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老年教育形式载体的群众性创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形式和载体,它是由一些特殊的老年群体在特殊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一个个民间团队,充分体现了老年教育“学、乐、为”一体的本质属性。活跃在江苏锡城的“梁溪书画院”、“金海书画社”、“夕阳红之家”和“太湖之音志愿者服务队”,为我们展示了老年教育形式载体群众性创造的生动画面。
一、群众性创造初探
老年教育形式载体的群众性创造,就是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老年群体,在接受老年教育洗礼后,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跨出校门后,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所创造出来的那些形式和载体,主要见之于其群众团队的独创性、学习活动的突破性和发展过程的创新性。
(一)群众团队的独创性。这些学习团队的产生,是出于老年人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的内心冲动,是自发而又自觉的行为结果,是老年人为完善自我和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必然产物。如“梁溪书画院”(下称“梁溪院”)就是由市老年大学书画系的一些“毕业”离校学员和部分在校学员组成的。这是一个以“研修书画才艺、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学习团队,初期只有30多人,至今已发展到70人。其中已有14人成为市美协会员,15人成为省、市书协会员。“金海书画社”(下称“金海社”)是2007年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会员东片组的11名会员,与其所在社区一些书画爱好者组成的一个学习团队,以书画艺术“自娱娱人、服务社区”为宗旨。除按专业设4个活动小组外,还有一个级别高的艺术顾问与指导组。建团初期不足30人,至今已发展到128人。其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名片”效应,已由社区—街道—全区连升三级。“夕阳红之家”(下称“夕阳红”)是2001年由一群单身老人、空巢老人而组成的一个学习团队,以提升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宗旨(后作为某区老年大学的一个“研讨班”“特色班”),设有学习休闲、艺术演出、志愿服务三个队,至今已由30人发展到200余人,在全市七个区建立分部。“太湖之音志愿者服务队”(下称“太湖之音”)是2008年市老年大学原综艺系一些学员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由“蠡湖之友”演绎而来的一个学习团队,坚持以志愿服务、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初期20余人,现有100人,以歌舞、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宣传推进生态文明,2010年被评为“无锡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2年被授予“无锡市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称号。
这些团队反映的独创性就在于:“梁溪院”老人敢于以“‘老大’毕业生”名义筹建书画院;“金海社”老人善于将学校社团活动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夕阳红”老人“家”外有“家”,构建精神养老模式;“太湖之音”老人执着践行“志愿服务,修炼自我”。
(二)学习活动的突破性。这些团队的学习活动,突破了老年大学“一个班级一门课、一个时点一次课、一个老师一套路(教学模式)”的定式,坚持了老年教育“学、乐、为”紧密结合的原则,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1、学习形式呈现多样性。这些团队的学习目的明确,内容集中,形式多样,且都能紧扣建团宗旨。如“金海社”作为一个为社区服务的书画艺术团队,就始终围绕着“以更高水平的书画艺术自娱娱人,服务社区”这个主旨,举办书画家的专题讲座、创作论谈、作品选展、现场表演,还进行技艺切磋、相互点评、经验介绍及茶话会、笔谈会等。“梁溪院”有会员作品的专家点评,以及到“农家乐”采风创作,从大自然环境中吸收营养、切磋技艺等形式。如此生动多样的学习形式与效果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是做不到的。
2、学习内容侧重实践性。如“太湖之音”始终紧扣“践行志愿者理念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主旨,突出了“我学我所行、我行我所学”、学用紧密结合的形式与内容:一是在集体听课中学,如开设“志愿者精神文化修养”讲座;二是在相互交流中学,如组织“美丽中国”和“低碳生活大家谈”活动;三是在身体力行中学,倡导“生态文明我践行”,在风景点、旅游区开展捡垃圾、护林木、劝阻不文明行为的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在宣传服务中学,深入社区、部队(干休所)、敬老院,以演唱、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五是在创意策划中学,编资料,搞创作,制作环保手拍,编排文艺节目等。坚持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不但极大地提升了志愿者个人“我志愿,我快乐”的心理素质与精神境界,而且为形成“太湖之音”的共同价值观积累了必需的文化元素。
3、学习过程富有激励性。学习的激励性源于这些团队“所学”、“所为”的紧密结合。如“夕阳红”老人,是来自全市四面八方的孤独老人,或因离异而独处,或因丧偶而单居,或因独身而未婚。自他们组成“夕阳红之家”后,既有“家”内一系列学习研讨活动和休闲活动,又有“家”外敬老爱幼的公益服务活动。如今,他们既能从“家”人的相互关爱中得到温暖,又能从“家”外公益服务的“回报”中感受到温暖,正如他们所说,从“老有所学”中创造了快乐与幸福,又从“老有所为”中倍增了快乐与幸福。同样,“太湖之音”老人因践行志愿者理念与宣传服务生态文明,“金海社”老人因书画艺术的“自娱”和“娱人”, “梁溪院”老人因“书画精品展全城”,他们都创造和倍增了快乐与幸福,并揭示了一个真理:“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而“双倍精神幸福”的收获者,不只是教育者,还有被教育者。
4、学习组织具有灵活性。这些团队的学习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年计划、月安排、周实施”的活动排序表;没有固定的课程与教材,却有不变的建团宗旨与服务重点;没有固定的教室与课桌,却有街道、社区、干休所、敬老院、景区等学习的大课堂、宣传的大舞台;没有固定的授课老师,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荐能者为师;没有什么暑寒假、节假日,“越是过节越忙碌,动手布置书画展,慰问演出送温暖,志愿服务为社会”;没有直管部门或顶头上司,但老龄委、文明办、区街社一有“任务”,就会立即执行;没有班级建制,却有这个那个组(队)的“学乐为”活动,一切从实际情况与效果出发。
(三)发展过程的不断创新性。这些自发创建的学习团队,其发展之源,均在于不断创新。如“夕阳红之家”创意人最早是为散落在锡城的几十家孤独老人构建了一个家外之 “家”——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营造了一个精神养老之“家”,并坚持贯彻“家”内“家”外联动的两条腿走路原则:“家”内,有计划地组织各项“学乐为”活动,并设立爱心基金会和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为老弱病残故送上心灵慰藉。“家”外,侧重给敬老院老人和狱中失足待教年轻人送温暖。2011年开始又组建“家”中之“家”,即“生活之家”:每逢节假日,把“家”内不能与子女团圆的老人组织起来,聚餐、茶话交流,消除孤独;还搭建“互助养老”平台,“我是他的眼睛,他是我的腿,她是我的双手”的三人互助养老方式正在试行。2013年起,全市7个区创建“夕阳红之家”分部,面向全市孤独老人,大胆构思全新的公益性志愿服务养老新模式。“梁溪院”在探索快速提升艺术水准和“以院养院”的格局。“金海社”在探索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活动、校外基地活动与社区服务活动的“三动”优势资源整合利用。“太湖之音”在策划生态文明宣传、示范、护卫方面均有不断创新。
二、实践意义浅析
马克思、恩格斯说得好:“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四团队的丰富实践,折射出它们对积极老龄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一)它是老年教育的自觉实践。
其一,这是对老年大学第一课堂的延伸与变革。四团队的成员中,以前或正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大体均在80%左右,对于这些学员而言,他们实际上是在把老年大学“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 “延伸”到社会去应用和深化,将“第一课堂”的空间从学校搬到了社会,将“第一课堂”的内涵从“老有所学”变为“老有所用”。而“老有所用”恰恰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因为“学生拿做来学,那是真学”(陶行知)。以上这一“伸”、一“搬”、一“变”,在客观上起到了“腾笼换鸟”的作用,既为老年大学解决了一部分“老生不愿出,新生难进来”的老大难问题,也为社区一些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提供了可能。
其二,这是对老年教育“学乐为”本质属性的体现。老年教育是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教育,“学乐为”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老年教育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老年大学以“学”为先,四团队以“为”为首,他们把学校教育的“学--乐--为”思路改成了“为—学—乐”思路,坚持为“有所为”而“有所学”,在“有所为”中“有所学”,从而使这些老年人不但在更高层次上收获了快乐与幸福,而且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了全面素质的教育,从更深刻的意义上体现了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三,它是对老年教育形式载体的补充。中国老年教育事业开创30年来,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形式载体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远程教育是当今老年教育形式载体的主导与主流。由老年群体自发组织、自觉实践的“社”、“院”、“队”、“家”四个团队的自主教育,不失为是老年教育行之有效的形式载体之一。它的宗旨十分明确,成员相对稳定,教育自主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管理有其规范,“学乐为”紧密结合,他们是老年教育名副其实的学习团队。
(二)它是积极老龄化的生动体现。笔者对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理解,一是“积极”理念:老年人不是消极的“消费者”,发挥他们知识、技能、智慧和经验的潜能,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积极的“贡献者”;二是健康理念:老年人的健康,不仅要生理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健康;三是参与理念:老年人退休后,应该而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需要及可能,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和服务。老年教育是积极老龄化的火车头,四团队对老年教育的自觉实践,则是对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身体力行:他们以退休前积累的能力和经验及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锡城的思想文化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嘉奖。在参与各项社会服务的实践中,老年人也显示了他们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聪明才智,为身边人与后辈们作出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榜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锡城亲眼目睹“老人书画展”的精品力作和志愿者服务的动人情景,无不夸奖“无锡老人真棒!”这也印证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名言:“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三)它是学习型社会的正能量细胞。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全体成员普遍参与、终身参与、高度自觉参与学习的社会。四团队所坚守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充分体现了这些团队的全体成员参与学习的普遍性、终身性和高度自觉性。在“金海社”这个超百人的团队里,61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团总人数的79%。其中61-70岁老人占47%,71-80岁老人占21%,81岁以上老人占11%,最长者已有95岁高龄。其他几个团队的成员中,61岁以上老人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以自己的精神、行动激励着家庭成员、周边邻居、社区居民,告诉人们:学习不仅能造就新一代的年轻人,还能塑造出身心健康、好学上进、老有所为的新一代老人。
三、遐想与期待
尽管未来产生的种种民间性学习团队会比现在的更完美、更可观,但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已存在的比未产生的更值得我们注意和希望。”
本文所述的老年群体自发组织的学习团队,目前阶段虽并不普及,但伴随着老年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一定会在广泛参与的各类社会活动中,涌现更多老年人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教育的诸如“为-学-乐”、“娱-学-乐”、“游-学-乐”、“养-学-乐”等形形色色的学习团队,这将是中国老年教育在其广度、深度上发展的历史必然!
(作者为无锡老年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