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我曾去过佘山,时过境迁,已没有了多少印象。
记忆中的佘山像两堆土包,分布在青松公路两侧:满山墨绿的东佘山,依托天文台和天主教堂而蜚声遐迩的西佘山,仅此而已。随着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大规模开发,除了原有的东、西佘山外,近些年还兴建了月湖雕塑公园,辰山植物园和欢乐谷,一些经营有道的房产商正是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造起成片高档别墅区,供有钱人休闲度假,据说上海最贵的别墅就出自佘山。
金秋时节,天气格外的爽。趁着休假,我和朋友结伴到佘山旅游,我们下榻在佘山镇一家旅馆内。第二天清晨,我们赶早踏上了去西佘山的旅途。按当地人的指点,沿小路迂回上山,绕开正门,可省去三十八元的门票。受此诱惑,我们徒步三公里,风尘仆仆地来到西佘山的边门,不料却被“大盖帽”挡在了山门外。此时的教堂正举行天主教盛大活动,禁止游客上山,连去西佘山的公路也在交通管制之列。既来之则安之,上不了山也罢!沿环山的小道走上一遭,也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沿环山小道一路走来。曲径通幽的道路被一侧的山墙和另一侧的行道树包裹的严严实实。参天的百年银杏,还有松柏、樟树、水杉、杨树……互相簇拥着,齐齐地挺直腰板,伸开双臂拥抱我们;太阳也想挤进来凑热闹,被大树繁茂的枝叶挡在了身后;阳光不甘地透过密叶的缝隙,投下绿荫的倩影映在小道上,我们身上也洒满了绿荫的纹理。在树荫的氧巴中吮吸,在树丛的绿色中养眼,耳畔传来风琴伴奏的女生合唱声,心里陡然生出一种空灵、静谧和隔世的感觉。大家都默不作声,惟恐这感觉因分神而稍纵即逝。突然,一阵突突突的声响划破了宁静,只见两辆摩托车载着两男两女从远处疾驶而过,在离我们前面不远的矮墙处停了下来。两男两女站上摩托车,踩着车手的肩膀攀上围墙,翻入园内。受此启迪,我们也竟相仿效,翻墙入园。“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为你开启一扇窗。”果然一语成谶。
我们混迹在信徒中,尾随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沿阶梯向山顶的大教堂攀登。经过半山腰的小礼拜堂,突被眼前一幅写有红底白字的的标语给懵住了,“他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去怎么做!”乍看还以为宗教圣地也挂红色标语!也兴革命口号!细想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信徒对上帝的一种崇拜。这似曾相识的标语口号也曾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对领袖的狂热崇拜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狂热复归冷静、崇拜复归理智、信仰复归自然时,一切又显得那么平静,只留下了一串历史痕迹。
拾级而上到达山顶后,气喘吁吁的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从山顶极目远眺,天空没有一丝雾障,微风习习吹来,顿觉心旷神怡。俯瞰幢幢红顶灰墙的别墅、畦畦金黄色的农田、簇簇绿色的树木;平视绵绵飘浮的白云、湛蓝清澈的天空,——那景象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冠以东亚第一的佘山大教堂没了往日的寂寥,能容纳几千人的教堂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者,天主教中国教区的大主教亲自讲经布道,虔诚的信徒们“阿门!阿门!”地应答。我们不愿因围观而破坏这庄严肃穆的气氛,于是转身来到一墙之隔的天文台参观。
天文台成列室展示了自东汉张衡以来各朝代以及古罗马、埃及的天文仪器,穹型屋顶架起的天文望远镜给人一种时空无限的感觉,人类通过不懈的努力,揭示了宇宙天体的演化过程,为征服宇宙开辟了广阔的前程。获悉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在佘山建造一座堪称亚洲第一的大倍率天文望远镜,这将为人类进一步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发挥重要作用。
下山的路上,我脑海里闪过一丝疑虑:天主教信奉上帝,天文台崇尚科学,这两种完全相悖的信仰怎能同居一山,和谐相处?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离开西佘山后,我们驱车来到了六公里外的月湖雕塑公园。月湖雕塑公园中央有个圆形的人工湖——月湖,湖如满月;园内有闻名于市的动物和人物的雕塑群,园如其名。该园独树一帜的特色就是处处显现旖旎的热带风光:有金色的沙滩、茂密的棕榈树、热烈的阳光和粼光闪烁的湖泊;湖面上泛舟荡漾,沙滩上有各种动物和人物的雕塑,给人一种置身热带的感受。虽然是人工造就,但给身处温带的上海带来新的景象。我们脱下鞋袜,卷起裤脚,在沙滩上互相追逐嬉戏,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们登上快艇,以六十码的速度风驰电掣在湖面上;我们躺在旅行帐篷内闭目养神,聆听风的呼唤、虫的鸣叫、鸟的歌唱……置身在惬意的环境中,心中充满舒适愉悦的感觉。
太阳西下,暮蔼渐露,晚霞的帷幕挂天边时我们已近家门,西佘山咫尺之遥的景点予我一天的休闲享受,但想竟有逃票、翻墙进教堂等举止实属不文明,乃心存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