演几乎是班班出场,人人参与。开始时仅仅是高级班的优秀学员参与演出,现在初级班学员也几乎人人参与上台演出。现在,在书画系、文艺系、钢琴系以及其它一些系的专业课程中,也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考核检查的。这种考核方式既检查了教学的结果,帮助学员复习巩固了学习知识,也让学员在展示中获得成功后的无比喜悦,继而鼓舞继续学习的信心。

三、教材建设是课程创新的结晶

老年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门类,既要按照老年教育规律办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积累老年教学经验,开拓老年教学发展的道路。要把老年教育教学中好的课程、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沉淀传承下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材建设的积累。

回顾上海老年大学办学30年的实践,教材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办学之初是根据教学需求选用一些现成的教材。然后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老年学员的特点,汇编来自各方面的材料,开始着手自编教材。

近年来,在教材建设上,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编写和出版正式教材。以专家为骨干,汇集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力量,将那些学科专业规模较大、教育实践中较为成熟的自编教材重新编写,补充新的知识以正式出版,形成老年教育自己的系列教材。近三年,我们先后出版教材19部,如:文艺系组织全系教师出版了《声乐基础教程》(第一部和第二部)、《中老年服饰表演》等教材;保健系出版了《新编实用老年自我保健》、《黄帝内经》等教材;文史系出版了《经典电影赏析》、《旅游文化》等教材;书画系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出版了《书法基础教程》、《花鸟画》、《山水画》等教材;家政系出版了《家庭养花与园艺疗法》、《编结》等教材;外语系组织出版了英语口语《走遍世界》等1—6部教材;钢琴系集中了钢琴系全体任课教师心血,梳理了十八年积累的老年钢琴教育资料,编写出版了《钢琴基础教程》1—4部教材;器乐系编写出版了《中老年古筝基础教程》教材;计算机系组织出版了《摄影与图像处理》及《图像处理》教材。其中,文艺系出版的《声乐基础教程》第一部至今已七次再版,说明老年教材的出版得到老年教育界同行的认可。

经验告诉我们,老年教材的编写过程,既是对过去教学创新工作总结的过程,又是对历年教学成果进行提炼和再创新的过程;不仅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结晶,也是教师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及劳动价值的体现。我校外语老教师刘文娟原来是一所高校的教师,退休后在我校担任外语口语教学工作15年。在教学实践中,她发现许多老年学员学习外语口语的目标就是期望能开口用英语说话,为出国探亲、旅游派上用场,但开口难、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更难是老年学员学习口语的难点。她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自己买了机票到美国和欧洲旅游,把进出海关、机上用餐、旅游点参观、餐馆用餐、旅店住宿、商场购物、日常问候等生活旅行实例逐一记录下来。回国后编写了《周游世界》上、下两册口语教材,使用关键词表达方法,让老年学员能够尽量用最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最简单的句子同外国人交流,解决出国后可能遇到的最多最实际的问题。刘文娟老师在身患胰腺癌病重期间,坚持完成了这本教材书稿的校检工作。这本教材一经问世就受到学员们的好评,一些老年教育学校也纷纷采用之。

四、规范的教学管理是课程创新的基础

课程创新要得以顺利推进,必须有好的政策的导引和支撑。首先,校长的治学理念起着灵魂的作用。老校长郑令德提出要办老年人满意的老年大学,以作为上海老年大学办学的宗旨和目标。李宣海校长到任后提出上海老年大学要以学员为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治学理念。这些都给办学人员和广大教师提出了课程创新的明确方向和根本目标。

在这个办学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教学管理规范创新就有了准绳。上海老年大学办学30年,沉积了两本重要的“蓝皮书”。一本为《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现在已汇集近150门课程,它已成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2015年将进行第四次修订。通过补充、调整、完善,以适应新的课程创新的要求。另一本是《上海老年大学规章制度》,其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课程创新提供支点的。如: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推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学员学籍管理和学分的核定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校规定,教师上课要做课记;学员学习班长要做考勤和日志,把教学重点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映及时记录下来。一开始大家不太适应,几年实行下来,发现对教学工作的积累总结和大纲修订很有好处。又如:上海老年大学实行的专业毕业荣誉证书颁发制度,有效引导学员选课的方向性和系统学习的规划性,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这两本重要的“蓝皮书”,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创新,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之中。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与灵魂,上海老年大学确立“博学、厚德、康乐、有为”的校训,提出“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校风建设目标。经过近30年的宣传、教育与培养,校训、校风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水分和土壤。

课程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将在总结上海老年大学建校30年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课程创新的路程中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