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作品选 我心中的“常青藤”

发布时间:2016-01-27点击:14作者:郑菊康系统管理员

我心中的“常青藤”,是指一本绿色封面的杂志——《常青藤》,它是上海老年大学文学社的校内刊物,是我退休以来最爱看阅的杂志之一,它成了我心中的“常青藤”。

我退休后,走进了上海老年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常青藤》,细细地阅读后,被文学社学员的写作热情所感染,激起了我的写作欲望。就这样,我报名参加了文学写作班,后来又进了文学社。

那时在课堂上,庞兆麟老师常常会兴致勃勃地朗读、评讲学员的习作。我受到触动后,根据自己在海南旅游时看到的一个动人的情景,写成了一篇短文——《椰岛之魂》。庞老师在课堂上读了我的拙作,我的眼前也重现了那幕情景:夕阳西下的亚龙湾海滩边,一个光腚的小男孩挣脱了母亲呵护,张开稚嫩的手臂,迎向澎湃而来的海浪……或许是小男孩的形象震撼了我的心灵,或许是庞老师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拨动了我的心弦,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这篇兴会之作在《常青藤》(2007年第三、四期)上登载了出来,《常青藤》上有了我的第一篇作品。从此《常青藤》就犹如一粒种子播在我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成了我心中的“常青藤”。

文学写作班的学员,即使已是白发苍苍,又是手持拐杖的耄耋老人,也个个精神矍铄。他们用从前举榔头、捏锄头、握枪杆的手,又坚定地拿起笔杆子,写诗作文,个个乐此不疲。《常青藤》深深地吸引学员们含辛茹苦地去创作,既不图名又不图利,我真的被感动了,从心底里涌起了一股赞美之情。于是,我不再慵懒,用了半个月时间写成了《中秋夜之梦》。这样,《常青藤》上出现了我的第二篇文章。

《常青藤》,我心中的“常青藤”。由于心中的“常青藤”那不断攀缘、永不凋零的精神不时地激励着我,使我有了不竭的写作源泉,有了笔耕不辍的动力。几年来,我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文章,有《绿意》、《春风》、《杨梅树下的回忆》、《美丽的快活鸟》、《永远的“流星雨》、《“一张床”和“一套房”》、《让朱鹮永远翱翔》……

每次,我捧起《常青藤》,总有一种亲切感,我总用一种虔诚的心去看它,去读它,并将它珍藏起来。《常青藤》让爱上写作的学员们圆了梦,让大家吐露了心声,感受到了快乐。《常青藤》,就如同常青藤一样朴实无华,虽然没有芬芳的花香,但有着清新的绿叶。十年了,它已长成一棵枝叶扶疏的常青藤了,想到自己与《常青藤》那割舍不了的感情,仿佛自己已是常青藤上的一叶,而我们每个文学社的学员,也都是它的一片片绿叶!我们这些绿叶,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享受着老年大学的温暖,收获了快乐和健康。

《常青藤》,我心中的“常青藤”,我永远爱你。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