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教学相长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1作者:上海老年大学教师 伍伟民系统管理员

老年人对自身的渴求是搞好老年教育的坚实基础。我教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因为学员真正喜爱这一门课,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特别认真,称得上“好学不倦”。他们听课十分仔细,教材上的字比较小,一些学员就用放大镜读书写字;大多数学员笔记写得整整齐齐,几年下来就像本书一样厚。他们有疑即问,从不马虎。有时还能够委婉地指出我普通话读音不标准,巧妙地予以纠正。有一些老同志拿出自己积累的资料,提供给我,或者提出不同观点与我相互探讨。更使我受益的是,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我解决教学上的一些疑惑。比如:《五人墓碑记》中有一句“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意谓朝廷表彰这五名义士,把他们的墓碑立在大堤上。备课时,我不理解,既然是表彰,就应该把墓碑立在大路即交通要道上,让人们看到,起到表彰和激励的作用,为什么立在大堤上?查各种工具书,“堤”没有路的解释,再查各种版本的《五人墓碑记》,这句话也没有异文。这样,这个问题就成了我心里的疙瘩。上课讲到这句时,我提出了疑问,马上有几个学员告诉我,文章中的大堤就是大路。因为五人墓在苏州虎丘,虎丘的七里山塘既是大堤,又是大路。他们有的在苏州居住过,有的在苏州工作过,故而熟悉情况。这样,我百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我十分感慨:这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教学相长!以我有限的见闻,这种学风,在全日制高校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老年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区别于学员年龄大。因而有几个特点:一是学员的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强,有些问题在间隔一段时间后需要重复,所以教学进度安排相对宽松。二是学员精力有限。上完课后,老师和学生各自回家,除了课间休息,少有直接对教学的评论。由于这两个特点,以及学员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我的职业习惯,使得自己备课和讲课不敢懈怠。我以为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是面对这样的学员,每次上课前都要重新备课,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化艰深的学术于趣味之中,以老同志日常熟悉的事例为材料,使他们容易理解。同时,老同志阅历丰富,讲授文学知识时要适当拓宽有关的历史、古代文化的内容,以便他们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讲到作者生平时,可以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有关知识,另外,也需要对一些基础概念不断“温故知新”,如“乐府”三义,在讲解唐诗、宋词、诸宫调时都要予以重复。学员的专业程度不一,他们有一些复杂的知识问题,则鼓励提出,下课时能够回答就当场回答;不能即时解决的,记下来,回家后,查了有关资料后再解答。实践证明,还是很受学员们欢迎的。大家亦师亦友,感情融洽,教学相长,自己觉得对课程的教学水平亦有所提高。

老年学员很少有功利之心,大多是出自爱好,因而素质教育自然就在其中了。对此,学校领导“宽严相济”的管理原则是合适的。宽在广开办学大门,入学没有级别和身份的限制,真正做到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所以生源充沛,报名排队;又完全信任教师,予以教学自主权,相信教师自会妥善安排,从不干涉教学计划的实施。严在加强对学员的学籍管理,解决“留级”问题,让优质的教学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通过课记来了解教学情况。学校领导和办学人员还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学员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的岗位责任感,增强了我们的职业归属感。在这里,我希望课记有班长记录,能够更好地客观反映教学情况。

在新的一年里,我祝愿老年大学一如既往不断发展,越办越好。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