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春笋渐渐上市。
远在美国探亲的妈妈几次来电都要询问笋价。
依稀记得妈妈最早是用竹笋烧笋脯豆的,但因竹笋的价钱较贵,那些年靠父亲工作供养全家七口人的吃穿住行和上学,烧制笋脯豆算奢侈的。但为了我们全家和那些散在海内外的亲友都喜欢吃笋脯豆,妈妈是一定要烧的。
后来妈妈尝试用相对便宜的毛笋烧笋脯豆,她把毛笋头部的粗纤维横断切成薄片,晒干后吃在嘴里有糯糯的感觉,比之竹笋烧制的更添风味,价廉物美呵。
以前是用黄豆和笋一起烧的。可黄豆晒干后很硬,而花生咬着又松又香,渐渐地,花生就替代了黄豆。但我们习惯上仍说“笋脯豆”。有时也会烧一二锅真正的笋脯豆,供牙口好的人下酒。
妈妈做菜一向是考究的。对于食材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比如她买笋会分别在几个的摊位挑笋壳紧实矮壮的,以此确保笋是最鲜嫩的。烧笋脯豆的配料花生米(黄豆)一定要先煮酥才好。笋和花生放酱油白糖要煮好长时间,等汁水干了再用猛火边炒边收渍,直到那浓浓的粘稠的酱水都沾在铁锅铲上,笋和花生的颜色都晶亮了,才算完成了烧煮的工序。
烧好笋脯豆后还有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散在匾筛里搁太阳底下晒。以前妈妈是用白纱布遮着防灰,生活条件改善后改用纱巾遮盖,这样不仅更易晒透,纱巾也可反复使用。这种晾晒方法,如今已被我们用来晒各种东东。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教会了我们过日子的方式。
晒过一个太阳的笋脯豆味道好又不硬,我们最喜欢吃了。不过,妈妈却要晒二天,因为只有晒透的笋脯豆才可长时间储存,邮寄时海关才允许放行。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年烧的笋脯豆不多,但妈妈还是会把新鲜烧制好的送些给远亲近邻,她还选用价特高的哺鸡笋烧制成“特级”笋脯豆,让我去常熟路邮局寄国际邮包。她说,奶奶大姑姑叔叔他们在香港吃不到这样的家乡货,要给他们尝尝鲜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妈妈放弃了自制甜面酱、晒莴笋干、蒸糕、磨水磨粉做汤圆等等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方式,但是这个笋脯豆仍然每年都要做的。
我成家后,搬到曹杨新村的合用一居室。每年都会收到1~2包妈妈烧好的笋脯豆。我儿子从小就对酱油味特别喜好,这笋脯豆当然也是他的最爱。及至现在他留学美国,每年要么寄国际邮包要么托人捎带,总之,笋脯豆是他的“钦点”。
20年前,妈妈赴美探亲。那个春天,我只有自己烧制笋脯豆了。
烧笋脯豆从买笋、切笋到烧煮好摊晒,至少要花一个上午的时间。春笋上市时要遇到价格实惠天气放晴又要逢周日休息的日子蛮难的。于是,遇天晴我就请半天假,在家里专心的一个人烧制笋脯豆。
记得那年我烧了3~4锅,而家里的窗台上只能放1个小匾筛,那些晒不下的笋脯豆就由我先生骑一小时车送到父母家晾晒。那年9月妈妈回国,尝了我烧的笋脯豆,连声称赞说:“出道了”“出道了”。
后来我们搬了新居,阳台和房间都是朝南的。这样,我再烧笋脯豆就不愁没地方晒了。每次我把自己烧的给妈妈品尝,她嘴上都说好,可是她送给特殊亲友的笋脯豆则非要选用其亲手烧制的。原来她心里还是觉得我们的笋脯豆从选料到烧制没有她的精致。
再后来换了更大的居所,我们把父母接来同住。一楼的小花园、二楼的阳台都可以晾晒了。烧笋脯豆的主力也换成了老公。从此,咱家的笋脯豆成批量盛产了。朋友来访或是走访亲友,我们都会带上自制的笋脯豆显摆下。
几年前,我婆婆来上海小住,也说这个笋脯豆好吃。我们就把笋脯豆当特产送给几位姑姑。原来,他们金华义乌人并不知道有笋脯豆这样的好东西呢。于是,每年春天他们的家里也飘着烧制笋脯豆的香味了。
前年夏天我远在鄂北的亲家来访,拿出笋脯豆供其作下酒菜,他直叫好。为迎合他们的饮食习惯,老公自创了辣味笋脯豆,不仅受亲家和儿子媳妇欢迎,连咱这一拨正宗上海人,都喜欢那辣味笋脯豆呢!
每年春天,我们姐妹都要相问:笋脯豆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