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初度有感(七律)
凤焕泉
生逢战乱又沦亡,历尽艰难铸直肠。
欣喜翻身迎党国,投军医事卫家乡。
驯人个性成工具,挟众尊“神”罪祸殃。
民族中兴共反腐,梦圆世上一超强。
莫道桑榆晚,放歌正其时
柴国风
俗云“四十岁学吹打”,吾曰“八十岁学唱歌”;前者意思为时惜晚,后者我说“莫道桑榆晚,放歌正其时”。老学生在老年大学唱了几年歌,现在我终于体验到学习声乐的真知乐趣了。
回想年轻时候,日夜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弄得一身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后来虽则从事设计,最终又荣升至上级机关做技术管理,但性已养成,早铸成不修边幅的劣习了。相比之下,那些从事高雅艺术的人,他们仿佛生来就有一种儒雅风度。因此,我不免从心底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
有人设想,如果一百个女人迎面走来,在其中只有一位是受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女士,不用指出,你必定一眼就能认出,因为她那内中蕴含着超乎凡俗女人的高雅素质姿态,别类女人是高级化妆师也化不出来的。
事实确也如此。当我坐在声乐进修班的课堂里,不但能够聆听钢琴和歌曲的动人旋律,而且还可以享受另一样的优美视觉艺术。不知同窗学友是否观察到,当大家望着李永萍老师那朝后梳着的发髻,还有她天神惠赐的细润白皙皮肤,和娥眉淡扫、浅笑微收的端庄容貌,以及加上手足轻投、言谈若定的举态,你是否想到过,这不正是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中年时代宋庆龄的形象再现吗。
无独有偶,自幼受到艺术熏陶的花腔女高音也一样。一袭紧腰墨色连衣长裙,内中裹着坐姿毕正无斜而又婀娜曼妙的她,此刻我在台下骤然看去,竟以为是哪位艺术大师创作的青铜少妇雕像,是有人将其安放在教室钢琴凳上,以供大家临摹写生呢。原来非也,那本是沈山丽工程师正在兼职伴奏,雕塑的幻影只不过是音乐艺术人所派生出来的附加视觉形象罢了。
女士如此,男士亦同。戚成荣老师说,廖昌永原本出身蜀地农家,但他一经投身艺术歌唱生涯,便很自然地从他身体细胞里散发出艺术家特有的儒雅风度。我说,岂止廖君,戚君也是。虽说男士并不过分讲究衣着,然而花甲男人每课都能衣装得体大方又整洁也是他的一大亮点。我自叹远不如他,因为固然一方面,专业学习的是绝无情感的结构工程,同时,平生又不曾受过艺术涵养教育,所以至今形象差强人意,当然自己决不会奢想能有什么艺术品位了。
戚老师最闪光的亮点并不在形象,而在声乐教学,是在他带众练声情到浓处,结合典型乐曲一展歌喉的时候。最具代表性作品,是叫学生套着练声状态口型,跟随引吭高歌《嘎达梅林》一段。凭着多年基本功底,他从腹中底部抽压出来深沉而略带忧郁的男中音声喉,藉助喉管无障碍U通道,再经由口中梨形共鸣箱,好似西洋管乐一般徐徐吹奏出来,真是感人心脾。其中最神奇之处,是同学跟唱其时,未知巧妙从何而来,使得声门逐渐放开,Belcanto也随后产生。此时,几乎人人都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自我陶醉于享受歌声升华的愉悦之中,仿佛那一霎时都变成了歌唱家似的。
这种愉悦的满足感,正是歌唱人的一大精神享受,也是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体现。人生百味喜怒哀乐,歌曲中都可以找到,因此,歌唱最能抒发感情,所谓歌言志、歌言情、歌言心、歌言爱,甚至歌言恨、歌言怒是也。此便是声乐艺术最富人情味魅力的地方,其他艺术都不能具有如此发自心的声音而又可以直接的表达方式。
声乐艺术的另外一大功能是练身。歌唱是一种运动,众人皆晓,但也是一种全身运动,有些人就不甚了了了。美声唱法,全身要挺直,下从尾骨开始,途径腰、脊、项背直抵咽腔、面颊、前额及眉心,全身都要巧使内劲软功。初学者高音上不去,还得请头顶心、脚板底相帮助力。头顶青天,脚压大地藉此拉细喉管,以使声音收窄变暗进入头腔。Belcanto唱法四大要素曰气息、发声、共鸣和语言,其中气息排位第一,最为重要。中国医学认为,生命之维系在气血,而气在血之先,盖气是血的原动力。道家养生练气功,其因由此。所以,从本质言,锻炼身体主为练气。太极拳起势气沉丹田,然后气运全身,强筋壮骨。美声唱法很强调气息,蓄气于腰腹,唱时运气,气来声到,歌压全场。不言而喻,气也是歌唱的本源,它与气功、太极拳异途同归,都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最佳选择方式。
对老年人的夕阳生活,一曰健康,二曰快乐。但年老体衰,全身没病也难,所以需要锻炼。唱歌是一种全身运动,五脏六腑,头顶脚心全体动员,但不激烈而静中有动,当然是老年人适宜的运动。二要快乐,人生落地大哭,预示一辈子受苦,又哪能活到老来高枕无忧。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于人言无二三。”原来,做人最痛处,乃是心有忧烦事而又不能对人诉说之苦。忧烦事切忌长久郁闷心中,否则病来消寿。因此,唱歌便成为最理想的发泄方式,此时怨恨愁忧悉在歌中发散出去,烟消云散,精神面貌豁然开朗。
我的阿姐今年93岁,从小喜爱唱歌,抗日战争伊始,十七豆蔻年华满怀报国衷肠,投笔从戎,辍学赴战,参加战地服务团,以歌声慰劳前方将士。随后,她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上海音专攻读声乐,直到本科毕业(注)。然而,其后竟遭不白,直到粉碎四人帮彻底平反,恢复工作。就其“半世坎坷,一生康健”的秘籍,她说只是喜欢唱歌的缘故。歌唱时心有不平事,一切皆所忘却,人的灵魂已经融入到歌曲中去了。由于坚持练声,所以至今高音不掉。中国达人秀重庆赛区选拔,她用F调唱《青藏高原》红歌,歌声直到High C,一时惊叹满场。
因唱歌而长寿者并非我姐独人,人称中国合唱之父、上海音乐学院马约翰教授更不愧长寿达人,他今年九秩有八龄矣。电视所见:“矍铄精神,人生笑对;绝无龙钟老态,更少追溯悲情。”他本基督世家,但正由此贻祸,父子全受不公正待遇,长达数十年之久。然而凭着他对声乐艺术执着追求和精神信仰的寄托,最终延年高寿。老年朋友们,请向音乐家寿星学习吧。如果你还不至于五音不全的话,就来声乐班和我们一同唱歌。不是因为表演,更不可能成为歌唱家,只是为了享受唱歌的快乐,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现在就开始行动——岁月恨蹉跎,夕阳未尝晚。
最后,谨献上《劝歌行》一首。
莫道桑榆晚,放歌正其时。
乐声能增寿,幸勿等闲迟。
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上海音专,为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抗日战争时期,该校内迁重庆,借用青木关山顶上的卫戌城堡权作校舍,继续办学。因为读书免费,吃饭不收钱,致流亡学生云集,然而招考好中选优,全校仅有学生五、六十名。但老师不少,却有一、二十位,且都归国留学生,教学水平也高。教材都选意大利歌剧曲目,歌词则限唱汉文,以保持中国特色。在其时,专科学校涵义和现在有所不同,专指学校专业性质,非指学历学制,如上海美专、上海戏专、上海医专等皆是。学历学制和大学一样,本科分四年和五年两种。此是旧闻典故,在此附书,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