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秋天,我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画。上课前心里不住犯嘀咕:知天命之年重操“旧业”,跟笔墨较劲能赢吗?忐忑间,一位个子颀长,气质儒雅,戴着眼镜,含着微笑的年轻书生,踏着轻快的步子走了进来。原来这位就是吴祯老师!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的师长形象:矜持含蓄,不疾不徐的长者。顷刻心生疑虑:我们可都是大把年纪的老人呀,年龄的鸿沟是否阻碍“教学相长”?事实很快给出了答案。
吴祯是个有经验的老师。根据老年人阅历丰厚、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他把抽象的艺术理论转变为形象化语言,如将南方山水喻为“糯”、“润”,还惟妙惟肖地模仿吴侬软语,让我们在笑声中掌握其特性。为了加深我们对传统搜索画的理解,他除了简要讲述历史背景外,还介绍画坛重要流派,并同时灌输美学理念,将山水与人物命运相联系,教我们画前先要读懂画,理解画家为何这么画,理解作者的情怀,然后才能画好它。这就是读懂。
吴祯是个善解人意的“长”者。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南北东西。他有时不得不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课,一会儿又用上海话解释,使大家都跟得上教学进度。他画讲义稿时,边画边讲解,不厌其烦,对关键之处更是再三强调,反复阐述,可谓“再提面命”,耐心细致。
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一个“传统山水”的门外汉到试水者,又进而成为热爱者。每次画作业,如同重温老师的讲课画面,把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情感掺进墨水里,揉进色彩里,赋予山石云水以生命。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又迎来入学后的第三个秋天。我当然仍旧是山水画班的学生;而吴祯,自然依旧是我们的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