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讲读》课的教学体会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6作者:张冰隅系统管理员

我于2007年到上海老年大学任教《文学鉴赏》。许多学员得知我在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讲“养生保健”,便希望我改讲“养生”。所以2008年即开设了学制一年的新课《养生文化》。2007年国家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明确传递了政府重视“民俗文化”的信号,于是我立即编写了一本解读“老黄历”的书《农历与民俗文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也顺势而为,在老年大学新开了一门《民俗文化》课程。

我在高校从事文学教学33年,而从小跟随父亲学传统文化,文革后又向许多国学大师讨教,在“易学文化”上的学习研究也有数十年之久,并正在写作有关“易学”的书。在许多老学员的要求下,我于2010年起,在老年大学开设了另一门新课《周易讲读》。原定学制三年,而实际已经讲读了五年才把64卦的卦辞、爻辞逐字逐句诠释了一遍。学员强烈要求继续讲下去,于是在2015年做了一些调整:把现有的三个大班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周一上午班的课为《民俗文化》——为学《周易》打基础。(学制一年)

周二下午班的课为《周易讲读》——逐字逐句讲读《易经》原著。(学制三到五年)

周四下午班的课为《易学文化研究》——从《易传》的讲读到其他易学文化的研究探讨。(学制两到三年)

现在,三个班招生三百多学员,教室里座无虚席,仍然有许多报名者在等候。现就《周易讲读》的教学讲三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讲?”二是“讲什么?”三是“怎样讲?”

(一)为什么要在老年大学开设《周易讲读》课程?

这是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决定的。

首先是在21世纪一开始,人们就感觉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易经》不仅是中国古老典籍中的“众经之首”、“文化之渊”,也是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哲学名著。

庄子论“六经”时曾强调:“《诗》以道志”(文学性质),“《书》以道事”(历史性质),“《礼》以道行”(道德性质),“《乐》以道和”(艺术性质),“《春秋》道名分”(政治性质),“《易》道阴阳”(哲学性质)。事实上,不仅《易》为“众经之首”,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流行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易》道阴阳”的哲理基础;且早就闻名遐迩走向世界,以致19世纪的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赞叹:“《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则定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中国《易经》与印度《吠陀》及西方《圣经》并称世界三大经典。现代欧州哲学权威C?G?捷恩在为英文版《易经》写序时却说:“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21世纪伊始,风云变化,灾祸迭出,人类生存危机加剧。于“西方不亮东方亮”之际,以“天地人和”为中心之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崛起。“国学热”中解读《周易》——终于在“文化立国”的感召中成为当代文化时尚。

这就是——“天时”

第二,上海老年大学已经建校三十年,不仅已成为上海市老年教育方面的一面旗帜,而且在全国的老年教学中也起着带头作用。所以,根据已有的条件,开一些有难度的特色课程应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地利”

第三,讲读《周易》,涉及“理、象、数、占”,人称“周易四道”,没有几十年的认真研究是难以胜任的。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走捷径,他们没有把兴趣放在“理”字的研究上,而是醉心于“象、数、占”的方法研究,然后结合各种江湖流传的“术数”,办高价“培训班”,或直接开公司、搞预测,发了大财。

另外,虽然在上海潜心研究《周易》而学识渊博者大有人在,然而“善易者不卜”,年纪大者,大多低调处世;如果年老体弱,要到老年大学来按时讲学而不计较报酬,不仅自身有困难,其家属也不一定能全力支持。

我不能说自己对《周易》的研究比别人更有成就,但以77岁“高龄”,因身体好,精力还算充沛,所以家属也就不反对,现在除了在老年大学每周有三个班固定的课程教学外,还参加不少社会活动,包括《东方讲坛》、《静安乐龄讲坛》、《上海炎黄文化讲师团》等许多不定期的讲座。加上还有许多新老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来推动。

这就是“人和”。

(二)在老年大学开《周易讲读》课,主要讲什么?

现在我们读到的《周易》,实际上分成两大部分: 一为“易经”,一为“易传”。

“易经”又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卦名、卦画、卦辞”相传为文王所制;另有“爻辞”相传是由文王的一个儿子姬旦(也称“周公”)所作。“易传”中包括十篇论文,也称“十翼”,是后人解释“易经”的。“翼”有辅助之意。自有《易经》问世,即有不少人潜心钻研。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云:“《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丰富性与独特性皆与“易道广大”有关。五千年来改朝换代,社会多变;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努力倡导和追求“天地人和”之文化精神不变!

总之,由《易经》发展到《易学文化》的确可以说“博大精深”。而在现在的老年大学讲什么?既要根据学员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诉求来定位,也要根据我本人的文化专长来确定。两者结合而制定了一个《教学大纲》。其中提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周易》讲读,着重阐述“易道阴阳”的哲学意义,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员文化素质和修养。

二.教学时间:

3-4年,每学期16周,每周2课时。

 三.教材:暂用“自编讲义”

 四.教学内容

(一)简介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与《连山》、《归藏》。

(二)简介《周易》中的“经”与“传”。

(三)简介“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由来。

(四)简介“《周易》四道”——“理、象、数、占”。

(五)简说易学研究中的“两派十宗”。

(六)逐字逐句解读——《易经》中上下两篇六十四卦卦名、卦画、卦辞、爻辞以及《易传》中“十翼”。这第六条是重头戏。

其中,把“理、象、数、占”进行全面研究的话,可以有很多收获。我总结了几条:总称《冰隅谈“易”》(准备出书)

★首谈“易学”——“易学”是认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学”。

我们平时应该把天地万物都看作是阴阳协调的结果。诚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把复杂的事物作了最简单的分析,却一下子抓到了要害,成为说得非常到位的哲学道理。学《周易》首先要学会在分析事物时找关键、抓要害、说到底、做到位……。当哲学家谈事物的一分为二时,是很辩证的。在阴阳哲学中的“阴和阳”总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

★再谈“易学”——“易学”是了解事物阴阳变化的“信息学”。

“易学”说到底就是“信息学”!但与今天人们谈的“信息学”还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第一、现代信息学是在20世纪——21世纪才发展起来的,而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了《易经》,不可思议!

第二、现代人研究信息,用的是各种科技手段,而从《易经》中的象数到中五花八门的术数,几乎没有一种是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解读的。这是因为:一、古代圣贤没有现代人那样的科学头脑,但有现代人少有的哲理思维。二、古代圣贤没有现代人那样世俗功利,却愿意用毕生的精力思考“天地人和”中的哲学命题;没掌握多少“科学知识”,有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却可以在研究天地万物的变化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流传了几千年的一些“易学”“术数”中进一步研究值得超越现代科学范畴的高级学问。

在“易学”中,既重视表现事物现状的“信息”,更重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一般说来,占卜时可以同时卜出三个卦:第一个称“正卦”的卦象,可以象征目前状态;第二个称“互卦”的卦象,可以象征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第三个称“变卦”的卦象,则预示着最后的结局。

★三谈“易学”——“易学”是研究阴阳变化轨迹的“预测学”。

天地万物都在无时无刻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易学家”的最大本事是不因为这些复杂的变化而眼花缭乱,而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把所有的变化和在变化中产生的复杂现象,统统归纳为“阴”“阳”两个方面。并且把所有的变化都看成是“阴阳”的变化。这样不仅一下子理清了头绪,把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且很快找到了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和运动的轨迹。如果再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高难度的“预测”。所以“易学文化”中的“易”字可以归纳为“简易”、“交易”、“变易”和“反易”。

★四谈“易学”——“易学”是开启心智的“智慧学”。也是由“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的“顿悟学”。

(三)《周易讲读》课程怎样讲?效果如何?

1.独辟径路  实属罕见

现在社会上流行以讲《周易》为名,而实际上是为迎合小市民的好奇心,重点传授各种占卜方术,或者直接运用术数为商界求财,为弱者祛病延年……,偶有学者讲座,也只是泛泛而谈《周易》是怎样一本书,几乎没有听到有人愿意花三、五年的功夫,开一门逐字逐句讲读64卦的“卦辞、爻辞、大象、小象”的哲学意义的课程。尤其是在收费不高的老年大学开设这样的课,至少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周易讲读》课一经开出,受到欢迎,报名者踊跃。

2.深入浅出  旁征博引

人类的知识范畴是由生活常识——学科知识——科学创新——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等逐级而上的。《易经》作为古籍经典中的“众经之首”应归类于“哲学著作”。从《易经》的文字意义来看,64卦的每一卦的“卦辞”、“爻辞”,乃至《易传》中解读“卦辞、爻辞”的“十翼”——都在宣扬富有“中华特色”的“哲学意义”。所以一定要把《周易》当做古代哲学经典来讲读。

这属于高层次的文化,自然有其“高深”而“可测”的特点。老年大学的学员的文化基础高低不一,但就目前三百多位学员的情况来看,有大学文化基础的占绝大多数。应尽量“抓中间,带两头”,多讲点历史,多讲点故事,多联系点社会现实生活……顺便普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黄帝内经》:“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既是“为医之道”,也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哲学,其本质是“明白学”。学哲学就是为了明白各种事理。所以,讲哲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搞通一个道理,可以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可以文史政经,引经据典;所以每一堂课都有很大的信息量……总之,不论花多少时间、精力都应该,值得!因为搞通一个哲学道理,可以“一通百通”,其收获胜读十年平常书!通过对古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读,不仅可以使绝大多数的学员接受,而且可以引发他们一定的思考。因此学员普遍反映收获较大。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周易》,内容丰富而深奥,文字古朴而精约,首先要用“我注六经”之法,通过训诂而得其真义;然后“六经注我”,古为今用,学有所得。但鉴于老年大学的学员大多年逾六旬、七旬乃至耄耋,记忆力衰退,所以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讲读;经常前后联系,有关知识要反复强调,并逐步引导学员掌握解读经文的关键和方法。最后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员的“颖悟能力”,能举其一而反其三,在各个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虽然大家年事已高,但可“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是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因此希望到该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地方想不通而成为大的遗憾——这在佛学里称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4. 印发《周易》原文,以及有关参考资料。讲读内容基本上都打印后用投影放大,边读边讲,但暂时不全文印发,待经过几轮教学发现问题并认真修订后争取正式作为教材出版。

学《周易》,就是学中国文化哲学。有利于提高认识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培养正确的历史眼光,提高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有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许多学员经过几年的学习应该有所体会。到底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作详细调查。只是觉得从学员人数的逐年增加,三个班级从小教室换成阶梯大教室仍座无虚席,仍不断有人要求插班听课……可见一斑。

             

 (作者:上海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