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论当代老年人的思想追求》一文中,作者曾从“追求生活幸福,过幸福生活”、“追求学习,完善自我”和“追求和谐,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至于老年人在接受老年教育中体会到的“交益友”、“寻乐趣”和“重善行”这三个方面,应具有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范,本文愿再做些探讨。
一、交益友
交友是人生中自然而然、极为平常的一件事,却又极易出现偏差的行为选择。交友是受人的思想认识和交友理念所支配的,广交益友,也是在老年大学接受教育的老年同志们的一项正常的交往活动。
其一,交友要有标准,要认真选择对象。
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苏浚告诉我们要交畏友、密友,而决不能交贼友。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他主张同正直、诚实、有学问的人交朋友,而对那些善逢迎、搞两面派的人则不能相交。
《佛说孛经》中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仰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看来,我们最好的选择是交地友,而不能交花友和称友。
其二,交友要有理念,要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唐代张谓写了一首《题长安主人壁》:“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此论后被诸多明清小说引用。“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楚第一》;“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隋.王通《文中子》。可见,交友是受人的价值观支配的。交友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够彰显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道德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在交友过程中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且要有分辨能力。与正直的人交友,自己的灵魂也能得到净化,与奸邪的人交友,会受到坏习气的感染,容易追风逐臭,同流合污。长此以往,定会对自己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生的走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其三,交友的本质要求是心会道同。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所以说孟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做到乐友之道而忘人之势”。“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宋.欧阳修《朋党论》);“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大略》);清朝戴熙书《唐太宗百字箴》字帖中也谈到了要“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朋友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中的最后一伦。《素书》上说:“枉士无直友,曲上无直下”;《周易?乾》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正因为如此,不少智者都很重视神交古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鏡与水,见面之容;鏡与人,则知吉与凶。
二、寻乐趣
现在的离退休老年人,都在自己不同的空间与时间里生活和寻找与享受着快乐。中国老龄工作方针提到六句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基础上,能坚持不懈地把“学乐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老年大学老年学员中能有更直接的体会。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不断认识到乐是有方向性和层次性的。方向要正、层次要高,这是正能量的要求。我把当代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归纳为“五乐”,这就是以苦为乐、学有所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而努力实践之。
“以苦为乐”的真义是不忘过去,不忘本,不忘和不怕吃苦。不忘和不怕吃苦是为了不吃苦,是为了想着现在还有不少人正在吃苦。2013年6月2日《参考消息》报道的调查显示,中国还有许多老年人由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因身体健康等原因而深受抑郁困扰。我们这些人大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被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过,是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锤炼过,从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期间挺过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血雨腥风冲刷过。所以,过去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不但不应忘记,还应经常回忆。有人主张要忘记过去,我以为忘记的只能是应该忘记的。我们不是苦行僧,要着眼未来,我们要享受生活,但我们反对为了享受而大吃大喝、大玩特玩,从而忘了本分,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学有所乐”是老年人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体会最深的。当代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是因为过去没有学习条件,是时代造成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更把“学有所教”作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党的政策是我们老年人学有所乐之源。1983年我国诞生第一所老年大学以来,老年人到老年大学接受教育,我们把它称之为补需教育、健康快乐教育、积极休闲教育、完善人生教育等,实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乐。这是“乐学”与“信学”,是学中之乐,乐中之学,是决心一学到底,学而不辍。
“知足常乐”是我们的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正向性的心态,是知不足而知足的一个辩证理念。有专家称:知足常乐的“知足”,讲的是人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才能有正确地对待名利的态度,才会有长久的快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充足的知识和无比的智慧,只有在对事物通透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够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白无穷欲望带来的后果,及时终止自己的欲望而免遭损失和灾难,才会获得长久的快乐。
如今,我们常常把知足常乐引伸到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上,具体到衣食住行的质量、享受物资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上。生活上知足常乐不是消极地满足现状,更不是不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里的关键是一个人的思想和心态。“贪之与足,皆出于心。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不足。贪者,虽四海万乘之广,尚欲旁求;足者,虽一箪环堵之资,不忘其乐”(唐?杜光庭)。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达到“大河涨水小河满”,并且通过诚实的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富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还要厉行勤俭节约和反对生活的奢侈浪费。但是,“知足常乐”的真义启示我们,人首要的还是要努力学习和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这是能否做到知足常乐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正能量的要求。
“自得其乐”出自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自得其乐,是善待和解脱自我,达到豁然开朗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得”的关键点在一个“寻”字。人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在人生旅途中,人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心事和困难,同志甚至是夫妻间难免有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执,此时,就要在得到快乐的“寻”字上做文章,就要创造引起快乐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老年大学就是一块老年人自寻其乐的乐土。学习文学和历史是乐,学习研讨和写作是乐,学习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是乐,掌握一门技术和知识充实自己、体现社会价值是乐,一起上山(参观旅游)下乡(送书画、写春联、搞演出)参与社会也是乐。清代养生家石成金的“养生十乐”是:扫地之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饮酒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寻乐是很有学问的,你可根据自己特点和兴趣去寻找不同形式的乐。一首有关春节的旧儿歌唱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各色人等各取所需,这就是自寻其乐。但是不可忘记:乐是有方向性和层次性的,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度。也就是说,寻乐必须坚持社会的正能量,要乐出层次,乐出水平,乐出健康,不能为乐而走邪路。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不能乐极生悲。
“助人为乐”在乐中具有较高层次,它同遵守社会生活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等规范一样,是一种最起码、最具体、最简单易行的社会生活准则。老年人的助人为乐实践对年轻一代具有重要影响,是老年大学办学宗旨中“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助人为乐首先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怀着道德义务感、主动地给他人以帮助并感到无限欣慰的一种道德行为,是道德修养达到较高境界时才能形成的一种品德和习惯。在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中,不少老年学员成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的“议事员”,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治安保卫的“巡查员”,卫生工作的“管理员”,关心下一代的“辅导员”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重善行
“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我们个人来说,善就是存善心,做善事,重善行,弘扬善文化。对善的论述很多,但由于自己学习和修养不够,对善的真谛了解的很少,所以现在是接受补需教育、完成圆梦学习。窃以为简要地抓住三点也不失为一种养善和扬善的好方法:
其一,牢记儒学的“三纲”,提高对善的认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即我们学习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思想品德;在于改正错误,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最完善的善的目标。儒学的“三纲”,是细化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发展路径,这对任何人自身修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任何人的任何学习都必须首先从学习如何做人开始,从正心修身做起。
其二,学习一切倡导善行的论述,意在行动。我们没有学过佛学,但据说佛学有严谨的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科学的原理之上的。佛教主张善行,主张“不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存善心,做善事,重善行,多善举是要付诸行动,而不是靠求神保佑所能达到的。心再诚不做善事也是无济于事。林世敏所著《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中说:佛是人而不是神,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拜佛、菩萨的目的,就是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勉励自己要做到像他们一样真正觉悟的地步——这叫做学佛。佛教所尊敬崇拜的,不是哪尊‘神’大拜他,也不是哪个‘鬼’名气响就祭他,而是以觉悟的彻底不彻底来作为取舍的标准”。
其三,存善心、做善事的关键是去私利而不求回报。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人生的旅途中,以追求名利为目的所做的好事,还不能称为善举。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个人修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少私寡欲”、“以静制动”。如果每个人特别是国家干部都能做到“少私寡欲”,我们国家的廉政建设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气象。《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坚持学习和努力付诸行动的。
最后,我把我的不成其文的《陋室铭》附上作为本文的结语。
位不在高,有德则名。权不在大,利他则荣。身居陋室,心寄雏凤。虽入耄耋日,未泯赤子情。圆梦进书院,补需交新朋。可以学文史,习丹青,捡石头去六合,学电脑怡我情。翰墨文章著,荷锄山中行。多善举,乐趣常有!
(研究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