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很长时间以来,世间的目光总是聚焦于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却很少关注老年。然而,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人生最后十年、二十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活得精彩的关键所在。”
那么,这人生最后的精彩与否,又取决于什么呢?平心而论,如今的退休老人,虽然由于原有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和子女发展的不平衡,还是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只要不是横遭变故,一般是衣食无忧的,养老也基本是有保障的。所以,晚年的人生能否过得舒坦、活得精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自己。
与青年人活的是梦想、中年人活的是境界相比,老年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好,哪怕房不大、钱不多,照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心态不好,哪怕住别墅、吃山珍海味,也还是会活得无聊无趣。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到老年,这道理早该心知肚明。世上十全十美的事情是没有的,万事如意也只是一句过年祝福的套话而已。比如,身体就像一部老机器,零部件有点小毛病,那是自然的规律,不必忧心忡忡;再比如,儿大不由爹,子女成家立业了,他们有他们的活法,那也是正常的事情,也不必总觉窝火。老年人的心态要靠自己来调试,而不要老期待儿女来哄。儿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忙不过来,一心期待他们,到时候你就会觉得更失落。
有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心态有三种:
一是怕死。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曾经高呼的“万寿无疆”,只是皇帝老儿自欺欺人的把戏。有的人嘴上说得很轻巧,“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但真面对老之将至的现实,就往往会寝食不安。或讳疾忌医,或老跑医院,从恐老到怕死,甚至耳闻一个素不相识的邻人的死讯,也会令其莫名心悸。其实,生老病死就是一种自然轮回,人无法选择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生,也很难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去世,因此顺其自然就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你这一生无论长短,都没有白活,也就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英国有所圣?克里斯朵夫临终关怀医院,那里的老人大多在安静地读书、玩牌、看电视,也许他们中不少人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他们依然还在享受着最后的人生。与其悲悲切切,度日如年,为何不如开开心心、迎接自然辩证法的胜利呢!
二是孤独。人老了很容易感觉孤独。因为退休,所以不必再早出晚归;因为离群,所以就自然减少了人际沟通;因为子女忙,所以老人的情感和需求就容易被忽视和失落。于是,老年人就常常会平添被冷落、被遗忘的郁闷感。当然,有单位的,退管会要多想着为退休的老同志创造点活动的条件;有子女的,儿孙们要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是为爸妈说说话、捶捶背”。但是,要真正驱除孤独感,还得靠老人自己来充实退休生活。老年人要有爱好,年轻时曾经有的,现在不妨重新拾起,了却当年的心愿;原先不曾有的,如今也完全可以“六十岁学吹打”,从头开始。种花养鱼,书法绘画,弹琴唱戏,旅游摄影,生活百味乐趣多着呢。老年人要有朋友,约过去的老同事老同学喝喝茶,谈谈心;找现在的新邻居新朋友打打牌,聊聊天,都不失为排解孤独寂寞的好办法。而现在市、区,甚至街道、社区都有老年大学、老年兴趣班,更是老人重塑人生的乐园和家园。看看那里的老年学员,载歌载舞,欢声笑语,那才是“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呢。
三是多疑。老人还容易多疑。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角色变化的原因。退休以后,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社会地位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提出的想法常常被否定,自我感觉就会变差;另一方面是受身心变化的诱因。人到老年,老眼昏花,听力下降,记性也远不如当年,加上体弱易病,这不仅容易对周边的人与事产生疑虑,而且每每对自己做的事都不敢确信。于是,自责、自卑、自暴、自弃的抑郁情绪就会乘虚而入,如不及时调整,轻者聊无人生情趣,重者连生活的勇气都没有。消解此类不良情绪的最好良药,还是走出家门,走向自然;走出自我,走近亲友。老年人最好要养成读书报、听新闻的好习惯,了解世情,关心时事,心胸就会开阔,视野也会远大,那些不愉快的想法自然也容易转移和排解。
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到此,自应进入圆熟通达之境。区区名利,早已淡出;所谓宠辱,理当不惊。远离了职务、晋升、薪酬、评比、奖励等等的杂念纠缠,老年人要尽可能活得简单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此刻最该享受的是有一份难得的好心态。
好心态源自好心境。心境平和,知足常乐;心境天真,自得其乐;心境仁厚,助人为乐。老人有此三乐,虽时光不可逆流,但未尽的人生照样可以和年轻人一样活得有声有色。心态好,遇事不慌,避难自然消灾;好心态,临危不惧,逢凶也能化吉。沪上癌症俱乐部里的许多病友,不是一次又一次用他们坚强的生命,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禁区吗?
愿所有的老年朋友都能拥有一个好心态,或许不一定每个人的未来都会很精彩,但至少也要让自己的明天过得比今天更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