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享受新的人生价值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3作者:张君仪系统管理员

初见陈老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陈士彪老师在上海老年大学“山水小品鉴赏班”任教。3月30日上午课后我访问了他。窗外春光明媚,教学楼里熙熙攘攘,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感染着我,我兴冲冲地赶往215教室,一进门,在讲台的一侧,一位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的老人迎住了我,他就是陈士彪老师。

坦诚教学感受——在老年大学体会到了什么是“素质教育”

陈老师现年77岁,退休前在中学及成人高校任教近四十年,1995年退休后不久,在上海各老年大学授教“古代诗文”及“中国文化”也有悠悠十四个年头了。

访谈中,他对退休前的教学生涯讲得很是简短,轻描淡写中感受到几分淡淡的遗憾。然而一说到老年大学,陈老师兴致立转,两眸生辉,访谈变成了陈老师的抒情表述:“到了老年大学,起初以为大致上是‘陪老年人读书’罢了。岂知上了几次课以后,却给了我一种强烈的触动:老人们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赶来上课,有的一大早从浦东换几部车赶来,一不为文凭,二不为娱乐,没有任何功利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听课的时候,眼中所闪烁出的专注精神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变得年轻;这种追求知识,老而弥坚的精神震撼和感染着我。我越来越体会到,老人们到老年大学来读书,特别是读的文史英课程,为的是进入丰富的知识领域,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完美!在教育界呼唤了多年而仍在正规大、中学校收效甚微的“素质教育”,却在我们老年大学被彰显现出来了。

陈老师告诉我,这些年来,与其说我在向老年学员传授知识,不如说是老年学员的精神、素质吸引着我,使我的心灵得到升华。1995年至今,我几次想离开,但离而不舍,我爱我的老年朋友(不敢称“学生”),在这讲台前,我精神焕发,有股使不完的劲,我再也离不开这个文化殿堂,我深深地热爱上了她——老年教育事业。”

陈老师还告诉我,他喜欢旅游,退休前曾“立誓”要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要与在名山秀水留下足迹的现古名人“对话”、“交流”,但为了老年教育和老年“学子”们,他搁置了自己的夙愿,放弃“悠闲”的渴望。十多年来在老年大学的教学经历,使他感到,在老年大学授课并非只是退休后发挥“余热”,更不是初始想的“陪老人读书”而已,而真真切切地“是在享受生活,在享受新的人生价值。”为此他感到自豪,感到愉快。

为何受学员欢迎和喜爱——源于备课认真,讲课生动

陈老师备课极其认真,有目共睹。教材里每篇诗文,哪怕教过几遍,哪怕背诵如流,他还是重新准备一遍。在他教课书的页面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讲述提纲,重点要点,时代背景等等。他怕自己年老记忆力差,所以即使备好的课,在上课前一天的晚上,总还要复看一遍。有学员评说他“讲课严谨、生动、逻辑性强,让人信服”。

他讲古诗文课,不但注意对内容本身的分析、鉴赏,同时也注意传授文言文语言知识,如字词释义、虚词通假字,句法等。他认为:“老年大学是学校,他的讲课必须要与只讲故事内容的‘百家讲坛’有所区别。”他很高兴地看到:他板书的有关知识内容总有不少学员认真地记到书上,还有学员在课间问这问那,直到弄明白每个句子的意义为止。

“生动”是陈老师讲课的一个特色。如上《史记》课,他深入浅出,详略结合,让学员畅游于历史长河,在学到历史、文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人文艺术的无比快感;当讲到《秦始皇本纪》时,他对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既不盲从于前人的“论断”,也不信口开河“品读”演绎,他跳出了一般照本宣科的书解或就事论事的交代模式,在引读史书的基础上,有分析、有探讨、有肯定、有批判地把所教授的内容向学员讲深说透,生动传情地讲述了司马迁所写的那些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同时也鼓励同学读史书时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把《史记》中刻划人物形象的生动语言分析得有滋有味,学员说陈老师的上课生动,犹如“春风春雨分外有味”,“缺席陈老师的一堂课,都是一次无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大家是舍不得缺课的”。

访谈后,我特意去听了他的一节课。课文是《李姖传》,短短四十五分钟,让我对秦淮河上千古奇女李香君又有了新的认识,陈老师结合明末清初一个青楼“妓女”与一位“复社”著名文人侯方域那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将国情、史情、人情、爱情讲得那么动情透彻,让我折服!

普通而朴实   可敬而可亲

陈老师除了他爱好旅游和文学外,其他嗜好甚少,他生活很简朴。十几年前,相濡以沫的爱妻不幸离去,他不愿叨烦女儿,独自而居。家在西区,离校很远,要转车,且车站两头都要走一长段路。如碰上刮风下雨或堵车,对已届高龄的陈老师来说就很艰难了。但陈老师为了那些“老年学生”,坚持准时到校,感冒未痊愈也仍然赶来上课,把自己的晚年生命融入了老年教育。不少学员说:“他博识广闻,对学员亲如家人,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课间休息时,他还要解答一些学员向他提出的种种问题,上陈老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座谈会上有太多的发言后感动

为了了解陈士彪老师,我与其班的学员作了次座谈。那天上午下课已过十一时,同学们听说是召开有关陈老师的座谈会,纷纷留下来参加。除了路远必须赶回家的,竟有二十多位学员与我热情畅谈他们的陈老师。会上大家发言踊跃,有的看上去已近八十,但是他们语言中肯、谈吐有节、举止高雅、神态亲和。有的学员原是学工科专业,听了陈老师的课,从此迷上了文学。他们说:陈老师教了他们文史知识,给他们讲了众多历史人物、故事,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欣赏自然,享受生活,教他们欣赏人,欣赏人之不同年龄阶段的美,陈老师讲的课充实了他们的生活内涵。由于陈士彪老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大家称赞他,感谢他,钦佩他。

座谈会开了近一个小时,大家还饿着肚子,可是仍有太多的发言,他们一个个出自肺腑的发言把我打动,我体会到了为什么陈老师会说:“站在三尺讲台会精神焕发“。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