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以待的二胡课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3作者:二胡二班 顾山琳系统管理员

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优雅流畅的阵阵二胡琴声传来,使人沉浸在传统器乐的陶醉之中。每逢星期四下午,我们这群忘记年龄,喜笑颜开的老年学员,能将二胡拉得如此有韵有律,有板有眼,都是王金涛老师的辛勤教学的结果。

王金涛老师身材魁梧,声如洪钟,但秉性谦和,平易近人。同学们敬爱他,不仅因为他是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上海音协二胡专业委员会会员,二胡高级教师,更因为他为我们老年人铺就了一条乐而忘忧、喜而忘老的快乐之路,也把我们这些老人凝聚在一个欢乐的整体里。

我们班的学员来自各方,年龄相差悬殊,文化素养不同,音乐水平也参差不齐,要教会这样的学员拉二胡,困难不少。王老师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气氛。他把班级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把每个学员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他不因学员的水平低而嫌弃,也不因谁的水平高而偏爱;他使水平低的人不自暴自弃,使水平高的学员力戒骄傲自满。从而使班级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良好整体。二是王老师经常通过谈话、拉琴等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拉近学员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增强互信度。在这样团结友爱、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不少人莫名而来,每次上课,大家从不无故缺席。第三是王老师在教授中特别强调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学员学习中有难点,他就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如老年人记忆力差,前学后忘记,他就每堂课先复习老曲子再教新课,并要求大家多唱多练,力争做到“曲不离口,琴不离手”,加强记忆力。有人定音把握不准,他就选择熟悉的曲子,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有些学员有畏难情绪,他就坚持以表扬为主,多加鼓励,肯定进步,树立学习信心,从而使大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果。

王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打基础工作,做到基础与提高有机结合。他常说“基础不牢,大楼难造。”他不搞一刀切,也不煮大锅饭,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如对基础较差的就开小灶,一遍遍地讲,一弓弓的示范,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对基础较好的就赋予额外的要求,要他们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些学员受其点拨,思路豁然开朗,技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员们纷纷说:“每星期四的课,我们都翘首以待,因为在这里,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心情更加愉快欢畅,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尝到了桑榆之乐。这要归功于我们的王金涛老师” !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