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作品选三篇

发布时间:2016-01-27点击:18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朗木寺小镇

惠美琴

早餐后,我们坐上大巴,离开了美丽的九寨沟前往兰州。沿途陪伴我们眼球的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和时而出现的大片的牛马羊群。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眼前的一切让人感到十分欣喜。稍有些遗憾的是六月的草原还未呈现出绿色。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四川和甘肃交界的一个小镇朗木寺。

朗木寺既是镇名又是寺名。这是一个有着深远的藏传佛教文化的地方。导游在车上就已经向我们介绍:这里两年前还没有中国游客来此旅游,来的都是西欧国家的游客。因为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美国传教士偶尔来此被深深吸引而一待就是十几年。回去后又为此出了一本书,故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欧美游客。所以镇上的人一般只会藏、英两种语言。近两年春秋旅行社通过与地方多次协商才得以团队入镇。不过还有不能大声喧哗、不准入寺参观等等规律。

这是一个十分宁静的地方,只有头顶上空盘旋的乌鸦不时打破小镇的沉寂。周围青山环抱,不远处的山顶是藏传神圣的天葬台。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溪旁偶有人在汲水洗衣。寺庙学院白塔很漂亮气派,院门大都关闭着,哑声无息地让人生出几分神秘感来。居民却都比较简陋,简陋中透着真朴。转了一回,初给人感觉不过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着一种孤落和空灵在其中。如能在此停留一些时日,一颗浮躁的心是否可以得到一些沉寂后净化?

朗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传说这里曾是仙女居住过的地方。如今每到朝圣的日子,虔诚的信徒们将会长拜而来祈福消灾,这里又会很热闹。朗木寺这个国际化小镇以它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在草原上熠熠生辉。

 

今年清明不一般

朱化萌

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大好时节。这时,冬天已经远去,大地回春,一片盎然,四野明净,天气温暖清朗,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今年的清明节,我除了照例去浙江余姚祖籍地扫墓以外,还游故地,观新景。先去了当年插队时曾付出汗水的相岙水库,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记得我好几次挑着簸箕,带着干粮,天蒙蒙亮,就随着农民,一起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相岙水库筑大坝。那是公社摊派的工,各大队都安排了劳力。在工地上,壮劳力拿着铁镐挖土,其他人挑土。我的簸箕比别人的小,但一天下来还是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这个记忆原本已经淡化了,是一首诗勾起了这段遥远的回忆,也引起了我旧地重游的念头。

自从定居上海后,我在余姚时加入的姚江诗社,还是按期给我寄诗讯,其中有一期里的一首诗引起了我的关注,题目就叫《相岙水库》:

突兀巉岩大坝连,群峰环抱水连天。

波光掩映晨中曦,涟影回旋岭外山。

追忆当年忙运土,喜看今日换新颜。

桃源景色迷人眼,泛棹疑为蓬岛仙。

这首诗描写的是如今的相岙水库,多美啊!而且作者也参加过那里的劳动。我不禁照着他的原韵,和了一首,寄给了诗社,题目是《相岙水库忆旧》:

舜水浦江逐浪连,诗情唤醒旧时天。

寒春远别故乡地,炎夏初临陌路山。

泥担晃挑咬皓齿,嫩肩火痛挂愁颜。

蹉跎岁月终究尽,更喜晚年乐似仙。

正是由于这无意中引发的因缘,我不仅和那位素未平生的作者结识,并结为诗友,还在离别四十年后,站在了相岙水库结实的大坝上。

旧地重游,别样一番滋味在心头。山还是群峰林立,水还是清澈无比,改变的是公路直通坝顶,小游艇停靠在一边,还有垂钓俱乐部小楼的红色屋顶,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我还是我,只是我从二十岁的姑娘,变成了六十岁的外婆。从上海到农村,到余姚,再回到了上海。时光荏苒,改变一切,只有天地永存。

之后,我又来到了相距不远的田螺山遗址,那是在2001年5月新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离开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只有7公里,同属河姆渡文化支系。经专家考察,田螺山遗址总面积有三万平方米,2004年和2006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面积625平方米,出土了1500余件器物和多层次干栏式建筑,食物储藏坑以及大量动植物遗骸。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状况。余姚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在遗址上建造了现场馆,一个是出土文物陈列馆,一个是遗址保护馆。

踏着清洁的道路,欣赏着满园开放的紫玉兰、茶花,我先来到了陈列馆,观看了有关的录像片,参观了各类展品,先人的智慧和勤劳,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其中有一个双耳深腹陶罐,竟有一米多高,堪称史前古陶艺之最。还有各种石器、骨器、莹石饰品,木质构建等。

遗址保护馆是一个钢结构的大棚,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蒙古包。只见有民工在里面挑土,原先的地面被挖出一个个的方块,大约有两米多深。这是发掘现场原址保护展示的第一处,实施边发掘边展示的方法,使参观者能感性直观地看到,七千年前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情景。我为我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又一个发源地而自豪。

这个清明节我过得与往年不一般。

 

生活与生存

余铭正

在国外旅游,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思路,让我有所感。人活着不仅仅为了生存,应该有追求的理想、梦想、目标。欧洲经济发达国家解决了人民温饱生存问题以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之际,工作上、生活上也经历了冲、冲、冲的巅峰状态,时过境迁,现在他们对工作、生活也有了新的想法、新追求、新的方式。

目前,法国的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7位,人均收入居世界第15位,社会福利很好,让人羡慕不已。据导游介绍,目前法国巴黎的人均月工资2500欧元,每年工作11个月(有一个放连续五周带薪的法定休假),发放12个月的薪水。此外,6月份增加发一个月月薪,作为7、8月份陪子女度假用;11月份增加发一个月月薪,作为12月份准备过圣诞节的费用。一年实发14个月的月薪。此外,法国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接受的是义务免费教育。儿童在规定的年龄没有上学,要追究父母的责任。人们的基本医疗免费,大大地减少了人们后顾之忧。

在法国,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分得非常清楚;工作日准点下班,休假日是铁定的,彻底放松、休息。每逢周末、节假日,他们过的是“慢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节假日,人们可以懒懒地睡上一个觉,9~10点钟起床,慢悠悠地洗漱和享用早餐。然后闲庭信步漫游在街心花园,或到路边的露天咖啡座上要一杯咖啡,不慌不忙慢慢地品尝,一边欣赏街景、一边回味逝去的年华。放松自己,解脱了工作中的喧嚣和劳累,直到下午4~5点钟以后再细细品味晚餐。

或者全家到公园里的小湖旁,那里湖边摆放着很多椅子和一些小桌,人们顶着太阳,任凭微风拂面,坐着眺望蓝天白云、葱绿的树丛、空中的飞鸟,或看着小风把湖面吹皱而扬起细微的涟漪,陶醉在浮想联翩中,小孩戏水在湖边;或穿着三点式的泳装,躺在塞纳河的河堤上,享受太阳,或垂钓于河边。崇尚自然,享受自然,因为皮肤黝黑是西方人富有、勤劳、健美的象征。更有甚者,到外地或国外度过短暂的假期。

也有采用运动的方式度过假日的。在公园里跑步、踢球或其它体育活动;巴黎沿河有一段马路在假日临时封闭,作为自行车赛道,有一大群自行车爱好者在规定的时间沿着河堤边的马路进行自行车竞赛,在马路上快速骑行,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相互追逐,形成一道很长而又壮观的风景线。吸引了一大批游人的眼球,驻足观看。

总之,法国人在休假日过着休闲、懒散的慢生活,看似无所事事,实际上,今天以淡定、乐观的心态,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明天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与我们的整日整月整年的忙碌工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大的,但我们不能整天为追逐功利而疲于奔命,满脑子的钱,钱,钱!权,权,权!钱和权成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个人的欲望无休止地膨胀,心浮气躁,无所顾忌,快速奔跑,追逐自己所谓的目标。“7.23”高铁悲剧、地沟油、过劳死,以及“郭美美事件”、“我爸是……”就是活生生的写照,让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回首吧!沉下心来,放慢我们的脚步,净化我们的心灵,牢记我们的教训,以平和的心态生活,找回我们的自信,找回我们的诚信,找回我们的道德。生存要拼,生活要品。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要有尊严、有理想地生活。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