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人文化需求分析及老年文化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9作者: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系统管理员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不仅老年人口数量大,而且人口老龄化比例高,同时人口高龄化程度也高。上海又是我国的文化大都市,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品种类众多,整个上海市民整体受教育程度高,文化娱乐生活极为丰富发达。然而,相比较其他年龄段的文化建设,老年人的文化建设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取得较大进展,各项老年文化活动开展热烈,老年教育成果丰硕,但是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相比,以及上海定位国际大都市相比,老年文化建设仍然不够发达和繁荣,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全国老龄办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了解当前上海老年人文化活动特点和需求,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了专题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对上海不同经济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特点,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调查分市区、郊区和农村三种地区,选择了500位老人进行了调查。其中选择黄浦区作为市区老年人的代表,浦东新区作为郊区和农村地区的代表。黄浦区调查200位老人,选择了四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一个居委,每个居委调查50位老人。浦东新区共计调查300位老人,其中郊区和农村各150位老人。在确定被调查老人的性别年龄结构时,分男性和女性老人,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及以上岁组按比例抽样。在调查过程中,原则上要求抽到的每个家庭仅调查其中一个符合要求的老人。整个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社区调查样本分布见表1。每个抽中的社区,在抽取被调查对象时的性别年龄结构均按此进行。

 表1  某社区调查样本分布                   单位:个

 

 

合计

60-69岁组

26

13

13

70-79岁组

15

7

8

80岁及以上

9

4

5

合计

50

24

26

二、调查分析结果

1、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1)女性老人多于男性,低龄老人超过半数。500位调查对象中,男性老人有243人,占总数的48.6%,女性老人有257人,占总数的51.4%;60-69岁组老人有258人,占总数的51.6%,70-79岁组老人有153人,占总数的30.6%,80岁及以上组老人有89人,占总数的17.8%。总的来看,被调查老人中,女性老人多于男性老人,低龄老人多于高龄老人。(表2)

表2  被调查老年人性别年龄结构            单位:个

 

 

60-69岁组

70-79岁组

80岁及以上组

合 计

129

53.1%

50.0%

75

30.9%

49.0%

39

16.0%

43.8%

243

100.0%

48.6%

129

50.2%

50.0%

78

30.4%

51.0%

50

19.5%

56.2%

257

100.0%

51.4%

合计

258

51.6%

100.0%

153

30.6%

100.0%

89

17.8%

100.0%

500

100.0%

100.0%

(2)被调查老人中,非农户口老人占绝大多数,低龄老人文化程度高于高龄老人文化程度,男性老人文化程度高于女性老人文化程度。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近几十年来不断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农村人口数量越来越少,非农户口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表3)

表3  被调查老人分年龄组户口性质分布

 

 

非农

农业

合计

60~69岁组

70~79岁组

80岁及以上组

被调查人合计

72.9%

84.3%

86.5%

78.8%

27.1%

15.7%

13.5%

21.2%

100.0%

100.0%

100.0%

100.0%

从分年龄组老人的文化程度分布来看,年纪越轻的老人整体文化水平显得越高。分性别来看,男性老人的文化程度也高于女性老人。(表4、表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其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娱乐活动和文化需求特点是有不同的,在老年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注意老年人群的个体差异性,才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势,满足不同老年人群的需求。

 表4 被调查老人分年龄组文化程度比较

 

 

小学及以下

初中程度

高中程度

大专及以上

合计

60-69岁组

70-79岁组

80岁及以上组

被调查人合计

23.6%

49.3%

57.3%

37.5%

39.5%

20.4%

18.0%

29.9%

25.2%

21.1%

16.9%

22.4%

11.6%

9.2%

7.9%

10.2%

100.0%

100.0%

100.0%

100.0%

 表5 被调查老人分性别文化程度比较

 

 

小学及以下

初中程度

高中程度

大专及以上

合计

被调查人合计

30.0%

44.5%

37.5%

32.1%

27.7%

29.9%

25.9%

19.1%

22.4%

11.9%

8.6%

10.2%

100.0%

100.0%

100.0%

2、被调查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特点

(1)被调查老人花费在文化娱乐方面的费用非常少。同时,在文化娱乐花费方面不同性别、年龄组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调查显示,被调查老人月平均花费为1436.03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日常生活支出,为1166.18元,用于旅游、购买书报或其他娱乐休闲活动的花费为269.86元。在娱乐文化活动中,旅游花费又占据了大头,达到188.07元,除此之外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花费为81.79元。(表6)进一步分析分性别、年龄组和城乡文化娱乐花费的差异,男性老人在旅游、购买书报花费方面均多于女性老人,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花费则是女性老人多于男性老人。低龄老人在旅游花费方面多于高龄老人,高龄老人则在购买书报花费方面多于低龄老人。这与不同年龄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能力有一定关系。低龄老人收入相对高一点,身体活动能力更强,因此倾向旅游花费,而高龄老人则相反,更倾向于购买书籍、报纸等休闲文化行为。从城乡差异来看,非农户口老人在旅游花费、购买书报和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花费方面均远多于农业户口老人,农业户口老人在旅游、购买书报和其他休闲娱乐花费均为非农户口老人花费的1/10左右,显示了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城市老人和郊区老人、农村老人存在较大差异,郊区和农村地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亟待进一步关注和发展。(表7)

表6  被调查老人月均花费情况比较                单位:元

 

 

日常生活支出

旅游

购买书报

其他休闲娱乐

月均支出

金额

1166.176

188.07

53.948

27.84

1436.03

表7  被调查老人分性别、年龄组、户口性质月均花费比较      单位:元

 

 

 

旅游

购买书报

其他休闲娱乐

性别

210.86

166.52

63.98

44.47

24.67

30.84

年龄组

60-69岁组

70-79岁组

80岁及以上

265.95

105.29

104.61

49.10

57.68

61.58

35.00

19.93

20.67

户口性质

非农

农业

231.32

27.31

66.38

7.74

34.31

3.77

(2)被调查老年人兴趣爱好以室内的、自娱自乐型为主,户外的、参与的和互动型的娱乐活动比例相对较低。调查显示,84.6%的老人爱好看电视,其次是爱好聊天,排在第三位的是读书看报。看电视和读书看报都属于老年人自己娱乐的行为,户外活动如体育锻炼、上公园、旅游等比例从38%-30.6%,处于老年人兴趣爱好的“第二集团”,而参与型、互动型娱乐活动如下棋打牌,唱歌跳舞等比例更低一些,而一些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经济能力支撑的“高端型”兴趣爱好在老年人中的比例非常低,如书法绘画,垂钓,摄影,收藏鉴赏等。(图1)从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的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受制于本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多局限于一些低成本的、简便型的活动。而老年人对聊天的热衷表现了老年人对和外界交流的强烈渴望。旅游作为一个比较公认的花费较大的活动,成为近1/3的老年人的爱好,说明现在的老年人有比较强烈的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也表明如今的老年人的经济条件比过去的老年人的经济条件更为好转。

 

(3)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在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老年教育的普及率尚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老人至少每月1次到老年活动中心或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其中有近1/3的老人在老年活动中心活动的频率在每周1到2次及以上,接近1/4的老人在社区文化中心活动的频率在每周1到2次及以上。(表8)相比前几年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老年人较低的参与率,如今这些活动中心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参与率得到大大提高。这与政府近几年大力推进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规范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管理运作,制定相应服务标准有关,如今这些努力获得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到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除此之外到社区健身点或带草坪的户外场所活动的老人比例也相对较高,说明有锻炼健身意识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坚持锻炼能保证身体健康的观念深入老年人心中。

值得关注的是,被调查老年人中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比例还较低,有72.2%的老人未参加老年学校。从表8可以看到,参加老年学校学习在每周1到2次及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还不到10%,说明虽然上海老年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老年教育体系,但是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参与率尚有待提高。这也是今后推进老年文化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表8  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场所情况             单位:%

 

 

更少

每月1次

每月2到3次

每周1到2次

更多

合计

老年活动中心

社区文化中心

老年学校

健身点

草坪户外场所

40.0

48.4

72.2

39.8

36.6

17.0

16.0

11.6

10.4

10.4

10.6

12.0

6.6

10.8

7.6

11.6

10.8

4.2

17.2

21.8

20.8

12.8

5.4

21.8

23.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进一步分析那些很少或没有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的原因,有397位老人回答了该问题。其余103位老人没有就此问题进行回答则原因比较明显,即这部分老人属于经常参加活动的老人之列。调查结果表明,1/3的被调查老人表示不喜欢这些活动,其次是身体原因,占24.7%,表示活动场所条件差、收费高的老人比例非常低,分别为5.5%、7.3%,另外有8.1%的老人表示活动场所离家比较远。从中可以看到,老人很少或没有参加活动的原因,主要以自身原因为主,而与活动场所有关的客观性原因,如场所位置、环境或收费等问题关系不是很密切。(图2)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些场所的活动内容必须有所改进,要尽量开发符合老年人兴趣爱好的相关活动,提高活动场所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丰富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4)在老年活动中心项目中,被调查的老人最注重健康类活动,其次是娱乐型活动,对服务型活动参与度最低。与老年人需求相比,老年活动中心提供的项目资源仍然表现出全方面的不足。调查显示,62.6%的被调查老人参加过老年活动中心举办的卫生保健活动,其次是咨询讲座活动,为42.2%。文体娱乐、文艺演出、旅游观光、阅览学习等娱乐型活动的参加率处于“第二集团”,比例从29.6%到25.0%,而对服务型活动,如康复理疗,日间照料的参加率最低。(图3)从中可以看到,社区老年人参加最多的是有关健康类的活动,说明老年人对身体健康最关注。而服务型活动受参加条件的限制,如康复理疗、日间照料对服务对象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参与率较低也比较正常。但是,考虑到目前社区这类资源本身有限,导致老年人参与率不高也是原因之一。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深度发展,将来社区老年人对康复理疗、日间照料的服务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因此今后加大对社区此类服务的投入,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社区享受这些福利势在必行。

 

  表9反映的是,老年人对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资源需求和实际参加的比例的差值。从中可以获得两个结论,一是老年人对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资源的绝对需求全面超过其实际参加的比例,二是养老服务、康复理疗、日间照料是老年人需求与实际参加的比例差距最大的前三位,也是当前社区最紧缺和急需改善的部分。其他娱乐休闲类活动和健康类活动需求和实际参加的差距不大,基本能够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

 

表9  老年人对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资源需求与实际参加的比较         单位:%

 

项目

需求

实际参加

差值

养老服务

51.4

19.8

+31.6

日间照料

21.4

2.6

+18.8

康复理疗

23.6

6.2

+17.4

文体娱乐

40.8

29.6

+11.2

旅游观光

39.4

28.2

+11.2

茶室康乐

17.6

6.6

+11.0

老年学校

27.2

17.4

+9.8

阅览学习

34.4

25.0

+9.4

卫生保健

71.0

62.6

+8.4

书法绘画

14.4

6.0

+8.4

文艺演出

35.8

28.2

+7.6

休闲谈心

38.2

31.0

+7.2

咨询讲座

47.6

42.2

+5.4

体育比赛

16.2

11.8

+4.4

工艺编织

15.6

11.6

+4.0

(5)当今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发展状况良好,大部分老年人对此满意度高。得益于近些年政府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精神,着力发展社区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项目,扎实推进社区老年活动设施、活动场所建设,培育推动老年人民间活动组织、老年人团体活动项目发展,老年人的活动热情、参与意识大大提高,老年人对现在的文化娱乐活动满意度也大大提高。调查显示,78.4%的被调查老年人对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现状较为满意,不满意的比例非常低,仅1.6%。(图4)近半数的老年人养成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近1/3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健身团队或群体性文体活动。这些都表明老龄化社会中的上海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世界。

三、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老年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是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的重要实施内容。一个繁荣、积极向上的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为老年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上海必须制定相应的发展老年文化的具体实施意见,根据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以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为蓝本,以各涉老部门相关发展规划为基础,拟定上海老年文化建设发展的综合目标。

从老年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各涉老部门,如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活动室建设等方面,都基本有了相应的发展规划。老年体育发展的目标是以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体育健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同时整合资源,提高现有体育服务设施的开放程度,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老年教育方面,将继续拓展老年学校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开发新的老年课程项目,建立老年学习团队模式,力图在学校学习、远程教育学习方面扩大老年学员数量,增加老年学员比例,提升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老年文化活动方面,围绕“15分钟文化服务圈”,进一步建设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做好管理、布局和运营等工作;实施社区文化指导员派送制度,确保社区文化活动质量;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检查评估,使老年人文化设施质量得到保证,委托市民巡访团检查社区文化中心,对开展老年文化活动较好的团队进行表彰。此外,市文明办、市妇联、市退管办、市绿化市容局等都在各自领域就与老年文化相关工作有着较为具体的目标和部署。因此,现阶段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任务是整合各方面老年文化工作计划,制定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上海打造文化大都市规划相融合的上海老年文化建设的综合实施意见。

(二)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倡新孝文化,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老年文化建设不仅是丰富老年文化娱乐生活,提升老年人道德精神境界,还包括建立老年文化的相关理念和价值观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新时期老年文化新风尚。前者是老龄工作中非常注重发展的部分,后者则还比较欠缺。要实现后者的目标,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缔造新时期老年文化新风尚。随着上海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老龄意识逐步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但是,在恢复和发展传统文化,如孝文化等方面还不够,必须重新拾取曾一度被我们撇弃的传统文化,摘取其中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精髓,构建符合现代文明发展,体现时代进步特点的新孝文化,提倡在人与人之间,父辈与子辈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宣扬新孝文化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在社会上要大力宣传孝亲敬老的好典型、好事例,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新风尚。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文化建设,推动老年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老年文化建设主要由政府推动来建设。在老年文化建设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推动至关重要。但是,随着不断增长的老年文化需求,以及表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趋势,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来参与。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文化建设的本质是用市场调节的方式解决老年人文化需求,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资源来源广、渠道多、效率高,能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有效地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老年文化活动,企业团体、社会组织回馈了老年人,扩大了自身影响,增强了与老年人、社区、家庭、政府的互动,是互利互惠的局面。因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文化建设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推动老年文化建设还要大力促进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养和医的基本稳定,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自我需求的提高,老年人对文化、体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高,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不再局限于看电视、读书报、逛公园、散步等内容,更多的老人开始外出旅游,从事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兴趣爱好,如钓鱼、摄影、书法绘画、戏曲表演等。发展老年文化产业不但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能有效拉升上海经济,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岗位。首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老年文化产业的认识,坚定发展老年文化产业的自觉性。上海老年人多,老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要弘扬优势,克服弱点。其次,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老年工艺师、工程师、教授、科学家和各种老年艺人的作用。开展夕阳工程,对青年实施带帮教的方法,发扬传统工艺和文化。第三,要大力发展老年会展文博旅游业,打造世界品牌。拓展老年文化演出娱乐业,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提升上海在电视艺术、文学、摄影、美术、京剧、杂技等在全国的地位,集中力量办好有影响的大型老年艺术展演活动。

(四)老年文化建设的重心要向社区转移,推动社区老年文化的繁荣发展。社区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活动场所,老年文化建设的重心向社区转移应该成为各级部门的共识。老年教育要进一步向社区辐射和延伸,要结合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提高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提供社区老年人能够参与且乐于参与的教育学习和活动项目。可建立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工作协会,动员社区内主要单位参加。社区文化工作协会的工作由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社区内的老年文化活动,可由社区文化工作协会组织,文化部门、民政部门、老龄部门、体育部门、教育部门、退管部门等配合开展工作。在经费上支持社区老年文化活动,财政应给予社区一定的老年文化活动经费,并列入预算。应从社区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出发,开展多样化的社区老年文化活动。

(五)研究农村老年文化活动特点,增加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投入,繁荣农村老年文化事业。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老年文化事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市文明办开展了农村老人文化活动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农村老人最大的爱好是散步和看电视,这表明农村老年人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还比较单一。发展农村地区老年人文化事业,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首先必须加强农村老年文化活动的调研,研究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农村地区地域范围大,老年人的密集度远低于城市地区。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重要承载体和传播体。相比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更低,思想上更趋向于传统、保守、封闭,经济条件总体来说更低。这些都决定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特点和需求与城市老人有差异。要根据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活动特点,探索开发农村老人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引导他们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修养,提高生活质量。其次要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夯实文化建设基础,建立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场所体系。由于农村地域广大,同样的行政区划级别,农村一个村的行政区划面积远远超过城市一个居委的行政区划面积,因此,在设施、场所建设方面,城市地区建在居委、居民小区能够基本满足老人的需求,在农村就难以满足需求。显然对于农村老人来说,以村为单位设立公共活动场所,对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来说非常便利,但是对于周围较远一点地方的老人来说,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农村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如城市地区,再加上以村为单位建立公共设施、场所的不足,两者合在一起加剧了农村老年文化事业的贫弱。要改变这个局面,增加投入,实现相关文化、体育、教育的政策倾斜都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