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大学的一枝新奇葩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5作者:表演与创作班 杨焕文系统管理员

“表演与创作班”是上海老年大学最年幼的一个班级,至今才半岁。全班二十个人,学员年龄跨度可大啦,小的才50开外,老的却八十已出头。而任课老师王腼。王腼老师可没到金婚年龄,是1982年出生的年轻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

这个班的学员虽然都是经过考试入的学,但是,每一位学员对于“表演与创作”可都是一张白纸。班长张沪青,班副洪焕英,可都是老牌班长了,在学员中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是老师得力的左膀右臂。

2013年3月初,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王腼老师带着学员们练习“当众孤独”,就是独自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脑子里没有别的任何人、任何事。大家都在努力地练习着。还练习了对酸、甜、苦、辣、冷、烫的味觉感受,和对身体各个部位疼痛的感觉,最后,两人一组即兴练“喝醉”、“吵架”。王老师临下课前给学员把课堂上所做的内容反复地练习。班长张沪青还给大家打气了,同学们纷纷呼应着:“加油!”

第2节课,王腼老师就教学员们“无实物表演”,就是要把存在于心里的实物,通过动作、表情表现出来,告诉观众你在干什么。王老师当堂指导学员练习无实物表演“吃香蕉”,并对学员的表演动作点评,然后又练习了“吃橘子”,同学们也渐渐地得要领了。

同学们每次课后在家里可没少下功夫。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刻苦学习,2013年4月26日,丑媳妇终于见公婆了。陈雪燕“卷头发”动作步骤非常清晰到位;金倍勤的“古筝练习”表演,动作细腻;杨焕文的“十字绣”动作准确到;赵泉顺的“吃排骨面”吃得那么投入,面里的骨头被他啃得有模有样的。每位学员的表演都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还夸我们中老年人的表演一点也不输给年轻的大学生。

后半个学期,老师又给学员们加大了难度,开始演单人小品了。一个人上台,要把一个故事完整的情节都演出来,仍然不能借助语言。这回可以有实物了,但只能是“类似圆柱体”的实物。经过老师课上精心地指导和课后自己刻苦地练习,每位学员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点评。王腼老师对大家是高标准严要求,在点评中,为每位学员都指出了不少不足之处,大家都很上心,一个个如饥似渴地边听边作笔记。班里的赵泉顺同学,每节课都从家里背着摄像机进课堂,主动地为学员们摄像。杨焕文同学也扛着摄象机进了课堂,两台摄像机分别不同的两个角度进行拍摄。学期结束时,赵泉顺同学会把每人的每次练习,制作成光盘送到每位学员手中,以便日后反复琢磨、练习、改进和收藏。

2013年6月28日,期末汇报演出开始了。文学系刘主任也来观看。那天,学员们分别从家里带来了很多道具。杨焕文的“我家的春节静悄悄”更名为“过年”;王俊香的“迎考”感情丰富;陈伟民的“礼物”感人至深;赵泉顺的“赈灾”; 陈雪燕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胡善惶的“金婚”,把他与老伴的金婚照也用上了;最精彩的要数班长张沪青的“种树”了,在宣传绿化的同时,她把我们本学期所学到的“无实物表演”和“单人小品”结合在了一起。期末汇报演出结束了时,在观众席上观看的刘老师站起身来激动地握着学员们的手:“你们演得太好了,我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让我很感动。你们的演出太好了,感谢王老师的教学,感谢大家的努力。

“表演与创作班”的学员们,除了课上的学习内容外,还在班长的带领下,拍摄了一部微电影——“巧合”,结合老师教的知识和走出课堂利用外景拍摄的一段5场情景小品剧。该剧全部是学员自己创作、自己演出、自己拍摄、自己制作的。已经于暑期完成,开学即可与同学们见面。

年仅半岁的“表演与创作”班学员们的所“写”、所“画”,是在上海老年大学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的,也将会在雨露的滋润下不断地绽放新芽,茁壮成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