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学习诗词
我最爱的还是诗词。经过努力学习,辛勤耕耘,在季肇伟老师和上海诗词学会姚国仪老师的鼓励下,加入了上海诗词学会,使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无论是鉴赏还是学习创作,都能达到修身养性自我提高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我更喜欢的是沙龙里那一群诗友,平时一起对名家名篇鉴赏交流,学习前辈诗词中蕴含的远大志向和胸怀来提升自己;有了习作,则可在沙龙里互相切磋交流,逐字逐句的讨论修改,使习作完善起来,这个过程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如友人五十岁得“凤雏”祝贺时,填词《忆江南·满月》:“生凤好,满月见妖娆。聪慧神情容俊俏,高鼻大眼嘴樱桃。一抱摄魂销。”没想到,朋友将其填写在照片上,放大挂在了墙上,成了一家人美好的记忆。如八十岁秦大姐新婚喜庆时,填词《踏莎行·贺喜》:“秦女新娇,吴郎俊俏,交杯合卺欢声闹。催红了脸颊春潮,美人羞涩眉弯笑。情意缠绵,春心不老,遐龄难隔相思绕。同心红烛照阿娇,和鸣鸾凤情真好。”(刊登在《上海诗词》)。如退休一年时感触特深,填词《西江月·抒怀》:“六十人生回望,三千里路思量。友人相助暖心房,一路关怀难忘。追溯晚霞奢放,心灵展翅飞翔。有容有梦激情扬,老骥霜蹄继往。”如采风回来,填词《天净沙·采风香榧园》“层峦翠海高冈,大山幽谷农庄,香榧园中畅想。我心我唱,采风翰墨飘香”等等……。如今,每创作了一首自认为好的诗词,无论是自赏还是寄赠朋友,都能与诗友一起沉浸其间快乐好多天。
在香港享受上海老年大学“远距离”学习的故事
几年来,我感到上海老年大学对我太重要了,但老年人要想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很难。退休后,我原本在老年大学开始了快乐的学习生活,没想到2012年年初,儿子请求我和爱人到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帮助他照顾怀孕的儿媳。飞机票是2012年3月10日去香港,2012年6月23日返沪,老年大学是3月5日开学,前后我只上了二节课,但我还是报了名。正因为我不愿放弃学习的机会,这样有了我在香港享受上海老年大学“远距离”学习的故事。
3月初到香港不久,人就古怪地生起病来了。先是头晕心慌,后来人恍惚,我以为是血压上升,向儿子索要降血压的药服用。儿媳还未照顾,老爸说病就病了,急得儿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见老爱人在儿子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晚上,儿子带来了一台手提电脑对我说:“爸,你好好休息,玩玩电脑,能舒心的。”我打开电脑上了网,看到了许多发给我的邮件。从网上知道了,我写的词已在最新一期的诗刊上刊登;我写的游记,已刊登在老年大学校刊上。在网上我又看到,我提出诗歌中的“孤平”问题,诗词班的同学展开了研讨;我写的游记,文学社笔友在细心地修改。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班那些平时不善表达感情的老人,在为我即将出生的“孙子”起名“建言献策”;同时,我还收到了季肇伟老师发来的上课资料,通过邮箱指导我的学习。我的心被这浓浓的温情包围着,好感动好感动……。于是,一头扎进网上,忙着回邮件,写文章,敲打键盘直至深夜。
第二天一早,儿子急匆匆地拿着降血压的药来了。我先是一楞,显然已忘了昨天问他要药的事,然后尴尬地说:“现在,我的头不晕了。”面对一脸茫然的儿子,老爱人笑着说:“你爸生的是相思病,‘痴迷’他那个上海老年大学。”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故土难离故友难别,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更有我的精神家园。有了电脑上网,与老年大学取得联系后,我人远在香港,但心与上海老年大学相通,情与老年同学交融。每天这个时候,我都习惯性地拿出书本,摆上笔记,打开电脑,如同置身在教室中,和可敬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一起学习,还经常忙到深夜。老爱人对此颇有微词,但我却自得其乐自愿身陷其中。我感到,每天的生活都那么踏实快乐,每天的生活都生气勃勃。
好事多磨。几天后,网络突然出现了故障上不了网。在等待修理的那些日子,我是食无味寝难安,人整天恍恍惚惚,烧饭多放了水,烧菜把盐当了糖。老爱人说我做事丢了魂。奇了,几天后网络修好,整个人一下就有了“精气神”。这下儿子儿媳,就连老爱人都知道了,这个网络就是我的“通灵宝玉”,须臾离不得的,因为那头连着上海老年大学。从这以后,我再也没头晕过,而且身体棒,精神好,菜烧得特别香,深得儿子儿媳的赞赏,真正做到照顾儿媳与学习两不误(在香港写了四篇游记、两篇杂文、五首诗词)。而且在与儿子儿媳的共同生活中,增进了感情,加深了了解,高质量地完成赴香港的任务。离开香港时,填词《如梦令·至诚三宝 》赠予儿子:“自古养儿防老,今日为孙来岛(岛:香港岛)。欣遇道中人,赠与至诚三宝。(三宝:‘微笑、礼让、多劳’)知晓,知晓,彼此粲然微笑。”
话说初到香港时的“头晕心慌”,我也非常纳闷,已有好多年不吃降压药了。回到上海请教专家后才知道,这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得了“焦虑综合症”;不过为了“学习”如此痴迷,则比较特殊。我很感谢上海老年大学,培养了我喜欢“学习”的好习惯。
一不小心出书了
年前闲来无事,在整理自己的那些文字时,发觉竟集腋成裘;翻阅这些熟悉的诗词、游记、散文、小说等感到分外的亲切,于是产生了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书的冲动,事情一下就“搞大”了。我把在老年大学学的电脑知识运用到出书上,自行排版,自己制作封面,自己为书写序,但在为起书名时很费了心思。
我曾听到一个故事:有位高僧,在三个徒弟出道远行前把他们叫到身边,每人送了一份礼物(大中小三束麦穗),并根据徒弟的特性送给每人一个名号。大徒弟常陷于琐碎的小事中,高僧说:你平时总是把精力花在小事上,将来做不了大事;送你一个名号:明远,希望你在做事时要有远大的目标。二徒弟清点麦穗是看母鸡点头,母鸡低一下头他点一个数;高僧说:你平时喜欢做华而不实的虚事,鸡低一下头就一定在吃麦穗了?这容易耽误你的前途;送你一个名号:明实,希望你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小徒弟说:他的麦穗是中等个,大师兄和二师兄的麦穗数字出来后二者相加再除以二;高僧说:你平时为人虽然聪明,但太相信人了;你二师兄鸡点头的这个数字很不可靠,现今社会复杂,人都难相信还能去相信一只鸡?送你一个名号:明心,从今往后要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的心再做决定。高僧看问题很清楚,名字是叫的,记住了名字就记住了人生目标。
于是我为这本集子起名《晨渔集》,一则我年纪已大,是鼓励自己比别人起得更早去网渔;二则老渔夫只管撒网,至于网里的收获那是大自然的馈赠。正如这本集子中的文章,那是老有所乐生活的记录,至于文章的品味,那是天意,是大自然的馈赠。我要以老渔夫这种只管网渔,不在乎收获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去追求梦想,记录快乐的生活。
在《晨渔集》付印后,反映不错,激情所至,再填《踏莎行·晨渔集感赋》:“冷月凌波,朝霞破雾;横舟垂钓迷津渡。祈禠愿者上银钩,涟漪微动惊鸥鹭。 秋水迎曦,孤帆沐露;《晨渔》苦觅人生路。烟溪江上采诗珠,清风晓月吟词赋。”
生活还在继续,我快乐和幸福的故事还在继续,我要用这些故事表达我的感谢,感谢上海老年大学,感谢老师,感谢校长,还要感谢老年大学中的老年同学,当志同道合的爱好演化为深深的友情,那些切磋讨论的时光,那些外出采风的日子,那些每逢喜庆欢聚诗词唱和的时刻,每每想起都使我感动,让我感受到老年生活的意义。
文至此,情未尽,意难了,再填《沁园春﹒赞上海老年大学》:
“老大南塘,毓秀钟灵,教育致祥。好钻研电脑,琴音书画;拳操歌舞,古韵华章。思想创新,蕴含时尚,风范传承育雅香。今欢笑,喜累累硕果,一展辉煌。 徜徉知识黉堂。乐白首穷经游五洋。誓老当益壮,觅寻知识,追求梦想,展翅翱翔。穿越时空,上天入地,华夏文明探索忙。从头越,冀夕阳璀灿,帆起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