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毫无疑问,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为契机,加强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分析当前我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思考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进一步丰富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实践,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努力。
一、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对老年人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复杂系统,从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目标,到学校的课程、教学、研讨,从学校的硬件、布局、氛围,到学校的媒体、社团、活动,无不体现、展现、实现着校园文化对老年学员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散见于学校的点点滴滴,又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它最能感染人、最能启发人,对老年学员能够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正是在校园文化的濡染之下,老年学员的思想道德得到提升,老年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老年学员的精神风貌得到展现。
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权力”,可见校园文化在老年大学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内涵、品位、品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在推动老年大学的内涵发展、品位提升、品格提炼,是在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是在通过文化强校。校园文化在老年大学的发展中会呈现出其他强制措施所不具备的张力,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于无形之中推动学校可持续地深入发展。
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现在的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事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积极发挥老年人作用也亟需研究。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精神养老的重要基地,如前所述,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在学校中接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年学员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他们对社会其他老年人的带动效应也十分明显,对青少年下一代的辐射作用也非常强大,对家庭、对社区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稳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老年大学可谓发展迅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在师生、办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老年大学在硬件设施等物质文化方面有了很多新面貌。近几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老年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党政各级领导对老年大学的工作也愈加重视,对老年大学的财政投入逐步增长,其主要表现就是各地关于老年大学新校址或新教学楼建设、建成、改扩建的消息不绝于耳。吉林省老干部大学、山东省老年大学、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天津老年人大学、金陵老年大学、宁波老年大学等等许多老年大学新校舍相继建设或改建。即使是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据上海市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透露,将在“东、西、南、北”由市、区共同投入近1亿元,建设四所高水平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二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10年开始,有关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的文章比较集中地在众多老年教育刊物中出现,在我国掀起了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的热潮。2010年6月,武汉老年大学和武汉老年教育研究会主办的《老年教育研究》出版了老年大学文化讨论专辑,刊登了50篇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论文、观点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版>》更是在卷首语鲜明提出要“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这些有关校园文化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实践已经在不少老年大学蓬勃开展,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办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视。
三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在提高老年学员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不是简单的口号标语,而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教风、学风等的综合体现,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渠道。和普通高校一样,老年大学也在发挥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老年人通过参加老年大学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通过接受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熏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文艺术、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许多老年大学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有的甚至在学习基础上有所研究、有所创新,成为众多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社区学校中的骨干分子乃至授课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老年大学可以说是老年人中精英的聚集地,是为社会培养老年人才的地方。
三、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简单化,要树立大校园文化观
目前,学界对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还是比较多元的。尤其是对“老年大学文化”和“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哪种提法更合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涵义过窄,甚至提议用“老年大学文化”代替“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暂且搁置这些争论,单就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来说,在认识上也存在着涵义宽窄的问题。现在有些老年大学一提到校园文化就大谈学员社团建设、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这些确实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些也只能是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我们在理解老年大学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时,还是应该树立大校园文化观,充分认识和挖掘其内涵外延,不能简单地把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团建设、文体活动。实际上,老年大学校园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概念。对其的理解应该注意全面性,唯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之底蕴的增强,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不能统一化,要树立特色校园文化观
随着全国各地老年大学的蓬勃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老年大学的显著特征之一。统一性表现的是老年大学本质属性的一致性,多样性则表现的是老年大学的特色。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老年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办学重点是不同的,因而其发展必然有所区别和侧重,关键就是要突出特色。与之相适应的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也必然反映和体现出本校特色。比如在制定学校校训时,既要凸显“老”的特色以区别于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又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历史传统、学员特点、发展战略乃至地域特征以区别于其他老年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训在师生员工中的感召作用,提高大家的认同度,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特,根据学校的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不断进行创新,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乃至核心竞争力。
(三)不能割裂化,要树立整体校园文化观
最近浏览了不少关于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章,发现大家在谈论校园文化时对“课程与教学”基本上是集体缄默。在不少人的意识里,校园文化与“课程和教学”是“虚”与“实”的相互对立,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是除去学校中的“课程与教学”这种制度化的显性课程之外的各种教育因素的综合。按照传统“校园文化”的概念来理解,课程与教学文化确实并不包括在其中。但是,这样一种理解割裂了学校教育教学诸因素的联系,尤其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影响,这样既不利于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反,在开展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整体的校园文化观,把课程与教学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视界中来。就这一点来说,老年大学拥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老年大学并没有像中小学一样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一般来说,老年大学拥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建设权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尝试校园文化的课程化,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强调学校课程对学校文化的反哺,加强研究课程与教学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四)不能封闭化,要树立开放的校园文化观
主张用“老年大学文化”代替“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论据中还有一条认为:校园文化似乎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之内,与社会互动受到制约。然而,任何文化都不是封闭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必然也要顺应社会文化发展脉搏,它的繁荣兴盛必然也会对社会产生相应影响。所以在开展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清醒认识并把握好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不能关起门来自搞一套。相反,要提倡开门办学,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活动之中。实际上,能体现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因素俯首皆是,比如校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比如老年大学中盛行“老有所为”之风,学有所成的学员送文化到社区、部队、中小学、少教所、养老院,用自己所学专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不一而足。可以说,老年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老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的围墙。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将会出现,随之,老年大学的发展必然更为迅速,它对于促进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定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我们寄希望于广大老年教育师生、办学人员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相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双重推动,我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美好图景定会绽现。
(作者单位上海市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