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老年教育应该立足于广大中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教育,享受文化。笔者认为,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教育、享受文化,首先需要较为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
一、中国社会现状是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生成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因此,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特点,是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生成的社会根源。这是研究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前提。
笔者根据谢宇、张晓波、李建新、于学军、任强等学者致力于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后所著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9,01),将当今中国社会现状的特点概述如下:一是中国社会具有多元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变化在不同的方面都具有多重特征,很难用单一的、单面的一两个指标来全面描述中国任何一方面的状况,更不要说中国的整体情况和趋势。如,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多元现象。它是国家与地区发展、社会进步、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因为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福利,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带来了社会的不平等。二是中国社会具有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是指,社会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联且互相影响,这种在微观上很难梳理清楚的相互影响就是复杂性。如,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影响人的婚姻,也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又如,个人的职业、收入、婚姻和健康还会影响个体的主观态度、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家庭成员间的代际支持。三是中国社会具有异质性。这里的“异质性”是指,在同一个总体中,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异质性包括群体间的异质性和群体内的异质性。以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为例,具有不同的教育水平的群体其收入会不同:教育水平高的群体收入更高,教育水平低的群体收入更低。这是群体间的异质性。然而,即使在同样的教育水平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收入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诸多,如,年龄、性别、移民情况、认知能力、社会关系、运气等。这是群体内异质性的具体表现。
上述当今中国社会现状及其主要特点,不仅是当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为当代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社会的印记。
二、个体差异性是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生成的主观原因
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社会现状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是由社会内部的个体/群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所构成。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生成的根源,还需研究老年人内部个体/群体的特征与其发展趋势。
以自然状况为视角,老年人总体中可划分出若干群体。如,以性别,可将老年人划分为男、女两大群体;以年龄可将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划分为若干群体;以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可将老年人划分为党政机关退休老人,事业单位退休老人,企业退休老人,自由职业退休老人,农村退休老人,社会无职业老人等不同群体。以职称,还可将老人划分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等不同群体;以文化水平,可将老年人划分为大学以上、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群体;以健康状况,可将老人划分为身体健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等不同群体。
以上不同群体的老年人个体,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工作岗位、家庭和自身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交互的作用,致使他们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显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笔者根据对金陵老年大学在校老年学员的抽样调查和在南京市对社区老人的个别访谈中有两点发现,第一,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的要求,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精神文化需求度的高低;第二,当代中国老年人个体精神文化需求欲望的产生,个体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出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性别看,女性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欲望高于男性老人。抽样调研数据显示,金陵老年大学在校生中,女性老人占68.8%。二是从年龄看,55岁-80岁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欲望高于其他年龄段老人。抽样调研数据显示,金陵老年大学在校生中,55-60岁老人占27.4%;61-70岁者,占42.0%;71-80岁者,占19.1%。三是从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和岗位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欲望高于其他群体老年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金陵老年大学在校生中,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占46.0%;工人占18.6%;专业技术人员占23.8%。四是从职称看,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欲望高于低级职称老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金陵老年大学在校生中,高级职称的老人占34.1%;中级职称的老人占45.5%;初级职称的老人占20.4%。五是从文化水平看,具有本科、大专和高中文化水平的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欲望高于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老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金陵老年大学在校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人占24.4%;大专学历的老人占36.8%;高中学历的老人占32.7%。六是从目前身体状况来看,身体健康、良好和健康状况一般的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欲望高于身体状况较差、很差的老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金陵老年大学在校生中,身体很好的老人占16.2%;身体较好的老人占43.5%;一般的老人占36.6%。
通过以上对老年人群体和个体进行社会分组,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老年人的个体特性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决定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覆盖面和变化。
三、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覆盖面和变化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他认为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最初,马斯洛将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晚年的马斯洛在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自我实现需要,作为其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种总结。
笔者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与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状况相结合,试对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内涵、覆盖面和变化进行探析。
(一)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
笔者通过对老年人群体和个体进行社会分组的策略,研究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以尽量减少异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我们可以把当代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一是缺乏型需求。具有缺乏型需求的老年人主要分布在女性、55岁-70岁、企业干部和工人、大专和高中文化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很好、良好和一般的老年人中。这部分老年人年轻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是我国社会生产力低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极低(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国民接受教育的水平更是极其有限,社会机会不平等,等等。这些社会条件使他们接受国民教育的程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事件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不仅给这代人的思想观念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知识结构也很不完善。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大学,接受了较系统的教育,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20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将各国紧密相连,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特别是互联网使世界成为“地球村”。文化多元化使生活在当代的中国老年人直面全球先进的物质文明发展成果和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感到目不暇接。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老年人群教育消费需求、文化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他们在老年大学所选择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上海等六城市老年大学老年学员学习诉求调查显示,广大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的目的呈现为多元化:“对学习想得到什么”问题的回答,“丰富生活”占75.5%;“增长知识”占71.1%;“身体健康”占55.7%;“陶冶情操”占48.2%;“完善人生”占19.9%。可见,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映照出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71.1%的老年人是为了“增长知识”,75.5%的老年人是为了“丰富生活”,意即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无障碍地与下一代交流,等等。
二是成长型需求。具有成长型需求的老年人主要分布在男女性、55岁-70岁、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具有本科和大专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健康、良好和一般的老人中。这些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较一般社会老人好;其生理结构和机能的衰退程度和速度趋缓,甚至其生理结构和机能与一般社会老年人相比,呈现为较年轻态,生理年龄小于生命年龄。这些老年人能正确面对从中年期步入老年期的多方面挑战,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在经历新的环境时,无论在数量和复杂性上都在相应提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具有自我调控策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大都能成功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来处理个人的焦虑、冲动和挫折,顺利适应了社会发展,通过主观努力使晶体智力保持稳定、上升趋势。这些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生活状态,大都仍然保持着生命不止,读书不休,工作学习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构成。如,具有南京大学工科本科学历的施宁,在金陵老年大学选学文学专业,经过多年努力,成为了南京市作家协会的会员。南京体育学院原数学教师赵兆芳,退休后到金陵老年大学学习中国画专业,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完成了从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向绘画专业人士的转变,挑起了金陵老年大学美术系的系主任和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的重担,后来还当了绘画教员。
(二)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覆盖面
现阶段,中国各地老年大学课程规划设计基本上是“按需设课”。这体现出中国老年大学的课程是从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出发,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让老年人享受教育、享受文化。因此,笔者认为,从各地老年大学校本课程的抽样调查数据可反观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覆盖面。
一是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度,表征了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丰富性。以金陵老年大学为例。金陵老年大学2013年度根据老年学员需求,共开设了128门课程,其中,文史系开设了文学、历史、古玩、英语、经典影片赏析和经济政治热点等15门课程;美术系开设了山水画、水彩画、素描、油画、装裱等14门课程;卫生保健系开设了自然疗法、心理卫生保健、实用老年保健、等12门课程;器乐系开设了二胡、古筝、琵琶、中阮、葫芦丝、简谱乐理、戏剧等23门课程;书法系开设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篆刻、书法研修、书道赏析等10门课程;电脑系开设了步入电脑、网络漫游、图像处理、绘声绘影、动画制作、视屏编辑、微电影制作、电脑系统安装与维护等10门课程;生活艺术系开设了摄影、摄影创作与赏析、室内摄影、旅游文化等16门课程;声乐系开设了声乐、声乐演唱技术提高、电子琴、钢琴等9门课程;舞蹈系开设了民族舞、拉丁舞、形美舞蹈、南京小拉舞、服饰表演等19门课程。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设置吸引老年人的眼球,使他们积极主动走进老年大学享受教育的同时,也折射出南京市老年人和在校老年学员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广泛性。
二是校本课程显现的地方文化特色,表征了各地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如,吉林省老干部大学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里开设了富有东北文化特色的二人转课程;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基于地理位置因素,在外语专业中开设了日语课程和韩语课程;山东老年大学在戏剧专业里开设了富有山东文化特色的吕剧;苏州市老年大学开设了富有苏州文化特色的评弹课程。这些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增加了老年大学校本课程的文化底蕴,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兴致盎然地进入老年大学的课程学习之中。同时,也反映出各地老年人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三是各地老年大学校本课程的涵盖面,表征了各地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指向性。如,吉林省老干部大学开设了95门课,涵盖了美术、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体育、中医、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计算机、园艺学和公共课等11门专业和学科。福建老年大学开设了52门课程,涵盖了书法、美术、摄影、工艺、声乐、戏曲、器乐、舞蹈、体育、中医、保健、文学、哲学、历史、经济学、英语和计算机等17门专业和学科。苏州市老年大学开设了65门课,涵盖了书法、绘画、摄影、中西医保健、营养健康、文学、历史、旅游文化、声乐、戏曲、舞蹈、民乐、键盘、综合艺术、管弦乐、家庭花卉栽培、手工艺制作、体育健身、计算机应用、英语等21门专业和学科。老年大学校本课程设置的规模及其涵盖面,一方面由老年大学的硬件设施条件所决定,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当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各地老年大学校本课程的层次,表征了各地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性。从抽样调查的2013年度老年大学校本课程设置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老年大学校本课程设置一般有四个层次:基础、中级、高级、研究。吉林老干部大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基础、中级、高级、研究四个层次;湖北省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划分为基础、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山东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苏州市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划分为基础、普及、提高三个层次;金陵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划分为基础、提高、研修等四个层次。校本课程设置的层次性特点出现,说明了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老年人和在校老年学员的文化水平、需求水平、人生追求目标的层次性逐步显现。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覆盖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取向不同;二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三是各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较大地区差异;四是不同文化背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和顺序不同。
(三)当代中国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所著的《长尾理论》一书,阐述了长尾理论的精彩内容,并把“长尾理论”的要旨概括为:“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他揭示出当今社会“长尾”无处不在:编程长尾、劳动力长尾、啤酒长尾、时尚长尾、教育长尾、需求长尾……。笔者认为,长尾理论从某一个视角揭示出当代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为“需求长尾”。
一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长尾的内涵丰饶、变幻无穷。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根据统计学,把人们的需求曲线的形状称为“长尾分布”,因为相对于头部来看,尾巴特别长。据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同一条硕大的长尾,在需求长尾的头部是“热门需求”,在需求长尾的中部和尾部弥漫着无数个性化的“冷门需求”。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使洲际化的合作共同体分享着全球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这将促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不断丰富、不断发生变幻,并决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精品化和时尚化。由此,人们选择的空间无限扩展,决定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由“热门”趋向“冷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亦然。
二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长尾伴随着时代发展,由少量“热门需求”转变为大量的“冷门需求”。当代全球市场经济展现出六大新特点:小众化产品的比重以指数级的速度提高;获得小众化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因而使其市场空前壮大;一系列的后期服务把小众化的需求推向长尾的后端;热门产品虽存在但其流行度将相对下降;小众化产品的聚合使其形成足以与热门产品抗衡的大市场;需求曲线不受供给瓶颈、信息匮乏和有限货架空间的扭曲。这六大特点必然影响着和决定着人们的需求变化。换言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将日益变得小众化、精品化、时尚化,个性定制构成了“时尚长尾”。同样,这六大特点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其变化。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社会交往和密集的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需求和观念。据笔者2012年在金陵老年大学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您对我校现在开设课程中较喜欢的课”的问题,当时金陵老年大学开设的32门课程中,老年学员所喜欢的专业课程,依次排序,居前五位的专业课程:第一位是书法艺术,占10.5%;第二位是声乐,占8.3%;第三位是中医保健,占7.6%;第四位是文学,占6.9%;第五位是电脑基础,占5.7%。这折射出当年南京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热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主体的个性差异而趋向大量的“冷门需求”,趋向小众化、精品化、时尚化。2012年下半年,金陵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冷门需求,开设出“室内摄影”课程;2013年又开设出“智能手机”课程,教老年人如何把智能手机当作“掌中电脑”,让“老年低头族”玩手机玩得更开心。这些针对老年人冷门需求的课程没有遭到“冷遇”,相反,受到一部分老年人的欢迎。
三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长尾因互联网已经变成“老年教育长尾”。这体现在中国网络老年大学的发展。网络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佳的信息放大器。网络老年大学的远程教学开启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创新了学习方法——使学习变成分享信息、想法和经验,并且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这种分散式合作的扁平化学习环境中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教育、享受文化。目前我国有条件的地区,老年教育利用网络开办了远程教育,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地享受教育、享受文化。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年底,天津市远程老年大学4所,学员人数37000人;截止2012年年底,上海市参加老年远程教育收视学员人数为35万人,山东省的远程老年大学人数为9.74万。这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一方面是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本身有着对个性与自由的渴望。老年教育长尾的出现和发展,与老年人的多样性需求密不可分,此乃人类本身的特性。同时,也向我们昭示:网络老年大学是满足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极好平台。
(作者单位:南京金陵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