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进程与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38作者:于 宁系统管理员

、上海人口老龄化概况:进程与前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其中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这是党中央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加强老龄工作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

上海于197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目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参见表1),2013年底,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32.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

表1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比重变化       (单位:%)

 

上    海

年份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80岁及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8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953

3.7

2

3.1

5.7

1964

6.1

3.6

4.4

7.5

1982

11.5

7.4

7.9

12.3

1990

14.2

9.4

9.1

13.7

1999

18.2

13.8

11.9

15.7

2005

19.6

15.0

16.4

21.5

2007

20.8

15.3

17.5

23.8

2008

21.6

15.4

17.8

24.9

2009

22.5

15.8

17.9

25.6

2010

23.4

16

18.1

26.4

2011

24.5

16.6

18.1

26.7

2012

25.7

17.2

18.2

27.3

2013

27.1

17.9

18.5

27.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① 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2年上海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

根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也在不断提高,1980年为77.33岁,1990年为75.46岁,2000年为78.77岁,2010年为82.13岁,2012年为82.41岁。因此,高龄化也成为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主要特征之一,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至2012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达67.0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4.7%。

表2  上海常住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单位:万人,%)

年份

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占总人口比重

构    成

低年龄组

60-69

中年龄组

70-79

高年龄组

80岁及以上

1953

22.81

3.68

73.78

23.16

3.07

1964

65.73

6.08

69.91

25.65

4.44

1982

136.53

11.51

61.64

30.45

7.91

1990

189.12

14.17

60.86

30.04

9.09

2000

245.76

14.98

51.28

36.55

12.17

2010

346.97

15.07

52

31.1

16.9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2》表2.18、“上海常住老年人口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上海老龄科学》,2012年第4期)、“上海市老年人口发展状况轨迹与启示”(童琳琳,《西北人口》,2008年第4期)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根据表2中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346.97万人,占人口15.07%,绝对值与比重都为历次普查之最。当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疗保健加强,社会保障条件改善,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就会连年下降,青少年人口的比重相应降低;而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和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则使老年人口的比重相应提高,其结果便是人口老龄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人口发展的总趋势。当然,人口老龄化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有关的科学研究,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如何减少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将负面影响转为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将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二)上海人口老龄化前景

上海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高龄老人数量将大量增长。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预测,未来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数量将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老龄化发展迅速。2030年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785.5万人,是2010年的2倍多,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6%,比2010年六普时的15%提高11个百分点,但是远远低于2030年户籍人口42%的老龄化水平。这是因为外来年轻人口的持续流入,将显著降低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水平。

上海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高龄化也很显著。未来15年里,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

① 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2年上海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

②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上海人口变迁与展望》(《2030上海发展研究丛书》),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的增长速度较为平缓,上海高龄人口数量将由2010年的58.8万人,增长到2025年的80万人:此后随着上世纪50年代婴儿潮的这部分人群开始进入高龄阶段,高龄老人的比重从2025年开始急剧增长,2030年高龄老人将达到110万人。

此外,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的897.7万外省市来沪人口中,20-34岁青年人有422.03万,占47%。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将在上海陆续成家立业、扎根上海,成为“新上海人”。他们的父母一是为了帮助孩子照顾第三代,二是上海医疗条件比较好,吸引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成为在上海的“老漂族”。因此,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老龄服务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为老服务设施,将是未来上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充分满足老年人口的教育与文化需求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老龄化加速进程中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意义所在。

一方面,加强老年文化教育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年文化教育建设的不断加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东方文化,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老龄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

二、上海老年教育现状与特征:基于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的视角

近年来,本市积极落实《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均衡布局、丰富内涵、提升能力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夯实老年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老年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力度,老年教育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一)上海老年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上海市质量协会公布的《2012年上海老年教育状况调查》反映出老年人对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需求。在本市2753位参加调查的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55.7%仍在退休后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更有46.6%的老人表示将终身学习。调查同时显示上海目前能够提供的求学环境总体让老人满意,本市老人对老年教育机构的总体满意度为83.58分;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和在家自学已经成为老人们学习的主要渠道,选择这三

①  上海市统计局:“六普分析资料之一:上海人口发展特征及趋势”,2011年12月31日,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网。

种途径继续学习的老人分别占30.6%、29.1%和26%。老年人通过学习大多感到“增长了知识和技能”(60.1%)、“发展了业余爱好”(59.5%),与此同时,50.5%的老年人表示通过学习“打发了闲暇时间”, 46.8%的老年人借此“结交了朋友”。各类教学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生活保健类、家庭生活类及休闲技能类课程,分别有54.8%、36.5%和26.9%的老人愿意报名。

对应于老年人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出的学习需求与特征,上海市教委近年来在大力推进老年教育方面花大力气进行了许多实质性工作。

(1)教学机构建设。

根据市政府2012年实事项目“在本市‘东、西、南、北’(浦东新区、普陀区、徐汇区、宝山区等四区)建设四所上海老年大学分校”的要求,市教委会同区县政府同比配套投入4000万元用于实事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建设,四所分校均全面完成预定的建设目标,总体实现四个翻一番。4所分校总面积达25540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6840m2,增长193%;功能专用教室56间,比实施前增加32间,增长133%;开设课程366门,比实施前增加221门,增长152%;在校生数13357人,比实施前增加7187人,增长116%,至2013年全年老年学员人数已增至1.81万人。上海老年大学四所分校的建设,拓展了上海老年大学办学功能,优化了老年人的学习条件,在吸收容纳更多学员的同时也为学员们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学习内容,同时对各区县老年大学的建设也起到了指导引领作用。同时制定了虹口、闵行、奉贤、青浦、长宁、静安、崇明等7个区老年大学提升办学水平的扶持和建设方案,以及72所老年学校建设专用功能教室和添置设施设备的支持方案,以利于优质老年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

(2)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除了学校建设以外,本市还积极建设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依托市级老年大学和高校等单位,成立11个老年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有力地促进了老年教育的内涵发展。

(3)探索多元学习途径和灵活学习方式。

本市老年教育事业积极探索多元学习途径和灵活学习方式,目标是满足老年人“就近、便捷、快乐”的学习需求。近年来不断推进示范性老年学校建设,同时开展居村委标准化学习点建设,并且积极扶植老年人学习团队发展,至2012年底共培育老年人学习团队2277个,有近7万人参与到各类学习团队活动。同时继续举办每年一届老年教育艺术节,2012年以舞蹈和服饰表演教学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并与学习团队交流和喜迎十八大召开相结合,全年共举办各类交流展演活动达610场,21万人次参与活动。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提升了老年人群的文化素养与生活品质,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上海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及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而不断推进的。从2004-2012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情况来探求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与方向。

① 雍虎、蕊冰:“‘就近、便捷、快乐’ 老年教育提升生活质量——2012年上海老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上海质量》,2012年第11期。

②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

③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2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

表3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空间分布(2004-2012)

人数(万人)

2006年

占比%

2008年

占比%

2010年

占比%

2012年

占比%

全  市

275.62

100

300.57

100

331.02

100

367.32

100

黄浦区

19.78

7.2

21.07

7.0

22.61

6.8

24.82

6.8

徐汇区

19.19

7.0

20.74

6.9

22.47

6.8

24.40

6.6

长宁区

12.54

4.5

13.33

4.4

14.46

4.4

15.78

4.3

静安区

7.22

2.6

7.72

2.6

8.19

2.5

8.80

2.4

普陀区

17.58

6.4

19.21

6.4

21.47

6.5

24.12

6.6

闸北区

14.21

5.2

15.17

5.0

16.51

5.0

18.36

5.0

虹口区

16.86

6.1

18.26

6.1

19.95

6.0

22.10

6.0

杨浦区

21.25

7.7

22.99

7.6

25.46

7.7

28.32

7.7

浦东新区

49.57

18.0

55.00

18.3

61.28

18.5

68.63

18.7

闵行区

15.74

5.7

18.82

6.3

21.48

6.5

24.22

6.6

宝山区

16.57

6.0

17.72

5.9

20.22

6.1

22.91

6.2

嘉定区

11.24

4.1

12.30

4.1

13.62

4.1

15.19

4.1

金山区

9.65

3.5

10.51

3.5

11.43

3.5

12.60

3.4

松江区

9.97

3.6

10.88

3.6

12.00

3.6

13.35

3.6

青浦区

8.83

3.2

9.46

3.1

10.27

3.1

11.23

3.1

奉贤区

9.67

3.5

10.59

3.5

11.61

3.5

12.96

3.5

崇明县

15.76

5.7

16.82

5.6

17.99

5.4

19.53

5.3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注:区、县划分统一为最新口径,即浦东新区包括原浦东新区与南汇区,黄浦区包括原黄浦区与卢湾区。

 

表4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中心区和郊区县分布对比

 

分布对比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市中心区(%)

46.7

46.1

45.7

45.4

市郊区县(%)

53.3

53.9

54.3

54.6

 

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由2004年的260.78万人增至2012年的367.32万人,不仅绝对数量逐年增加,而且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4年为19.3%,2012年已增至25.7%,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全市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市中心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比重由2004年的48.1%下降为2012年的45.4%,年均降幅为0.7%;市郊区县则有所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则由2004年的51.9%上升为2012年的54.6%,年均增幅为0.6%。基于未来人口与城市功能布局的长期考量,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时期并且可能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在上海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老年人口在市郊区县的分布比例还将提高,与之相配套的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与基础设施也需与这一人口分布特征相对应地进行配置。

上海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仅要考虑户籍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提升,同时还应将常住人口中的外来老年人口(即前文所述的“老漂族”)一并纳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对象范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寻求个人发展、贡献智慧与才干的同时,他们的父母也会更多地由于家庭原因来到上海,而从当前商品房市场的发展走向来看,多数自助型购房者还是会在房价相对略低的郊区楼盘中进行置业,这也意味着外来老年人口也会较多地向郊区聚集,这将更增加郊区对老年教育资源的实际需求。

(三)上海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分析

综上所述,在老年教育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由于老年人口比例快速提高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有限,上海市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有待突破的瓶颈与问题。

(1)老年教育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年底,本市老年教育机构总计284个,较2011年增长了7个。其中市级老年大学4所,市级老年大学分校、系统校、区县老年大学66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214所;另有居村委办学点4763个。在全市各级老年教育机构中任职的教职工人数达到2.15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569人。三级老年教育机构共开设班级数1.97万个,学员总数达61.52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学员44.91万人次,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5.61万人次和4.50万人次;参加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的60岁及以上老年学员人数为30.36万人。就老年教育覆盖率而言,2012年各级老年教育机构学员人数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2.2%,老年远程教育收视学员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3%,合计老年教育覆盖率为20.5%。考虑到本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的显现,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由于健康程度等原因较少参与到老年教育活动中来,由此可见本市仍有约60%的老人未能参加各类各级老年教育,因此,老年教育覆盖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便充分发挥其文化与社会的积极作用。

(2)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均衡。

从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来看,本市老年教育还存在着两者间的不均衡。随着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定位需求的变化,中心城区人口有相当一部分不断向郊区迁移,目前本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口相对较少,而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则较多,郊区情况则与之相反。2012年,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的比重为45.4%,郊区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为54.6%,而且郊区老年人口的比重今后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从教育资源角度来看,教学机构、教学点数量的区域分布则与人口分布呈现轻微倒挂特征,2007年中心城区略高于总数的50%,为50.76%,郊区略低于总数的50%,为48.24%;同期老年人口分布则为中心城区46.3%,郊区53.7%。此外,在上海市老龄科

① 本文以户籍老年人口数367.32万人为计算依据。

②  以户籍人口数作为计算口径,则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人总数的18.2%。

③  数据来源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报告。

研中心2007年针对本市农村地区的一项调查中,也有37.1%的老年人表示老年学校离家很远。 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目前没有最近年份的老年教育资源空间分布数据与同期人口分布进行直接比较,但从上海市质量协会《2012年上海老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尽管老年人对于老年教育机构在地理位置方便性的总体满意度为83.59分,处于较满意水平,但仍有超过约三成的老人表示可能会中断老年教育,主要原因是体能精力不够以及上课地点路程过远。 这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市老年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均衡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老年教育资源的提供应当以就近、便捷为首要因素,才能为老年人提供真正的服务与帮助,这是今后老年教育建设中需着重考虑与改善的一个方面。

三、促进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为提高老年教育覆盖率,以符合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为导向均衡配置老年教育资源,实现就近、便捷、多样化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1)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老年教育资源向郊区倾斜。

发展老年教育能满足老年人继续学习的愿望,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各级政府应继续重视老年教育机构的建设,不断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2012年,市级老年大学和各区县办学机构教育经费共投入13937.7万元,比上年增加4718.5万元,增幅为51%。此外,市教委老年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24亿,为历年最多。 相信今后这方面的财政投入还会不断增长,这将是上海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坚持政府主导、坚持老年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投资老年教育,吸收社会各界的捐款和慈善资金,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和保障制度。此外,考虑到当前教育资源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建议老年教育在新建布点时更多向郊区倾斜,中心城区与郊区的教学点数量比例不仅应与当前城、郊人口分布相一致,而且应从长远考虑,无论是布点建设还是经费投入,都要为未来中心城区人口导出和郊区本地人口老化而产生的老年教育文化需求提前作准备。可以结合当前和未来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在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学院合作开展老年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级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同时依托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将社区作为老年终身教育的建设重点,配备更优质的老年教育资源,为老年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远程教育建设力度,使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广泛的老年人群。

为进一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与传播手段,为各社区老年人提供开放的教育平台,通过加强网络媒体教育,利用互联网教学,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教学设施组织教学,搭建高水平教学平台,可以从品位格调、授课水准等方面提升老年教育的办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各地老年大学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办学

1 沈妍、付晓萍:“上海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研究”,载卢汉龙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0) 投资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333页。

2  雍虎、蕊冰:“‘就近、便捷、快乐’ 老年教育提升生活质量——2012年上海老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上海质量》,2012年第11期。

3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2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

成本。目前本市的远程老年教育以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学习收视点”为平台,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上海老年人学习网》为媒介,聘请上海知名教授和学者讲授以保健、养生和健身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上海老年人学习网推出了160门全方位的课程,电视课程30门,丰富教学内容。“收视点”建在居(村)委会、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场所,方便老年人学习。今后的覆盖面要不断扩大,通过广布网络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管理服务;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遵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以多元化设置教学内容为目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与现实需求,更为丰富和细化地开设养生保健类、书画类、旅游、声乐舞蹈、烹饪、戏曲、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文化水平、职业特性的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老年学员参与率逐步提高,进而实现使更多老年人不出家门即可收看高水平远程教育课程、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目标。

(3)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灵活度,实现流动教学。

在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将热爱老年教育、精通业务、懂得老年人心理作为选聘教师的主要标准,以专职教师作为骨干力量,以兼职教师作为队伍主体,同时广泛吸收社区志愿者的加入。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进老年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志愿者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同时着手建立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数据库,以利于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又具有较高灵活性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内的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教师、企业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以及有一技之长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支热心教育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区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结合实事热点、生活知识与学员兴趣,开设专题讲座,就近就便、各展所长为老人服务,营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满足老年人群的教育文化需求,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