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回忆起那段在部队回肠荡气的人生经历时,就会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进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事业。那种艰苦岁月的磨砺,波澜壮阔的工作场景,象一幅幅图画,又象一幕幕影视剧,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感慨万千。
1967年,我正在贵州独山县云堆山雷达站当雷达操纵员,做飞机航行的导航工作。我是从福宗县凤山雷达站调到这里的,在此组建新的连队。那是座无人居住的高山,因为刚组建雷达站,故没有现成的上山公路,只能走山民自行踩出的羊肠小道。小路荆棘遍布,空手爬山已很累了,不要讲要负重行走了,特别对我们从大城市来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兵来讲,更是艰难。因为连队的柴油机、汽油机开机时都需要大量用油,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很容易雇佣到民工,所以油桶必需由我们用人工抬上去,每桶重达150公斤。
人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雨季很多,遇上下雨天,如果连队急需用油,也要抬,那就更困难了,踏着泥泞的山路,走一步滑一下,有时人会重重地摔倒在地,但爬起来又继续前进,也顾不得擦身上的泥浆水了。抬到半路上休息时,肚子饿了,我们会学山东人啃煎饼,咬生大蒜吃,吃的有滋有味,好像在享用美餐一般。由于经常经受这种磨练,大家都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和硬肩膀,练就了那种压倒一切,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气概。
雷达站操纵班有位姓耿的河南新兵,长着一张黝黑的脸,一对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有一天晚间他突然发病,肚子绞痛,直打滚,我们只能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不知他得的是什么病。这荒山野岭附近又没有医院,连队只有一位卫生员,连队领导决定,无论如何抢救病人的生命要紧,组织人员连夜抬病人下山治病。大家赶紧分头寻找二根长的木棒,用背包带捆在木棒上,制作成简易担架,再带上照明用的马灯和手电筒。两批人员轮换把病人抬下山,然后在公路旁拦过路的车辆送到县医院,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并作了手术切除。那种战士之间亲如兄弟,情谊重如山的感情颇感亲切。
还有一次,连队无线电班有人准备在山上的机房前养鸡,要用火焚烧茅草,开辟出一块养鸡场地。谁知那天突然刮起大风,火势借助着风速,大火像一群受惊的野兽向我们山顶上的雷达站猛扑过来。那天,我正与几位战友在机房内执勤,见此火情,大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顾一切,迅速冲进火场。只见班长于宗贵带头用木棍扑打火丛,还有河北籍老兵刘振满干脆用自己硕大的身体碾压燃烧的烈火。那种为抢救雷达兵器不顾自己生命安全的大无畏精神显露无疑。我们也学着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打滚碾压。也有人脱下军装来扑打火苗,刘振满急中生智,带领大家回到雷达机房内把机器卸下来,搬到安全地方。当地山民也来救助灭火,他们显得很有经验,折一些树枝轻轻逆火势方向扑打,迅速地把火扑灭了,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想起军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不怕牺牲的精神,现在还深感自豪。
我们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为后代人的发展和幸福开辟道路的垫基石,我们无怨无悔,青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