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0年的发展,随着中国老年教育逐渐纳入终身教育的范畴,中国老年大学作为中国老年教育的载体,正由不成熟走向比较成熟。正在步入转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由此,中国老年大学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实现转型发展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就此,笔者对中国老年大学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一、何谓中国老年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中国老年大学质的规定性
目前,对中国老年大学的社会误读仍然普遍存在。即使在老年大学学界内部,也有一些人对老年大学性质还没有搞明白。如:有的认为“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玩玩的地方”;有的认为“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地方”;有的认为“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教育养老’的地方”等等。笔者认为,如是之,中国老年教育的本体性就不存在了,中国老年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更不存在了。诸如此类对中国老年大学的误读,究其缘由,是对中国老年大学质的规定性的误判。
研究中国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正确判定中国老年大学质的规定性。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认识和研究客观事物,首先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质。根据2013年7月正式实施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中国老年大学的法律界说,中国老年大学的性质是“教育”而非养老,是中国老年教育的载体,是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
(二)“教育转型发展”的界说
既然中国老年大学的性质是教育,那么,研究中国老年大学的转型发展,逻辑地应从教育转型发展谈起。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教育转型发展”,总体是指教育在实现体制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教育价值、教育方式和教育绩效的更新和提升。中国的教育转型,指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形态、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等诸多重要方面的更新升级;教育发展,指中国教育从落后于世界教育总体水平的状态向现代化迈进。
(三)中国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的界说
中国老年大学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是中国老年教育的载体,因而,中国老年大学的转型发展与中国教育的转型发展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中国老年大学的转型,指中国老年教育的具体形态必须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中国老年大学的体制必须由现在的多元化体制逐步改革为由政府教育部门牵头、其他政府部门协同管理的扁平化体制;中国老年大学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等重要方面必须更新升级。中国老年大学的发展,是中国老年大学从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化、从规范化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由此,中国老年大学的转型发展,既要实现体制转变,实现教育价值取向升级,实现办学形态的多元化,更要实现教育绩效的提升。
中国老年大学的转型发展,与国民教育转型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于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的内涵。
——我国社会深度老龄化要求老年教育宗旨的升级,凸显对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从而使之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指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刘易斯第二拐点”到来和发展之际,通过大力发展老年教育,逐步提高广大老年人的文化素养,培养和发展老龄人口红利,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时代发展引领老年教育价值指向的升级,“以老年人为本”具体落实到广大老年人个体,通过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社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完善人格和实现自我价值,在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世界老年教育发展大势要求我国老年教育培养目标的更新升级。2002年4月,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行动准则,其主要内容是“健康、参与、保障”,核心是“参与”二字:即根据需要和可能,让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使他们融入社会主流,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因素。为此,我们的老年教育要使老年人通过接受再教育,更新知识编码和图示,升级或重构知识结构,不仅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且进而成为融入社会发展的“现代老人”。而这一培养目标的更新升级,需通过老年大学进一步深化教学及其教学管理的改革来实现。
二、为什么中国老年大学要转型发展
中国老年大学之所以要转型发展,其改革目标指向,是有效解决目前阻碍中国老年大学发展的瓶颈以及诸多重大问题,最终实现把老年教育办成“让广大老年人满意的教育”。鉴于此,应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反省和切实有效地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一)从宏观看,顶层设计滞后致使老年大学在发展中遭遇到一系列继续前进的障碍。
值得我国借鉴的发达国家老年教育健康发展的经验之一,是国家研制并实施了老年教育的法规及与其相配套的实施条例和办法。相比之下,至今,中国还没有出台《中国终身教育法》、《中国老年教育法》和《中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老年大学的性质是教育,教育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范畴。为此,中国政府必须对中国老年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研制有利于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系列法规以及重大方略、举措。这是目前中国老年大学健康发展的首要刚需。
由于顶层设计滞后,带来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老年大学的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老年教育的顶层设计滞后所产生的负效应。加大中国老年教育改革的力度,势必要求在国家层面深入研究中国老年教育的问题,并尽快进行顶层设计。
(二)从中观看,各地老年大学在艰难发展中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及其学术委员会组织的多项专题调研数据,中国老年大学在30年来的艰难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相对于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和增速,老年大学发展的规模不大,增速缓慢。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学员6772834人。另外,接受远程教育的老年人有2282200人。这两者相加,入学人数为9055034人。2012年我国老年人总数18429.08万人。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相比2012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增速为8%,而全国接受老年教育的学员增速远远达不到8%,两者相比,老年教育发展速度与全国老年人总人口的增速形成相当大的落差。
二是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型的老年大学发展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如下:
(1)老年大学区域发展不平衡。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2013年统计,华东地区,37073所,占全国总校数的66.02%;华北地区,9943所,占全国总校数的16.65%;西南地区,5764所,占全国总校数的9.65%;中南地区,2733所,占全国总校数的4.58%;东北地区,2165所,占全国总校数的3.63%;西北地区,1646所,占全国总校数的2.77%。
(2)各层级老年大学发展不平衡。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2013年统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省级老年大学只有74所;全国395个地市中,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学校数为446所;全国2793个县市中,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学校数只有2283所。
(3)城乡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发展不平衡。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2013年统计数据,全国123774个乡镇(社区)中,老年学校的学校数为8061所,学校数占乡镇数的比例为6.5%。而在全国的城市中,全国省(市)、地(市)、县(市)共有老年大学2803所,全国省(市)、地(市)、县(市)共有3219个,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学校数占比87%,大大超过全国乡镇老年学校数占比6.5%。
(4)各类型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不发展平衡。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2013年统计数据,全国国家机关的老年大学只有25所;全国大型企业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只有621所;全国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只有365所;全国解放军部队的老年大学只有358所。以上各类型老年大学的学校数均与其总数占比很低。
三是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总体教育绩效低,各地各校差异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绩效指标体系,共有以下五项指标:①教育供给;②教育需求;③入学率与参与;④教育内部效率;⑤教育产出。根据这五项指标,全国老年大学各类学校的教育绩效差异非常大。以上述五项指标考量中国老年大学的教育绩效,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统计数据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的各专项调研数据,可得出以下判断:
(1)中国老年大学的入学率极低。入学率是考量学校教育绩效的极为重要的变量之一。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入学率仅为3.49%,若加上接受远程老年教育的老年学员,入学率仅为4.91%。如此低水平的入学率显示出,我国广大老年人至今还没有充分享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赋予给每个公民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2)不同管理体制下的老年大学所获得的教育供给差异极大。例如,教育供给最好的上海市和苏州市,因体制归属于政府教育部门管理,不仅具有充足的政策保障,而且具有一系列教育供给的机制。这是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老年大学所缺乏的。
(3)各地区老年教育的教育需求差异极大。例如,上海市、南京市等华东地区和中部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大学,呈现为“一座难求”、学校出现一、二十年不愿意离校的“恋校生”。而我国西部有些贫困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老年大学;有些地区老年大学很少。
(4)各地区各层级各类型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教育内部效率差异极大。从学校硬件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大学的设施较健全,而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大学则十分简陋。从学校软件来看,经济发达地区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正逐步由规范化走向现代化,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老年大学则比较落后。
(5)各地区各层级各类型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教育产出迥异。老年教育的产出与国民教育的产出的内涵不同。老年大学的教育产出主要表现在将老年人培养为“现代自由老人”,以及所培养出的老年人才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率,即老年人口红利的多少。以金陵老年大学微观个案为例。金陵老年大学的书画研究院,集中了400多位老年书法绘画的爱好者,其中的100位已成为各级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有202位创作研究员的文史研究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7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8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26人。但与此同时,那些发展举步维艰地区的老年大学,教育产出状况就较差。教育绩效是科学反映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指标体系。以此衡量我国各地老年大学,可以透视出诸多方面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等客观方面的问题。
四是老年教育也存在教育不公平。全国老年大学3.49%的入学率和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有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有的老年大学还有20多年的“恋校生”等情况,充分证明了目前全国还有96%以上的社会老年人不能享受教育,说明了陶行知先生60多年前所说的“教育不公”在今天我国的老年教育中仍然严重存在。
五是“多龙戏水”的管理体制是我国老年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专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教育目前的体制呈现为多元化样式,概其所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体制样式,是从属于体制内政府相关部门。据抽样调查所占比例排序,政府办的老年教育体制样式为:(1)老干部局主管;(2)民政局主管;(3)老龄委主管;(4)文化局主管;(5)教育局主管。第二类体制样式,是从属于体制外的各种非政府部门的社会民间机构组织以及个人。据抽样调查所占比例排序,非政府办的老年教育体制样式为:(1)企业自办;(2)高校自办;(3)民间机构自办;(4)农村集体自办;(5)个人自办。各种体制形式下的老年大学的体制绩效和教育绩效悬殊很大。
六是对老年大学的社会身份认同度不同,导致了各地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同。“认同”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资源,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关键,是个人、社会、国家的协调,是繁荣的基础。老年大学亦然。对于老年大学社会身份的认同不一,导致了各级各地政府对老年大学的态度不同,以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同,从而产生了连锁负效应,如,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经费不足、教育绩效低下等诸多问题,使广大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受到极大影响。
(三)从微观看,各地老年大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教学不规范,影响了教育绩效的提升。
老年大学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课程体系建构和实施,是老年大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国老年大学30年发展的实践已证明,老年大学的课程只有将高情感(伦理道德、创新智慧、审美意识)与高技术融会贯通,将现代知识、现代技能和现代文化种子播撒在老年人的心灵之中,才能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激活他们心智中原创力的冲动,从而促进他们的生命和心灵的成长,提升他们生命的质量。但是,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出现阶段我国老年大学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规范,教学不规范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规划的滞后性;课程设置的“碎片化”;课程实施的随意性;课程评价的片面性,等等。
三、中国老年大学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研究问题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据相关专项调研,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老年大学实现转型发展,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国家尽快出台关于老年教育的顶层设计。
从宏观视角看,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800—1000万人。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国家将发展老年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之中,并通过大力发展中国老年教育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中国老年教育的深入发展,关于解决老年教育发展所急需的法规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均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果断推出顶层设计,以保证老年大学顺利实现转型。其中,老年大学持续发展的瓶颈——体制机制问题,尤须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因为,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老年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有机构成,是继续教育的最后阶段,这是现阶段国家对中国老年教育“社会身份”的定位。既如此,老年教育与中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首要条件就是中央政府集权到足够大,且集权一定要走向制度化,才能保证老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各级政府出台关于本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以及相关改革举措。
党的十八大《决定》提出,把教育办成“让广大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就应该把老年教育办成让广大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为了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一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老年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二是老年教育的本质属性规定了老年教育是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畴。三是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必须行使政府服务职能,尤其应尽快出台关于本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以及相关改革举措。关注并支助老少边穷地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注并支助农村老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关注并支持企业、事业、高校、部队和私人等各种类型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各种类型的老年教育尽可能地提供一切公共服务。
为老年大学转型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条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笔者认为,目前有两个重大问题亟须各级政府尽快决策、解决:一是出台本地区关于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因为法规是各地老年大学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尽快着手研究、解决本地区老年大学发展的瓶颈——体制机制问题。因为,法规必须有制度承接才能“落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逐步进行本地区老年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各地政府在解决老年大学的体制机制上,既可借鉴上海市和苏州市成功经验,也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由本地教育部门牵头、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的扁平化管理体制。
(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尽快研究、出台关于中国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作为统领全国各地老年大学的“领头羊”,掌握着全国各地老年大学的相关数据,了解全国老年大学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研究中国老年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客观原因,汲取世界教育先进思想和世界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先进思想,研究破解我国老年教育问题的路径和具体举措,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既是责权所在,义不容辞,更是中国老年大学实现转型发展的主要推力。
(四)各地老年大学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研制本校实现转型发展的规划。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实践。各地老年大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老年大学的性质是“教育”而不是“养老”;现阶段中国老年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着诸多方面的“不规范”;老年大学的体制绩效和教育绩效绝大多数处于低水平状态,远不能适应中国社会深度老龄化的要求,远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找准并研究本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问题所在。找准问题,才能明确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才能研制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转型发展的科学规划,也才能顺利实现本校的转型发展。
最后,从本校实际出发,研制实施转型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一是提出本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二是确立本校转型发展的原则;三是确立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四是明确本校实现转型发展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五是研制本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举措。六是明确本校转型发展的重点是教学及其教学管理,因为老年大学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七是搭建民主平台,广泛征求本校教职员工和教师、老年学员关于转型发展的意见。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交流,充分听取与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相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意见,才能使本校转型发展规划趋于完善,也才能逐步提高老年大学转型发展规划与教育改革大势的契合度。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