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长者?又何为风范?
我的理解:长者,就是辈分高或年纪大或资历深的老年人;风范,就是有表率价值的气度或品格或修养水平,主要是在德行方面。长者风范,就是这些老年人的可资示范于人的品格、德行或作风。在技术、技巧、智慧、学术修养水平、行政能力等方面,虽然也有风范可学,但各人特质和习性爱好相差很大,不可笼统套入,划一理解。
许昌老干部大学有个“长者风范十要十不要”的文明公约,非常全面,可以作为我们社会的长者风范的参照文本。其具体内容就是:一,要崇尚科学,坚定信仰,不要听信邪说,淡忘理想;二,要国家大事铭记心上,不要不闻不问,迷失方向;三,要与时俱进,好学博闻,不要因循守旧,厌学消沉;四,要谈吐优雅,仪表端庄,不要言行粗俗,缺乏修养;五,要团结友爱,尊敬师长,不要唯我独秀,孤芳自赏;六,要助人为乐,大爱无疆,不要见困不济,遇难不帮;七,要宽容礼让,厚重慈祥,不要心胸狭窄,短浅目光;,八,要遵纪守法,规范有序,不要我行我素,自由主义;九,要和谐邻里,家教有方,不要有失和睦,互不谦让;十,要立德修身,恳切率真,不要见利忘义,不讲诚信。
这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我国道德规范应有的“八荣八耻”精神是一致的。这也很符合逻辑,因为长者风范的本质,就是一个老年人群的道德修养问题。
长者风范,首先应该范在勤奋、俭朴、助人等方面。
这方面,我心中的风范长者很多,复旦曾经的党委书记、老革命王零同志就是一个,还有苏步青先生、刚去世的我的大学代数老师屠伯勋先生也都是,但同样令我敬仰的季羡林先生可能是其中之最。
在世百年的季先生,其学术领域和辉煌成就已世所公认;他的勤奋则表现在除了上课、参加许多社会活动之外,就是笔耕不停,他的一百多部著作已被汇编成24卷本的《季羡林文集》。他是一位大师级的长者。
在他去世的几年前,有一篇报道说:先生现在手头虽然有钱,但生活上却一直没有太高的要求。对吃,一如既往,早餐仍然是馒头片或面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午、晚两餐,素菜为主,很少吃肉。几十年的一贯制。至于穿,仅举一例,说他50年前的一件雨衣仍在穿。他虽然素衣淡食,却把大把的钱送给身边急需用钱的人,或者捐给家乡的学校。季先生的好人标准就是:想别人比想自己更多的人,才是好人。这些都是在道德观上的真正的朴实无华。
直觉告诉我,他真的是一位俭朴的长者,一位思考着的长者,即使是在演说和对话中,也是一位朴实无华、不浪费文字和话语资源的长者。我厌弃那些空话、大话连篇的长者,因为那都是些不讲实践,也无法检验其可行性及其实践效果的话语、文字。真应该举旗批判“新八股”,让这样的长者休息,以便节约我们有限的文化、科研资源,以增强我们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长者风范,还应该包括范在好学、多思,容许批评。
自读中学、大学直到毕业入世,我们经历的政治运动实在很多,其中,最痛彻于心的,是一些人爱提意见、爱多嘴的毛病所引来的灾祸。撇开个体思维风格与习惯不谈,今天反思,我以为,这容许发表不同意见,容许批评、容许反思的问题,仍旧是我们教育、文化和社会中,乃至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有利于不断前进和创新的思想方法和学风、作风问题。其重要性很值得提倡。
因为特别关注,所以就特别有兴趣于去年《炎黄春秋》第12期上,一位作者回忆与习仲勋同志对话的文章。说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中央高层领导成员的习仲勋同志,在征求意见,讨论组织起草《民法通则》时的许多发言。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仲勋同志下面的几段话:
“谁都爱听好话,听赞成自己的话,但这些话很多是假话,有的是捧场,有的是敷衍应付。我们征求意见的目的,本来就是搜集各种补充意见,但是,人们一听到比较尖锐的不同意见,就往往不高兴”;“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保护不同意见。从党的历史看,不同意见引起的灾祸太大了,我经历过的总有几十起、上百起------因此,我想,是否可以制定一个《不同意见保护法》,规定什么情况下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应该受处罚。”这些精深的、容许批评、容许发表不同意见的思想,真的是可贵之极。我们确实应该大兴好学、多思、容许批评的风气了!
长者风范,在现实生活中,还应该范在关注规矩、遵纪守法。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秩序风气问题。环境育人,环境留人,环境吸引人,除了生态的自然环境、人文的文化环境、教育和经济的运行环境等外,社会道德风气这个秩序环境也非常重要。而且不能只依靠几个典型来标识,还需要整个社会风气的大幅度改善。这就要我们关注秩序规则,扬社会遵纪守法之风,扬长者明德修善之气。
日常坐公共交通出行,常可看见为抢座位而争吵的场面;听见大声说话、旁若无人的场面;而且有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充当主角,甚而还有抱着第三代接班人在进行“示范”教育。中央党校张志明教授说的话很有道理:反观我们的国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大量的“道理”。这使他们过早就失去了率真,可到了十八岁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任了。而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道德行为负责的人,多是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最危险的社会,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惨剧。这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比所谓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无论你培养了多少所谓人才,这都是国民教育最大的失败。张教授的文章,可谓已把话说绝。
无疑,长者风范,最基本的就是遵规守法。否则,“小乱”无法避免,由小乱进而累积成“大乱”。即使是没有名气、文化不高的老人,他愿意学习,能够遵规守法,礼貌待人,同情他人,他也应该是我心中有风范的长者。
长者风范,说到本质,还应该范在明德修善。
特别,对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而言,包括那些有名的学者、专家、作家,在这个方面,更应当有所担待。
道之不修,德之不明,是人格在一些场景里跌落的根源。今天,我们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在这方面已有所背离。我现在的选择和所真心崇敬的,仍旧应该是当年作为精工苦作、卫道修德典范的学者、专家、作家的风范。我以为,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对待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对待它们的作者的正确态度。
面对话题,真的心语无限。例如,因为现在贪污腐败太多了,讨论长者风范,范在廉洁奉公,厌恶贪污腐败的问题,通过反思的方法来宏扬正气,这肯定也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论题。又如,以我知道的马相伯先生,勤学苦思,终成既精通东学、又精通西学的一代宗师,在列强入侵、民族危难的年代,始终关心后辈精神成长、关心国家未来命运的长者风范,肯定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我在拙著《复旦校长薪传录》中的详细记述,可资有兴趣的读者查阅。现实生活中,还有例如上海大学一位退休的沈启华老师,支援江西景德镇地区一个乡镇学校,他的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更现实,更在鼓励我们跟进乐于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生活的长者风范。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