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一群年过花甲、当年曾在东北黑土地上战天斗地的老人们的最新豪言,借来做这篇随笔的题目,因为它正巧契合本文的主题。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老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人到老时方知悔。人生似乎就是这样:童年无忧,青春狂放,中年持重,待到体衰人老,空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
然而,待到自己跨进老年人的这道门槛,我才发现如今的银发世界,全不是无奈和叹息;相反,到处充满了新的活力和复苏的青春。南塘浜路上,上海老年大学热闹的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听老年大学江校长介绍:这所学校设置了文史、书画、家政、保健、钢琴、外语、文艺、器乐、计算机等9个系,总共开了100门课程,多达310个班级,每学期都有1万多人次的学员来此上课。这里,洋溢着歌声、笑声;这里,生命重新启航,青春再现精彩。站在这所蜗藏在四周都是民居的大学校园里,你会重新认识老年,重新思考人生。
时下,人的心态很奇怪。小学生盼望退休,退休的人又害怕寂寞无靠。有一项由英国保险机构组织的对全球12.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怕老;在45至54岁人群中,有一半的人内心就认为自己已经老了。这种怕“老”的心态,固然是因为社会的转型致使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不断瓦解。许多平民百姓“未富先老”的困境还没有找到合适解决的途径,尽管政府已经开始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但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立竿见影就完善。同时,我们的年龄观、人生观,也要有一个积极的转变,即便是“告老还乡”,也不是宣告你只能“退出历史舞台”,就此养老等死。
我退休下来,奉行“三不主义”——不喜欢的事不做、不自由的事不干、干得不愉快的事也坚决不干。我们这辈子,辛辛苦苦几十年,党叫干啥就干啥,要废寝忘食,要顾全大局,还要委曲求全。如今退休了,真正可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必再朝九晚五赶着上班,不必再正襟危坐站台开会,更不必为了息事宁人而言不由衷去应付种种人和事。真正可以为自己“潇洒活一回了”。我可以完全享受读书、写作之乐,可以从容安排养生锻炼,可以重新找回曾经被疏忽、被遗忘的亲情和友情。我不会抱怨,过多的天灾人祸绑架了我们的青春,荒废了自己的才华;我更不会羡慕嫉妒,如今的年轻人遇到了大展宏图的好时光。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幸运、幸福和烦恼;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轻松、自在和忧虑。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自己去好好把握。生命的质量不在贫富多寡,而在是否真正快乐健康;人生的盛衰不仅以年龄计算,而更要靠心境和情绪来调节。
最近,有心浏览了一些中外老年生活的资料,发现比较积极的老年生活大致有三类:一是继续工作。据《纽约每日邮报》最新报道:目前,纽约有一批“银发工作族”,他们把80岁当作50岁来过。许多公司继续聘用75岁以上的老人,原因之一就是工作经验丰富。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思想敏锐,处事稳妥,其中有在联合国东奔西跑的89岁奶奶级外交官,有穿着名牌运动鞋在学校做义工的老爷爷志愿者。类似的情况国内也有,只不过受国情和具体单位情况的制约,一般返聘到70岁就是最高年限了。二是休闲学习。到老年学习机构来充电的老人,通常出于兴趣和爱好的补课,没有了学历、职位、职称的压力,学得自然比较放松而自觉,可算是真正的“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这种状态原本就是学习应有的原生态,遗憾的是为何这种快乐只能在老年大学才能享受?三是养生保健。有相当数量的老人由于工作时的超负荷支出,影响了身体,退休后就一心养生保健。早上去公园,中午睡一觉;有空就研究气功、食疗,闲时约三五老友茗茶聊天;人生虽不再激情燃烧,但也过得悠然自得。60岁开始的保养,照样可以有心得,有成效。
综观这些比较积极的老年生活方式,尽管许多相应的老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境遇和烦恼,但是面对现实他们都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黄昏有黄昏的风景,晚年有晚年的乐趣。或许你我曾经无意错失或者无奈放弃过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现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美丽的晚晴时刻,为自己、为老伴、为子女,也是为国家,好好地活着。
最近,影坛有部老年励志片叫《飞越老人院》,尤其值得老人一看。在导演张扬看来,“任何一种养老体制都有它的客观问题,但决定自己生活的,根本上还是自己。”
说得真好,六十岁让我们一起重新出发!