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此文是为上海老年大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者之歌》一书作的序,《学习者之歌》讲述了26位学员的感人故事)
有道是:“人生因学习而美丽,生活因读书而精彩。”人老了,肢体不再是那么挺拔,容颜不再是那么俏丽,但是,只要他是个永远的学习者,那么,那种大度、优雅、从容、追寻,会使人感受到另一层面的美丽。人老了,记忆力差了,思维也不那样灵巧了,但是,只要你是个不倦的“读书郎”,那么,同样可以创造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让我们都来讴歌老年人的学习生活吧,它会使更多的人们更加深层地懂得生命、生活和我们时代的大潮所向。
学习,生命的放飞
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原是一名老年“抑郁病”患者,通过学习脱胎换骨般地成为了站立在耀眼大舞台上的鲜活的“上海辣妈”,其历程也只有三年的时间。而促成其转化的媒介就是上海老年大学的学习生涯。
三年前,故事主人公的老母在远郊的一个护理院去世,由于路途遥远,她没有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此事带给她沉重的打击。伤感,内疚,自责,孤单,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了心头,朋友的聚会不参加,外来的电话也不接,与家人也无语相对,一个人深陷在抑郁的漩涡里。一天,一位亲戚来探望她,建议她去上海老年大学学习。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个烹饪班。这个班的老师课讲得精彩,板书也写得漂亮,而烹饪的过程中的上浆、勾芡、刀工、装盘这些工艺,又使她感到既新鲜又有趣。这个班的同学中有原先的厂长、老师、集团公司的老总,当然也有不少是家中的女当家,他们之间友爱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切磋,这样的团队生活似乎使她回到了往昔,使她倍感温暖。回家后她如法炮制的菜,受到家人的赞赏,更使她高兴。她的心不再孤单,她的自信回到了她的身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使她参加了上海辣妈的海选。经初赛、复赛,最后进入复赛圈,荣耀地成为闻名大上海的“上海辣妈”季军,人称最年长的上海辣妈。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老年生活要过得美满、幸福,一是就得学习,二是就得投身于群体生活之中。其实,二者又是一回事,就是实现生命的放飞。
长期以来,人的生命周期往往呈现为一个怪圈:孩子刚出生时,他的生活圈是狭小的。所谓“孩提时代”,就是由父母抱着、提着的时代。孩子渐大,接触的人也渐多,由亲属到邻里,上了学,又有老师和同学。工作了,所谓“翅膀长硬了”,实现了生命的放飞,他会接触同事、上司、下属,通过对外交往,接触更多的各式人等。可是,到了退休年龄,这种生命的放飞状态便会戛然而止。从单位回到了家中,除了偶而的同学聚会、同事聚会外,少有对外的交往。所谓的“公共空间”,似乎再也不存在了。长期来,老人的活动空间是狭小的,不断的缩小缩小,最后是亲戚、朋友、邻里也少有走动了,生命似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总是几张老面孔,儿女,孙辈。如果老伴一走,形影相吊,实在孤单得很,于是,孤独、无聊、抑郁、恐惧随之而来,直至生命的终结。
这是一个生命巡行的怪圈。
这一生命的怪圈带给老年人的是苦难和悲哀。即使有养老金的物质保障,但由于精神的空显,老年生活还是悲苦的。
我国希望工程的创导者之一杨义富先生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他带着孙儿路过花鸟市场,孙儿缠着他一定要买一对鸟回去。回家后,孙儿对鸟是百般的呵护,在鸟笼中添了保暖的棉絮,给它吃最精细的食物。可是,第二天一看,两只鸟呆呆地站立在那里,给它们吃的食物一点都没动。第三天,竟有一只鸟死了。孩子很伤心。杨义富对孩子说:“你是不懂得鸟的心情,它需要的是自由的活动空间,如果还是那样把鸟关在狭小的笼子里,说不定哪一天另一只它还会死。鸟长了翅膀,它需要蓝天,需要飞翔,还是放飞了吧!”孩子听话后,把另一只鸟放飞了,那鸟就高高兴兴的飞走了。
物同此理,人同此心,老年人真正要能幸福起来,那就得冲破原先设定的生命巡行的怪圈,实现生命的放飞。只有享受空气、阳光、蓝天,享受充裕的“生命空间”,老年人才可能赢得名符其实的幸福。
学习的过程,就是重建“公共空间”的过程。人在退休前,公共空间是通过自己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一定形式的社团搭建的。人一退休,企事业单位的公共空间基本上是不存在了,需要重建,现在看来,老年的学习机构就是这样的重建的“公共空间”。在那里,会有老师,有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同学。同样的年龄段、同样的学习科目、同样的志向追求,形成了同等的话语权。这样的“公共空间”的重建无疑是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
学习的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读书。读书的过程,看起来是读者与书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读书人与著书人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你“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你实际上就是在与古今中外的圣者、贤者、智者、能者对话,从而获取知识,获取技能,更多的是从这些人身上获取思想的养料。有一位颇有学养的老知识分子,他在近十年间先是痛失爱子,后又有痛失配偶,现在成了一位独居老人。有人问他:“如此的独居生活,是否会感到孤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失去爱子和爱妻,我感到很痛心,我一直会想念他们。但是,我现在——或许可以说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因为当我坐拥书城的时候,就是与书的作者交谈着、交流着,那样,我怎么会感到孤单呢?”这是位真正的学习者,他的话语道出了老年学习者的心声。
这是上海老年大学一位双腿残疾的学员的心声:“《红楼梦》中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语,我反其意而用之,改之为‘心比天高,力比纸薄’。此生虽不能行万里路,但我还可读万卷书,与一万个圣人贤人交谈。”这就是生命的放飞。通过学习,通过读书,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冲破身体和其他方面的限制,放飞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老年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在人格上是崇高的,在心理上是愉悦的。只要他是一个永远的学习者,任何人都剥夺不了老年人的幸福。
学习,自我的完善
中国的古圣人孔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就是:古代的学者为着完善自我的人格而学,而当今的学者则都是为炫耀于人、博取功名而学。孔子是“好古”的,他要提倡的当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宋代大学者朱熹后来把“古之学者为己”一语概括成“为己之学”,流传至今。
倡导“为己之学”,这是孔夫子的一个伟大的梦。他多么希望通过学习的途程,创道德,正人心,齐家政,变世风,使这个世界“止于至善”。
现在是实现孔夫子这一伟大梦想的时候了。时下,世界各国不是正在强调要实现从“学历化学习”向“生活化学习”的转化吗?不是都在说把学习变成“促成人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的手段”吗?不是普遍认同终身学习是一种“美好的生存理念”吗?这些,都不是在重复孔夫子的“为己之学”吗?
“走出学历化学习”,这对老年人来说,那是最便捷的事。上海老年大学那么多学员,要说“学历”,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是早已有了的,有的还早已功成名就。硕士、博士,博士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些头衔都有了,他们为何还要孜孜以求的学习呢?目的就是一个:为了自我的完善。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人的自我完善高度来讨论一下老年学习的目的。
学习使人健康。
人老了,哪有没一点三病六痛的?如果老是被病痛纠缠着,在病疼和死亡的阴影下度日,那身体只会越来越差。可是,当你兴致勃勃地投身在学习生活中的时候,你就会被一种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梦想所驱策,受到鼓舞,感到有奔头,即使真的有病,也自然会好了三分。一个十多年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学员,在这么长时间里,她先后学了时装表演、民族舞、健美操、形体训练、烹饪、编织、中医保健、计算机、葫芦丝、排舞,还学了中文、写作等科目。她是按照学习的骨架来制定生活时间作息表的。生活充实了,思想也充实了,用她的话说,原先多愁善感的她“现在没有时间发愁了”。她的感概是:“十多年来,除节假日外,我几乎天天沉浸在欢乐的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老有所学是那样的其乐无穷。”
世界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寿群体也正在发生重大的转换。过去,长寿群落常常与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式的处所,常常是长寿老人产生的福地。我们不会否认,人是在自然中生存的,优良的自然条件当然会对人的寿限产生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文化老人群落,在上海地区一千多名100岁老人中,文化老人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影响人寿的文化要素越来越强烈地被显现出来。在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星火村1组,生活着一对世所罕见的兄弟“百岁老人”。兄长徐郎书已经104岁,弟弟徐郎生刚刚100岁。兄弟俩都爱读书,都爱听沪剧,都能与一家子40余口人和睦相处,人称“书生”两兄弟。正是那种平和的文化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性促成了兄弟俩的长寿。中国有句老话:“知书达理”。一个“达理”的读书老人,对世事会看得更透彻,在世事的处置上会更通达,这样就更有利于他的健康发展。
学习使人年青。
这是与上面那个议题相关联的。不少人一到了退休,就感到自己“老了”。老了,老了,极终的走向是谁都不愿点破、而又谁都心中了然的。因此,不少人退休前身体还不错,吃得下,睡得着,干得活。可是,一退休下来就像是溃了堤似的,一下就江河日下了。然而,那些退下来后坚持学习的老人就不一样。他们有的继续着原先工作的行当,不断地研究着、开掘着,最后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的另辟蹊径,学习一些新的技艺和文化项目,干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结果退休多少年了,还是不那样的“见老”,精神气质上的“年青”尤为让人艳羡。
道理何在?
原来人的年龄有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之分。一般人问你:“今年高寿?”指的就是自然年龄,也就是指你来到这个世界几何时了?这是不能改变的。而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就因人而异了。生理年龄指实际上指的是人体这部“机器”的老损程度,而心理年龄指的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这三者中是有相互关连的,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年龄,它会极大地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状况。
学习使人年青的道理至少有两条:第一,学习使人有梦想、有志向、有奔头。还是魏晋时期的大思想家嵇康说得好:“人无志,非人也”。第二,学习使人时尚。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那些坚持学习的老人“七十岁学吹打”,学电脑,学上网,学街舞,学时装模特,学钢琴,学表演,一点也没有落伍,称他们为“时尚老人”,一点也不为过。这两条都会使人年青化,不只是心理上年青,生理上也会年青。健康地活了一百多岁的杨绛女士,当有记者向她请教长寿之道的时候,她很从容地说:“文化之道就是长寿之道,没有书看,我是一天也活不下去的。”
学习使人通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永远是生命的根。人幼年从家庭走来,晚年又回归家庭,最后当然是告别家庭、告别人世。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是那样的重要,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能妥善地处置好家庭关系的,实在也不很多。究其原因,一是子女的孝心问题,同时,相当部分老年人的固执、少知,也是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的重大原因。
学习会使老人成为通达的老人、平和的老人,克服人老而带来的固执习性。人老了,有些原先个性不错的人,也会变得固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就得学习,学会做一个怎样体贴、爱护子女的老人,对子女的某些过火行为,也能取谅解和宽容的态道。一个星期老人有几天走出家门去,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活动,这对家庭人际关系的优化和改善是有好处的。回家后。老人把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信息带给子辈,带给孙辈,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从实际情况看,以文化为由头促成家庭关系走向和谐的案例有的是。
学习使人崇高。
老年人走出家庭,走进文化,走向社会,最终的结果是促使老人群体服务社会,参与到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的活动中来,使老年人不仅不成为社会的负担,相反发挥了相当大的社会正能量。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同时,实现了向老有所为的转化。这是十分可喜可贺的一种社会现象。
“大器晚成”,这是一句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成语。知识要靠不断的积累,要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花数十年的奋斗过程。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这个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真正出成果的时间是六十三岁到七十三岁的十年间,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华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春秋》等都是在这最后十年整理完成的。孔子的生平告诉我们,晚年的社会贡献不可小视。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寿的增长,“晚年”成了人生历程中一个不可小视的时间段。假设你能活到九十岁,那么,人生刚巧可以划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成长的三十年,即传统意义上的“三十而立”;第二个三十年是工作的三十年,也可以说是人生发展的三十年;最后一个三十年,是退休后的三十年,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三十年。随着时日的推移,这最后三十年的社会价值将越来越明显的表露出来。
从一些实例看,学习生活常常是与投身社会、贡献社会同步的。一些时装表演队的学员,同时又成了社区时装队的老师;小有成绩的画师学员,还配合形势画了不少宣传画,在居委会和社区回廊中也挂上了他的画作;朗诵专业的学员时不时地活跃在街头厂房;得了大奖的“辣妈”把一万元的奖金原封不动地转换成了慈善基金;保健系的学员不忘记在社区宣示自己的保健心得,获取了文化共享的佳绩……这些都告诉我们,老年学习者的人格品质,正在一步步升华。
学习使人健康,学习使人年青,学习使人通达,学习使人崇高,一句话,学习促成了老年人的自我完善。
(作者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