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作品三则

发布时间:2016-01-27点击:17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老爸拎来了大闸蟹

回忆录写作班  龚钦华

到底是哪一年记不真了。

在一个周日的午后,我正在家里跟儿子嬉戏,老公慌慌地跑过来说:“爸爸妈妈来了。”我心里一震:哪能了?昨晚下班后我们是在娘家吃的饭,那么为啥父母今朝要来呢?!我急忙奔到楼梯口,只见妈妈拎着一串大闸蟹,扶着楼梯气喘嘘嘘的老爸跟在身后。

我焦急地问:“捺哪能(你们怎么)来了?”

老爸笑着说:“来跑宁家了。”

看到爸爸妈妈笑嘻嘻的样子,以为出什么事体的念头打消了。

可是,心里却在嘀咕,爸爸怎么会不请自来呢?!

我们结婚后单位给分配了住房,是与一户跟我们情况类似的三口之家合租一套二居室(所谓鸳鸯房),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从父母家里到我家要换2部车,路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以前逢年过节曾几次三番邀请老爸来家里吃饭,他总是笑着摇头说六楼楼梯太高,爬不动了。我们知道老爸身体瘦弱,因肺结核开过二次大刀、胃也大出血过,病历卡像一本厚厚的小说,这样的体质,让他走远路再攀六楼肯定吃不消就不强求了。搬到这个家多年,儿子已上幼儿园,老爸一次都没来过。

可今天是哪阵风把他吹来的?!

我一边把父母迎进窄小的家门,一边急急地问“有啥事体伐?”

老爸慢悠悠地指着已被老公接去的大闸蟹说:“来看外孙呀。亮亮,大闸蟹。”

早已窜出门口的儿子见到这阵势,已经扑在外婆怀里了。嘿!大闸蟹是他最喜欢的,外公外婆是他最愿意亲近的人。

我妈妈生了五个女儿,俩个姐姐也都生了女孩,儿子亮亮是我们娘家第一个男丁。自打他出生起,我妈妈就特宠爱他。平时不怎么管家务的老爸,表面上不偏不倚对待小辈,可对这个外孙也偏爱,有时他无理吵闹,却夸奖他懂道理一讲就通。多年前对女婿是外地人的不满也随着这个外孙的到来而逐渐淡化了。

可是今天怎么会俩人一起拎着大闸蟹上门来的?我和老公心里仍纳闷着。

就在前几天,因儿子感冒不适我带他去医院看病后就近把他送到外婆家调养。每天下班后赶着到娘家去照看儿子,晚上赶末班车回家,几天下来身心疲惫。或许是担忧儿子的身体,或许是每天上下班工作太忙心烦不顺,我们为了一件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的事大吵了一场,然后相互不再搭理,各自为政持续冷战了好几天。昨日周六,老公下班后也去了娘家吃饭,我们仨一起回的家。但我的气仍没消,周日休息我只管侍弄儿子,家务事不闻不问。

现在父母已上门,我们不能再赌气了,得赶快商量如何买菜烧饭招待父母。

妈妈在厨房里帮着我侍弄饭菜,她悄悄地告诉我,昨晚一离家父亲就跟她说我们俩一定是吵架了。妈妈并不相信,可老爸说看出来老公对我说话时,我的口气和眼神是冷冷的。他们知道这个女儿的脾气犟,说我那种不理睬人的架势凶得很。

于是老爸提议,让母亲用外孙亮亮喜欢的大闸蟹当“进门法”,登门探个究竟,可妈妈却不愿意一个人来。老爸只好亲自出马,由妈妈陪着破天荒地拎着大闸蟹走访女儿家了。

不过,从进门到送他们乘上返家公交车,老爸一句都不提他的“敏锐”,也不问我们为啥事不高兴,更不说劝架的话,只是嘿嘿笑着说蛮好蛮好。

看着瘦弱的老爸登上拥挤的公交车,我的眼眶模糊了。心底里某个角落冰封着的对父母的不满也渐渐化开了。秋天的夜晚有点清凉,可我的心却是暖呼呼的。

从小我是家里五姐妹中唯一被说成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小囡;过年了妈妈张罗着要给我们姐妹们添新衣,老爸总要用“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破的,老四穿破里破的,老五又要穿新的”来逗我,每次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心是堵堵的,觉得小小的我就如纸折的帆船在水塘里飘荡。有时为讨好老爸为他做事时,他常常会呼错我的小名,那时只会委屈地喊是我呀。

特别是我找了个“外地人”做老公,父母索性顺水推舟婚礼酒席都不主张办了。记得结婚那天,先去老爸住院的病房与父母告别,然后我就跟着老公乘车去了火车站。出嫁的女儿是多么想获得娘家人的关爱呀,可你要嫁外地人,就一切随你了。那一刻,虽是怀揣着幸福登上南下的列车,但没有家人相送,感觉有种疼痛就像芒刺似的扎在心里,很疼,但压抑着没有出声。

婚后暗暗地跟父母较劲,在家人面前只表现俩人恩爱一面,有不快从不在他们面前诉说,以此来维护我的自尊。这次吵架冷战在父母面前也貌似不露声色。

可是,还是被“不管事”的老爸识破了。温和善良的老爸及时地亲临“现场”,用鲜美的大闸蟹来“劝解”,小小居室里的五人晚餐特别温馨,儿子兴奋的举动唤起阵阵笑声。

那晚,我俩聊了很多聊到很晚。

后来,我俩生活中有摩擦时总是会有个人先说,是不是又想叫老爸送“大闸蟹”了?!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老公甚至耍赖说是我跟父母预谋让其送大闸蟹的,不过八十多岁的妈妈却说不记得这事了。

只有我,记得很真切。

 

苏州之旅

保健系  陈雅都

放飞心情,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保健系、外语系、书画系组织了班长们去苏州的穹窿山和太湖湿地公园一日游。

保健系与外语系被安排在同一车辆内,大家难得聚在一起,相互谈笑风生。两位系主任分别对班长们的辛勤奉献表示了感谢与赞赏,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希望。保健系的班长把学到的穴位按摩知识传授给大家,并带领大家做起了手指操、颈椎操;外语系的班长也拿出看家本领,唱起了经典的英语歌曲与大家分享。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等纷纷亮相。车厢里,歌声、笑声、掌声,洋溢着一片和谐欢乐的气氛。

穹窿山是苏州第一名山,国家4A级景区,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素有“吴中之巅”之称。苍松翠竹,青山众林,让人感觉到它的雄伟气势。相传古代大军事家孙子隐居在此,并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乾隆六下江南亲临此山,留下无数鲜为人知的轶事。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也相聚于此山赏月。全长12公里的盘山山路可直达山顶,贯穿于各个景点。大家边爬山边欣赏着其历史人文景观,景区内风景秀美,空气宜人。大家忘记疲劳,忘记腿疼,在爬山之中互相搀扶,互相照顾,终于登上了海拔341.7米的山巅。站在山顶瞭望远处,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有的班长们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震连天连水,洞庭西复东,爽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

中午,我们来到了酒家,在品尝了闻名中外的太湖三白等菜肴后,又来到坐落在“人间天堂”的苏州市区西部的太湖湿地公园,它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相连接,2.3平方公里碧水清粼,13座岛屿星罗棋布,相传当年吴王夫差和西施常来此游玩,因而得名“游湖”。如今这里已是植物的世界,鸟的世界,其中水域占71%,陆域占29%,基本形成了以水为灵魂,以植物为生命的独特湿地景观。漫步走在木制的步道上绕园一周,真是别有风味,秀丽的湖湾水壤交错,有菱芦莲茭之境,鱼虾蜃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湖边芦苇荡里嫩绿的麦苗随风飘拂,显出袅娜窈窕的姿态,湖边的柳枝吐出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蒲公英的飘落使我们心神荡漾,倾吐着浓郁的春天气息,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态环境。此情此景,使大家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一天的游览活动使大家决心要更好的为学员服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银丝白发圆梦写作

金顺奎

学生时代,我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文,所以语文成绩最差。退休后,回顾人生,虽然没有做出显著成绩,但是感到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年华,想写点东西,留给后代,这下可犯难了,因为没有文学写作功底,拿起笔来重若千斤,不知如何入手?因此,银丝白发,圆梦写作,是我退休后多年的愿望。

然而,我在工作时的朋友,都是搞科技工作,没有搞文学写作的,所以,圆梦写作,一时也找不到地方。正当我在苦苦寻觅时,巧遇顾如梅大姐,在她的帮助下,于2007年3月6日,我如愿以偿成为上海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的一名学员,直到2009年3月,因健康原因,遗憾地不得不中断学习……当我身体有所好转,又是顾大姐告诉我,上海老年大学又开了一个回忆录写作班的信息。我一听,心想:我圆梦写作,不是想发表什么作品,而是写自己,写家人,正好对口。于是,在2012年5月3日,我又跨进了上海老年大学的大门,成为回忆录写作班的一名老小孩学员,学习至今。

在此期间,我还先后参加了上海老年大学诗文沙龙和文学社的活动。

    学习开始的1~2个月,我看到那些功底深厚的学员,他们每周都有作品交给老师,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讲评。而我却因基础差,底子簿,怕出丑,不敢写。因此,在2个月中,没有上交一篇习作。后来,在庞兆麟教授的鼓励下,我鼓足勇气,写了一篇1.2万字,像烂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报流水账的新马泰游记。这时,庞老师先表扬我终于动笔写了习作,然后,又真诚耐心地对我帮助指导,使我深受感动。从此,我就放大胆子,一个学期,先后写了《自强不息的顾如梅大姐》、《一个团结、互助、温馨、和谐的乐园》、《一位为人师表的老师庞兆麟教授》等习作。其中《自强不息的顾如梅大姐》经班长刘洪美修改润色,先后在诗文沙龙的《校园枫》、老年大学文学社的《常青藤》上刊登。对此,我清楚地知道,并非我的习作写得好,而是对我动笔写作的鼓励,帮助我树立信心。

在此后几年的学习中,一方面认真听赵善珍、沈全梅老师讲课,同时虚心向写作高手学习。几年来,不仅学到了标点符号、句子结构、组词造句、标题立意,撰写大纲,文章布局、开始结尾、顺序渐进等写作基础知识;而且,还学到了从观察调研到捕捉素材,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从文笔流畅到文采飞扬,从拟人化的比喻到小说的虚构夸张,从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到精彩无比的辩论对白等写作技巧,逐步提高了写作水平。

于此同时,我还学到了学友们孜孜不倦,学而不倦的意志、毅力和决心;学到了学友们助人为乐,积极主动,热心为大家服务的高尚品德;学到了三位教授、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的高贵品质,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提高了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从此,我以耄耋之年不服老的心态,抓住夕阳还未近黄昏的美好时光,以奋蹄老牛追赶夕阳的精神,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学习。将学到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用一双追逐生活的眼睛,用一颗追寻诗情画意的心灵,把我一生经历中热爱生活、回味生活、展示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份心情,每一次感动,每一个精彩,每一个故事,用蕴藏在生命之中的火花,以满腔的热血,化作文字,奋笔习作,力求写出人如其文的文采、风格、特点,以表达观点,抒发感情,书写真实、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同时,伸张正义,抨击邪恶,鞭达腐败;还要与大自然拥抱,去探索、揭示,主、客观世界梦幻变化的规律;邀游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写作技巧与水平有了提高。几年中,我先后写了40多篇习作。其中,《一元钱的价值》、《游南北湖》、《与时俱进学电脑其乐无穷》、《读朱化萌诗文集有感》、《再游庐山》、《祖孙三代共捐款》、《写给杨秀洁老师的一封感恩信》等l0多篇习作,先后分别刊登在《校园枫》、《常青藤》、《老年文艺》上。另外,《我听父亲讲自学成才继承祖业的故事》、《做人凭良心做事讲诚信》、《一位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母亲》等习作,被回忆录写作班沈老师选为回忆录交流材料。还有,《见证我国铁路交通60多年发展、巨变与腾飞》的征文作品,获得2011年文学社征文一等奖。

诚然,这些稚拙的习作,从专业角度来看,或许还很稚嫩,很不完美,甚至还有不少病句;与写作高手的学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这些稚拙的习作,它记录了我蹒跚学步的跌跌撞撞,起身迈步的歪歪扭扭,大步行走的深深浅浅。它是我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一个缩影,也是我文如其人的思想、道德、情感的真实展现。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要把学习文学写作,作为增长知识,充实生活,寻求乐趣,以文会友,净化心灵的过程,使我的心灵不断得到升华,使我的夕阳年华过得更加精彩和富有意义。

    笔耕至此,心血来潮,献上小诗一首:“人生最美夕阳红,美好时光任您用,遨游书海学写作,舞文弄墨乐无穷。”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