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爷爷奶奶的年龄进了老年大学学习声乐,当起了小学生,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好!”、“老师辛苦了!”十分虔诚地听课,认真地练声、唱歌、记笔记……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述了老师的作用: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我们求学的目的,内容的理解和古人当然不一样,但我们老年大学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几方面都做得尽心尽力,使人难以忘怀。
我们声乐班的戚成荣老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十分敬业,我非常敬佩他。
戚老师十分重视练声,让我们为唱好歌打下结实的基础。练声并不是形式的需要,每一条练声都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唱“U—”就强调“根”,练习喉结往下沉,建立“U”通道;唱“O —”强调“型”,要求在“U”的基础上拢住声音,使声音有共鸣。练声过程中老师始终和我们一起唱,并用姿势、动作、表情作启示,让我们理解、模仿,在练声基础上再用练声的方法,打开喉咙唱歌。老师还用以淳厚亮丽的声音为我们示范。
唱歌时身体部位的结构是看不清的,气流从何来,向何去,在哪里产生共鸣?……为了让我们尽快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老师常常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幅示意图:腹腔,胸腔、横膈膜,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有些图还从不同的角度分解示意。这些图帮助我们熟悉和了解了发音器官,让我们能尽快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要唱好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戚老师讲课都有一个知识点,并且把复杂的内容分解开来,每次讲一点,让我们容易掌握。例如,他分析声音不够高、不够准的原因时从四个方面阐述:①没有准备好,气用的不对。②喉管长度不够。③音阶概念不准。然后通过练声曲来指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每节课一个内容都很精彩,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形成一个项链,许多知识点成了知识面。如讲了发声方法后就归纳了发声的四要素:通道、气息、共鸣、位置,这样知识就融会贯通。如果老师没有系统的知识功底,没有丰富的“传道授业”经验,没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是很难做到这样教学的。
“什么是软起音”?“为什么声音不响亮”?“高音如何唱上去”?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很多疑问,老师鼓励大家提问并耐心地一一“解惑”。讲到“U”通道时说:“‘U’通道是唱歌的根和树干,树干标准结实,才可以使枝叶茂盛”,唱歌时“想象小溪在平静地流淌,没有一点浪波。唱任何辅音,想象成一片树叶轻轻地落到水面上随风飘荡……”语言十分贴切,十分形象。他常说,声乐教学不能用语言表达得十分清楚,必须用心去理解、领悟,要多练,要有恒心,还用孔子的名言“苦其体肤,劳其筋骨”来鞭策我们刻苦练习。每当我们唱出令他满意的歌声时,会翘起大拇指夸奖“太好了”。在他的鼓励下,学员都积极地站起来唱,或者大胆地走上讲台表演,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这种好习惯蔚然成风。
戚老师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每次上课总比我们早到教室,不是看书、看教案,酝酿感情,与学员们交谈,就是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写上课的要点,使我们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气氛。老师为我们讲授声乐知识,传授学习的道理。我由衷地感到上老年大学学习真好,我们的老师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