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老年教育的智库建设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6作者:俞恭庆系统管理员

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认真组织了2013-2014年度上海老年教育论文征集和评审活动,共收到论文240篇,论文总数超过历年,其中重点课题的完成率达90%。通过专家评审,选出获奖论文40篇,编辑成《上海老年教育论文集》。40篇论文反映出近两年来上海老年教育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的丰硕成果,表现出 “广”、“宽”、“深”、“联”、“细”的特点:

一、参与面更“广”

1、4所市级老年大学提交论文总数达60余篇,比前几届要多,9所上海老年大学高校分校有8所提交了20篇论文,17个区县有15个区县提交了论文,不少街道镇、居村委也参与了论文的撰写,达150余篇,占总数的66%。

2、可喜的是,上海有关部门和机构,例如军休所、民政局、文广局、老年学学会、健康所、人口所等单位也提交了论文。

二、涉及内容更“多”

不少课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关注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的内容更多。其中有关于学校管理、远程教育(包括网络课程)、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教材的选择和应用,此外还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教育理念、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发挥、老年人的素质教育、老年教育的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教育如何扩大社会影响、老年学习团队、老年教育资源的整合等。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具有可操作性。

三、研究问题更“深”

1、老年人素质教育的深化

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认为,立德树人应是老年教育的主要功能,每年都有相关的课题并渗透到老年教育的各课程、教育管理的各领域,全方位关注老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海老年大学开展的“长者风范”教育活动年年有新意,年年有进步,“长者风范”已经被大多数学员认可,并以学习者的风范、志愿者的精神来规范自己。

2、如何使老年教育的重心下移

通过构建老年人学习的四级公共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优质的学习场所。

3、在老年大学开展学历教育的探索实践

为适应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学习的需求,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在2011年秋季招生,开办了老年教育的大专学历班。有71位老年学员于2014年7月毕业,取得大专毕业文凭,引起了社会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老年教育“随堂听课”的初探

上大老年大学从2012年开始探索老年人与在校大学生“随堂听课”,已经实施了五个学期,并提出进一步深化的意见。

5、老年人学习团队的研究

随着老年教育的逐步深化,老年教育已不仅停留在老年学校教育上,老年人的社会教育也日趋完善,成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新生长点。

四、研究形式更广泛,促进了“五个联动”

1、上下联动

由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和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牵头,与有关区县老年大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有的乃至吸收有关街镇老年学校等单位一起进行调研。如“建设覆盖全市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的实践与思考”这一课题就有6个区参加。

2、区与区联动

有相关的7个区县、街镇参加了“培育和建设老年人学习团队研究”课题研究。

3、高校与区县联动

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充分发挥了高校在理论研究中的优势。高校“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从事、关心老年教育的专家学者与区“老年教育研究实验基地”结对。如复旦老年大学与黄浦区老年大学、交大老年大学与闵行区老年大学、上师大老年大学与徐汇区老年大学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实验基地的研究能力。

上大老年大学与奉贤区老年大学成功举办“老年教育论坛”,并参与和指导部分区、街道老年机构参加的“培育和建设老年人学习团队研究”的课题研究;由华东理工老年大学牵头,有五个区县街镇老年机构参加,开展了“老年教育中的资源整合”课题研究。

4、理论研究中心与其他服务中心的联动

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与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合作,编辑、出版、发行《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完成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有关素质教育的子课题《老年保健和老年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市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合作,承担撰写工作,编辑出版《老年教育ABC》一书,还合作举办老年教育理论研究骨干培训班;与市老年远程学习指导中心合作,总结推广“优秀学习收视点的创新典型”。

5、理论研究中心与各有关涉老机构及协会、研究单位的联动

承接全国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的全国课题《老年教育领导管理方式的调查分析》;委托和参与上海健康教育所的“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课题研究。

五、论文评选更“细”

老干部系统的论文评选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好,每两年开展一次论文评选,已经进行了12届,每次有论文在30篇以上。此外,上海老龄大学、闵行区、黄浦区、长宁区、普陀区等的发动工作也都做得比较好,这次递交的论文在20篇以上。丰硕的研究成果是新形势下老年教育新鲜经验的结晶,是对老年教育规律性认识的升华。

上海老年教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包括一批科研成果,在指导、推进、提升上海老年教育事业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面对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老年教育纳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这既是对老年教育的充分肯定,又是对老年教育的定性定位,标志着老年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9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要组织专门班子研究老年教育。”教育部已着手编制《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老年教育将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议事日程。

早在本世纪初,上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老年教育纳入了教育行政序列,并在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先后召开了三次“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由市教育部门做老年教育工作报告,并由教育部门牵头,会同老龄工作部门等,每一个时期都颁发了全面深化并推进上海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上海老年教育在十年前就已经纳入教育的公共财政,纳入了终身教育的统计序列,纳入了干部的考核和奖惩等。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关心、支持,绩效明显,在市民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满意度测评中也是名列前茅。

上海老龄化是全国最高的地区,处于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在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据预测,到“十二五”末,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 ,并持续增长到2025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对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有着更高的期盼,在老年大学的课程中,有的学科报名甚至达到“一座难求”的状况。

老年教育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老年人的年龄跨度大,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有部分是50岁就退出生产、工作岗位,退休后有着10多年、20多年的学习时间。

老年人文化差异较大,从中学程度到大学及研究生学历。人生的经历也都不一,性格特点更是多样。因此,如何开展老年教育,从国情、市情出发,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多模式、多样化的老年教育,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老年学等等,因此需要全社会参与。

事实上,现在参加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学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参与老年教育工作的也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次参加上海市老年教育论文评选的专家,就有在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口学家、高等教育专家等。近年来,为老年教育编写教材和读物的专家也是遍及医学界、艺术界、体育界、法律界等。因此,将这支队伍组织好、建设好,这是全面推进和提升上海老年教育智库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上海老年大学校长李宣海同志提出的成立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的建议,是很有远见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对此,我们要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对长期以来参与老年教育研究和推进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卓有建树的工作者,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将老年教育的智库建设好,形成创新型、实用型、对策型的决策咨询的蓄水池。我们要应对老年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提出新的对策、新的举措,在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局面。

( 作者为中国老年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会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